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恪的最後歲月: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作者:起叔
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有過14個兒子,但他的這些兒子們幾乎都沒有好下場,要說其中最倒黴的莫過于三子吳王李恪。李恪生于619年,母親是隋炀帝的女兒楊妃,身負兩朝皇室血脈。這樣的出身也是少有,而李恪這個人文武雙全,在諸皇子中也算是很不錯的。

李恪的最後歲月: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就連李世民本人都曾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李世民大家都比較熟悉,雖然逼父弑殺兄弟,卻依然是妥妥的明君。能像他,那必然非同一般,将來也會是個好皇帝。在李世民的諸多兒子中,李恪是唯一得到過這樣評價的,也因為這個他一度有機會成為繼承人。貞觀十七年(643年),齊王李佑謀反案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導緻太子被廢。

太宗口頭許諾魏王李泰為太子,可李承乾又指控出了李泰謀儲,于是乎兩人雙雙被囚禁。經曆這幾件事,李世民能選擇的皇子便隻剩吳王李恪與晉王李治,在長孫無忌的勸說下立了李治為太子。李治的性格比較仁弱,李世民也清楚這一點,是以懷疑他是否能擔起大任。又覺得李恪很像他,是以思來想去,還是想立李恪為太子。

李恪的最後歲月: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便再次找到長孫無忌商議這件事,聰明一世,懵懂一時。長孫無忌想要繼續風光,需要的就是一個仁弱的君主,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點。如果不是惹了武則天,恐怕以李治的性格,長孫無忌是要風光終老的。更重要的是李治為長孫皇後所出,相當于是他的舅舅,李恪與他并無血緣關系。還是前朝公主所出,其與關隴貴族有着糾葛,長孫無忌更不可能選擇李恪。

李恪的最後歲月: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當李世民說起想立李恪時,長孫無忌立即否決了,當然給的理由是太子位置重要不可以随便改變。李世民這才打消念頭,為安撫兒子,又訓誡李恪不要狂。說白了就是希望李恪不要觊觎李治的皇位,不要重蹈喋血玄武門的人倫慘劇。史書記載他是這樣說的:或漢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驕縱,诪張不服,霍光遣一折簡誅之,則身死國除。夫為臣子不得不慎。

李恪的最後歲月: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李世民以為李恪安分,李治仁弱,便能保全所有的兒子。殊不知,從他說出吳王恪英果類我,卻又不立李恪時便注定李恪的結局不會很好。這話在李世民嘴裡,是對兒子文武雙全的驕傲,在長孫無忌耳朵裡那就是一顆炸彈。像他,是否也會跟他一樣鐵血奪權?如果李恪奪權了,那長孫家族還能有好出路嗎?

李恪的最後歲月: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于是乎,李恪倒是安分守己,長孫無忌卻百般陷害他。最好的機會在永徽四年(653年)年來到了,這一年高陽公主與驸馬房遺愛打算發動政變,擁立荊王李元景(高祖的第六子,太宗的六弟)為帝。事情洩露,一幹人等被逮捕,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借此機會指使房遺愛誣陷李恪謀反,倒黴催的李恪,人在家中坐鍋中天上來。

李治本來想着放叔父與兄長一死,長孫無忌一派不同意,隻好将一幹人處死。永徽四年二月初二,34歲的李恪在長安宮禁内被缢殺,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意思是如果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後來長孫無忌家族覆滅在武則天手中。

李恪的最後歲月:痛罵長孫無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訓誡他不要狂

再說回李恪,其實他的死是必然的,如果當初李世民選了他。那他就是明主,反之,便是李世民所說的燕王旦。他肖似李世民的聰慧能幹是威脅,他母親楊妃的出身也是威脅,是以隻要沒被立為繼承人那就是死路一條。不知去世前的他,想起父親當年訓誡他不要狂的話語,是否會覺得這便是生在帝王家的可悲?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