在社交媒體上,打卡各地駐京辦美食和測評地方老字号糕點,正成為年輕人體驗不同地域文化的最新打開方式。
尤其在這兩年城市文旅「接好運」的浪潮中,特色美食、傳統老字号的破圈程度,堪稱衡量一座城市文化輸出能力的一個商業符号。
比如年初哈爾濱“爆火”,不少年輕人就惦記上了當地百年老字号——老鼎豐。一名遼甯網友本月初就在社交平台上求助:「剛從哈爾濱回來,老鼎豐糕點沒吃夠,怎麼能買到啊?」
一條普普通通的素人文章,吸引了100多條熱心評論。有當地人表示可以幫忙代購,有人建議去線上購買——抖音@老鼎豐官方旗艦店 有直播間和線上店鋪,可以直接買。還有留學生分享自己背了8斤老鼎豐到美國的經曆。
從消費趨勢來看,新中式點心的風基本刮過了一輪,如今輪到老字号們集體申請出戰。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地方金字招牌借助電商主動向全國進擊,成批俘獲年輕人。
說不定,下一次走進直播間、登上熱搜的,就是你最熟悉的家鄉味道。
「求求它做點宣傳吧!」
115歲的老鼎豐能火出圈,靠的并非突然而至的「潑天富貴」。
許多到哈爾濱旅遊的外地遊客,都會驚訝于老鼎豐的用料實在,「活該你們火」。還有年輕人在品嘗過長白糕後,到社交媒體上抒發感慨,「口感一點不落伍。求求它做點宣傳吧!」
這也是很多當地人的心聲。「小時候以為老鼎豐是全國性大品牌,一直覺得這個品牌的月餅是最好吃的,……搞不懂為啥沒能推廣到全國?」黑龍江網友「大芒果」的遺憾和不解,或許也代表了各地遊子對家鄉寶藏美食不為外人知曉的不甘心。
消費者在老鼎豐門店購物
具體到老鼎豐,隻怪往昔太輝煌。
老鼎豐市場負責人代坤記得,2019年之前,老鼎豐就有一個門店一天能做到10萬元左右的銷售額。
「在哈爾濱,老鼎豐是不用做廣告的。」老鼎豐糕點技藝大師傅國華說這句話的底氣,源自老鼎豐在哈爾濱市民中的特殊地位。用代坤的話說,「隻要提到點心、熟食、冰糕,大家都會想到老鼎豐這個品牌」。
1930年代,老鼎豐每天生産各式糕點千餘斤,當天即能銷售一空。逢年過節,老鼎豐的禮票一天便能售出幾千銀元。到傅國華參加工作的1970年代,每逢中秋節,老鼎豐的月餅都供不應求,市民得提前訂購、排隊購買。
老鼎豐舊址
前些年,除了哈爾濱,老鼎豐在整個東北甚至華北,都打開了一定銷路。在北京,老鼎豐不僅把門店開進了寸土寸金的CBD高檔商場——國貿商城,還在郎園附近設立北京總部。
但老字号也有新煩惱。據代坤介紹,2017年之前,老鼎豐80%的銷售額來自線下,「當時線下實體行業已經出現增長放緩,我們就想從線上管道去做一個突破。」
同時老鼎豐經過調研發現,雖然年輕客群占比不小,但購買人群是不是真實使用人群卻要打個問号。年輕人購買了老鼎豐的糕點,往往将其送給家中長輩,「真正去吃我們産品的人,其實大部分還是中老年群體,不是所謂的Z世代這批人」。
既要擺脫對線下市場的極度依賴,又要占領年輕消費者的心智,老鼎豐把目光瞄向了抖音,「想要嘗試在年輕人都在玩的平台裡面找到一個屬于老字号的位置,和年輕人拉近距離。」代坤解釋稱,一方面做直播電商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開拓新客源、尋找新增量,也是推動老鼎豐發展壯大的内在動力。
事實上,老鼎豐的百年曆史,就始于對新客源的探索與培養。如果濃縮成一句話,這是一段南味點心在北方破圈、攻陷東北人味蕾的曆程。
如今的老鼎豐靖宇街總店
傳說乾隆皇帝二下江南遊覽到浙江紹興,品嘗了一家果醬鋪的美味點心,當即欽賜這家果醬鋪「老鼎豐」,意為「鍋裡總是有許多好吃的」。打那以後,老鼎豐點心就成了貢品,并以「南味正宗名點」的名号走紅大江南北。
到了1911年,浙江紹興人王阿大、許欣庭在闖關東的曆史洪流中一路北上,落腳松花江畔,合夥出資2400兩銀子辦起「老鼎豐南味貨棧」。當時整個哈爾濱以西式和京式點心為主。王、許二人堅持做精細、高品質的南味點心,小批量投放市場,以便使當地人逐漸了解習慣南味點心。
堅持到1920年代初,老鼎豐的南味糕點終于引起了哈爾濱市民的興趣,成為那個年代的「網紅」品牌。
如果說從網紅到長紅,有了老字号;從長紅到地域和人群的二次破圈,則有了老字号的再次走紅。
老字号如何圈粉年輕人?
