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大唐王朝,大概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為壯大的朝代了。由此産生的影響直到現在依然被提及和稱頌。而最多被提及的便是貞觀之治,這正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功績。
李世民年少有為,早早便跟着父親李淵入伍從軍,還曾經在雁門關救過隋炀帝一命。後來隋朝面臨滅國,李世民遂與父親商量由晉陽起兵,一路上披荊斬棘,四方征戰,為後來的大唐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太宗的遠親
多數人知道的唐朝文化都是由漢人主宰和建立的,但史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由李世民開始後的其餘二十位皇帝,都有着鮮卑族的血統,這讓人不禁想起能文能武的太宗,多少也有些野性。
這一脈血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其關鍵的連接配接人物就是唐高祖李淵的正統皇後,李世民的母親太穆皇後窦氏,她也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孫女。
宇文泰是鮮卑族人,他的生平正處在由亂世到治世的重要轉折點,早年憑借優異的軍事政治手段,在西魏成為不可撼動的權臣,也讓宇文家族與皇族的權力更疊開創了新紀元。
宇文泰在極端紛亂複雜的曆史條件中,順應時代需要,策應而動,轉弱為強。他先後參加了六鎮起義、孝武帝西遷、東西魏潼關大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一舉使自己的實力獲得極大提升,為北周政權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宇文泰的子女多達二十六人,第五女為襄陽公主,因下嫁窦毅,後世稱為窦氏。而窦氏的三哥,也登基做了皇帝,他正是北周的開國皇帝宇文覺,論親緣關系,他也是李世民的三舅外公。
宇文覺其人
北周政權的建立,實際上歸功于宇文泰,宇文覺是他的第三子。
當時中國的北方地區長年處于分裂狀态,分别被東魏和西魏控制,宇文泰當時是西魏政權的大功臣,大權在手。
本來宇文泰是想稱帝,但不料在北巡的路上染病去世,彌留之際把國家大事交托于自己的侄子宇文護,并囑托他要輔佐宇文覺。
宇文覺自小因為父親大權在握的關系,七歲時就被封為郡公,十五歲便擔任了軍政要員,即大司馬。這樣的任職履曆簡直可以稱為“一帆風順”,宇文覺幾乎沒有經曆過任何挫折,就被西魏政權一把手的父親,提升到了權力頂峰。
宇文泰去世後的次年,掌握西魏大權的宇文護逼着皇帝禅位給宇文覺。本來宇文覺有所推辭,但百官進谏,宇文覺隻好同意即位。同年正月初一,宇文覺登基,是為北周孝闵帝。
大權旁落
當上了皇帝,權力卻掌握在别人手中,這讓宇文覺是一種羞辱和挫敗。堂兄宇文護搖身一變成為大丞相,軍政大權被他牢牢掌握在手中,而且宇文護是一個性情暴躁,不識大體的人,朝廷中有不少人對他心生厭惡和不滿。
曾有人對宇文覺建議除掉宇文護,但宇文覺認為自己的權力太小,不敢貿然行動,緻使好幾次錯過了良機。但眼看着宇文護日漸猖狂,作為光杆皇帝的宇文覺終于決心除掉這個心中大患。
宇文覺聯合大臣李植、軍管李恒和乙弗鳳、賀拔提等人,召集了一批死士在花園日夜演練武藝擒拿,為刺殺宇文護作準備,不料有人提前告密,導緻計劃失敗。宇文護當然也不能等着被殺,他決定“軟化”皇帝。
宇文護觐見皇上,哭着向他訴說自己的難處:如果血親兄弟都互相猜疑的話,那人世間就不會有任何信任可言了。
你父親是我的叔叔,他老人家臨終時把你托付給我,為的就是讓我全力輔佐你能更好地治理國家,可是陛下現在尚年幼,掌權還為時太早,如果我死後大權将會落入他人之手,國家也會随之滅亡的。
這些話暫時穩住了皇帝,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繼續做着宇文護的傀儡。但主張除掉宇文護的大臣們,已然是劍拔弩張了,于是便加緊策劃,準備讓宇文覺上演一出“鴻門宴”,以求徹底除掉宇文護。
但宇文護終究是老謀深算,這次的行動又被他安插在宮中的密臣察覺,第一時間把計劃的每一步告知了宇文護。
宇文護不慌不忙開始應對。他先是讓宮中侍衛統領尉遲綱進宮,接着通知宇文覺的謀臣以商讨國事為由,讓他們接連進宮等待,等他們一進入宮殿大門,便全部被活捉擒拿。
宇文護随即召集士兵發動政變,逼迫宇文覺退位,并把他幽禁了起來。一個月後,宇文覺被毒殺,年僅十六歲。
在位政績
周武帝宇文邕曾評價宇文覺:至德純粹,天姿秀傑。誠然,宇文覺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其生性果敢剛毅,從容文雅,自即位之初已開始頒布了多項民生良策。
他多次減免賦稅和對群眾的刑罰,為了減輕政府的負擔,還對其實施了專門的裁員行動,廣招天下有識之士,推舉賢良,為國效力,獎懲有度。
宇文覺是中國曆朝曆代以來最年輕的開國皇帝,他正式開創了“北周”的時代。但是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國家面臨外患的同時,也有着被權臣掌控國家資源的内憂。
宇文覺無法制衡和處理這樣的困境,究其原因是他過早被授予了高階的緣故,緻使他的政治生命尚處于年幼時,就接觸到了與之不對等的境遇。
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短暫的一生多數都在宮牆内,過着清閑富足的日子,而當他決心做事時,等待他的卻是登基為君這樣的重任,可悲的是權力自始至終都沒有在他手裡。
後世人們都評論他枉做一朝開國皇帝,卻因為這個名号招緻殺身之禍,早早斷送了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