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作者:起叔
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有过14个儿子,但他的这些儿子们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要说其中最倒霉的莫过于三子吴王李恪。李恪生于619年,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身负两朝皇室血脉。这样的出身也是少有,而李恪这个人文武双全,在诸皇子中也算是很不错的。

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就连李世民本人都曾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李世民大家都比较熟悉,虽然逼父弑杀兄弟,却依然是妥妥的明君。能像他,那必然非同一般,将来也会是个好皇帝。在李世民的诸多儿子中,李恪是唯一得到过这样评价的,也因为这个他一度有机会成为继承人。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佑谋反案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导致太子被废。

太宗口头许诺魏王李泰为太子,可李承乾又指控出了李泰谋储,于是乎两人双双被囚禁。经历这几件事,李世民能选择的皇子便只剩吴王李恪与晋王李治,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立了李治为太子。李治的性格比较仁弱,李世民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怀疑他是否能担起大任。又觉得李恪很像他,所以思来想去,还是想立李恪为太子。

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便再次找到长孙无忌商议这件事,聪明一世,懵懂一时。长孙无忌想要继续风光,需要的就是一个仁弱的君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如果不是惹了武则天,恐怕以李治的性格,长孙无忌是要风光终老的。更重要的是李治为长孙皇后所出,相当于是他的舅舅,李恪与他并无血缘关系。还是前朝公主所出,其与关陇贵族有着纠葛,长孙无忌更不可能选择李恪。

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当李世民说起想立李恪时,长孙无忌立即否决了,当然给的理由是太子位置重要不可以随便改变。李世民这才打消念头,为安抚儿子,又训诫李恪不要狂。说白了就是希望李恪不要觊觎李治的皇位,不要重蹈喋血玄武门的人伦惨剧。史书记载他是这样说的: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

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李世民以为李恪安分,李治仁弱,便能保全所有的儿子。殊不知,从他说出吴王恪英果类我,却又不立李恪时便注定李恪的结局不会很好。这话在李世民嘴里,是对儿子文武双全的骄傲,在长孙无忌耳朵里那就是一颗炸弹。像他,是否也会跟他一样铁血夺权?如果李恪夺权了,那长孙家族还能有好出路吗?

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于是乎,李恪倒是安分守己,长孙无忌却百般陷害他。最好的机会在永徽四年(653年)年来到了,这一年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打算发动政变,拥立荆王李元景(高祖的第六子,太宗的六弟)为帝。事情泄露,一干人等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指使房遗爱诬陷李恪谋反,倒霉催的李恪,人在家中坐锅中天上来。

李治本来想着放叔父与兄长一死,长孙无忌一派不同意,只好将一干人处死。永徽四年二月初二,34岁的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杀,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意思是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后来长孙无忌家族覆灭在武则天手中。

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再说回李恪,其实他的死是必然的,如果当初李世民选了他。那他就是明主,反之,便是李世民所说的燕王旦。他肖似李世民的聪慧能干是威胁,他母亲杨妃的出身也是威胁,所以只要没被立为继承人那就是死路一条。不知去世前的他,想起父亲当年训诫他不要狂的话语,是否会觉得这便是生在帝王家的可悲?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