如果從宏觀趨勢來看,老字号出圈正當時。
據我們觀察,這兩年進入複興周期的老字号,大抵同時或部分趕上了三股風潮:國風潮、文旅熱、全民直播間購物。
前兩股風潮或許皆可歸為「時運」、曆史程序——
前兩年國風潮接連帶動了漢服、新中式點心、茶飲等品類的生意爆發,這兩年流行開來的集體懷舊進一步延展了國風潮的内涵,代表傳統技藝的老字号、瀕臨失傳的非遺工藝重新受到年輕人的關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交媒體上關于老字号産品的測評、種草、求代購開始多了起來,老字号線下店的排隊人群也越來越密。
而城市文旅的潑天流量,總要有美食、美景、曆史文化積澱和良好的服務體驗來承載。老字号幾乎個個都是城市符号、文化名片,是遊客攻略中必不可少的打卡地,當然也是自然流量的高地。
老字号門庭若市
哈爾濱老鼎豐靖宇街總店的月餅、北京前門大街吳裕泰的抹茶冰淇淋、天津火車站祥和饽饽鋪的棗泥卷、南京夫子廟蓮湖糕團店的赤豆元宵等,都以獨具一格的滋味俘獲外地遊客。
2019年入駐抖音後,老鼎豐積極與交個朋友、東方甄選以及肥豬豬的日常等抖音電商創作者合作,依據不同時節在抖音推出時令美食,如青團、粽子、月餅等,滿足南北方不同口味,讓大家嘗鮮,并體驗中式生活的魅力。
線上的火熱也擴大了品牌知名度,帶動了線下的銷售。代坤記得,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老鼎豐的門店都得排隊。那一年,老鼎豐銷售額同比增長了40%。此前該品牌的年平均增速維持在20%左右。
與其他老字号相比,老鼎豐始終緊跟抖音玩法,并懂得「借力」——為助力傳統手工藝被更多人看見,手藝人、品牌和商家獲得新發展,抖音電商2020年推出了「看見手藝計劃」,會為這些商家資源支援、官方教育訓練、平台活動等多項支援。
代坤表示,平台的一些活動中,平台對直播間會有福袋、大額優惠券等扶持,福袋裡的内容和福袋數量,對直播間留存有比較大的影響。福袋會帶來直接轉化,并加快品牌進入到下一層級的流量池。
在直播間不斷「通關」的過程中,老鼎豐的線上銷售占比也從10%來到30%左右,覆寫地域從黑龍江、北京等基本盤地區,擴散到廣東、江浙、山東、四川等地。尤其四川,屬于老鼎豐最新拓展出來的消費地域。
老鼎豐在抖音商城的店鋪首頁
這一口源自南方、紮根東北的甜蜜,正在重新征服大江南北的挑剔味蕾。在社交平台上,有外地消費者安利老鼎豐的冰糕時不吝贊美——「好吃到驚為天人」、「我一個人半夜炫兩包」,還有網友分享能令冰糕美味加倍的秘訣:「切塊吃,一次切一點,剩下的套袋子凍上,躲被窩吃最好吃。」
我們發現,這波傳統複興輻射的範圍不隻是中華老字号品牌,還有此前被埋沒的各種地方特色吃食。像山西各地的特色月餅,此前由于知名度有限,基本隻在本省流轉。今年中秋,山西非遺月餅一下打開銷量,還登上熱搜。
誰會是下一個翻紅的老字号?
站在管道變遷的視角來看,到有年輕人的地方去,已經成為老字号的集體共識。但最終打動年輕人的,還不是新的營銷方式,而是口味。
穩定的預期可以具化為某種老味道,是今天與過去的連接配接。新疆作家李娟寫過她從烏魯木齊給外婆帶鹹燒白的經曆。那口并不道地的預制菜一入口,留下的隻有失望。對于年邁外婆來說,這意味着過去事物、過去感覺的「永不再有」。
反之,傳統技藝的講究、經典産品線的保留,則可為年輕人提供确定性的情緒價值。在哈爾濱,一些專程前往老鼎豐門店購買糕點的市民,圖的就是多年不變的老口味。以綠豆糕為例,有人調侃「吃着噎得慌」的同時,也表示「現在也隻有老鼎豐才做這樣的,反倒覺得别有味道」、「噎人的感覺才叫經典,我爸昨天剛去老鼎豐給我買了三斤。」
據我們了解,無論主料輔料,老鼎豐都有固定的進貨管道:做五仁月餅,用廣西桂林的青紅絲;做夾心面包,用新疆吐魯番的葡萄幹;滄州的大棗、山西的蘋果脯、天津的青梅、杭州的金錢橘,都是派專人在特定時間采購。一些關鍵輔料,比如玫瑰醬、棗泥,老鼎豐堅持自制,以保證出品的高水準跟穩定性。
老鼎豐的師傅們現場制作糕點
在制作工藝上,老鼎豐糕點技藝大師傅國華曾經對外透露,「過去是什麼配方,現在還是什麼配方」。2006年,為了讓老鼎豐技藝得以更好傳承,老鼎豐第三代傳人徐玉铎将記載着 230種老鼎豐糕點、月餅秘方的本子鄭重交到公司董事長李文克手中。目前老鼎豐的中式糕點制作技藝已經傳到了第四代。
川酥月餅是老鼎豐的招牌,制作起來費時費力,要經過20多道工序,但價格相比一般月餅,卻沒有高出多少。做川酥月餅不劃算,但老鼎豐至今保留着手工制作川酥月餅的生産線。傅國華告訴來訪者,「一方面是傳統技藝不能丢,另一方面有些糕點的制作工藝和特性是裝置無法替代的,用機器生産既不是那個味也不是傳統口感。」
也是出于傳承傳統技藝的目的,老鼎豐堅持老帶新的培養模式,每次有新學徒進廠,都需要傅國華親自教育訓練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上生産線制作。
但出圈的老字号都不隻有守正,還要有持續口味創新,才能滿足年輕人不斷變化的嘗鮮需求。老鼎豐也在持續優化配方,早在2006年,該品牌就以橄榄油代替色拉油制作月餅,這樣既保持了傳統風味,又祛除了色拉油的油膩感,吃起來也更健康。
老鼎豐的經典斤裝月餅
就像傅國華說的那樣,老鼎豐總是快人一步改變,不是固守着幾種家傳的老口味不變,比如今年中秋推出的減糖又減油的米皮月餅,适合減脂人群食用的奇亞籽Q芯月餅,以及青檸芝士、紅柚姜茶、楊枝甘露、山楂烏梅等新口味月餅。
這些新式月餅迎合了年輕人的口味,又兼顧到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在抖音電商平台上推出後還沒到中秋節就已經全部售罄。另外兩款既有新品又有傳統月餅的禮盒,在抖音電商的月銷量也達到了10多萬盒。
不斷進階的老字号們,就是這樣在守正和出新的平衡木上反複試探,不斷接近年輕化的消費人群。
在時代情緒、平台推動與個體奮鬥的疊合之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老字号走進年輕人的心,從被重新認識到随時間沉澱為一種固有的消費習慣、構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就像我們父輩對于一些老味道的慣性依賴。
在與一代人的日常生活建立深度連接配接的過程中,老字号有的消失,有的複興。如此往複循環。
下一次翻紅的,沒準就是你最熟悉的老味道。
來源:降噪NoNo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