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作者:史无止境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和大杨妃所生的儿子,这个优秀的王子,只因为具有前朝皇室的血统,与大唐皇帝的宝座擦肩而过。更有甚者,唐太宗辞世四年后,因为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案,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把李恪也一同诛灭。这个历史上被唐太宗称为“英果类我”的王子,最后以一曲悲歌作为自己生命的终曲。那么,吴王李恪真的参与了这起谋反案吗?

千年的浅吟低唱,唱尽了盛世唐朝的酸甜苦辣与爱恨情仇。在唐朝众多的皇子皇孙里,毫无疑问,吴王李恪是一个很让人心疼的王子。他的一生,并未在史书上留下太多可圈可点的事迹,但在零星的历史记载中,后世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悲情王子无可奈何的一生。他的人生,从他一出生,就注定了会是一个悲情的结局。作为隋炀帝的外孙,唐太宗的儿子,帝王之家的身世,不仅没使他因此富贵一生,反而深受其累,最后还被牵连到一起谋反案之中,英年早逝,成为大唐三百年史册上最悲情,最令人扼腕悲痛的王子。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遍查史书,虽然对他的记载不是太多,但通篇没有一句蔑视的话语,更多的是对他由衷的称赞。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这个具有两代帝王血统的王子,深得太宗的喜爱。太宗对他寄予厚望。贞观十一年(637年)正月,太宗将李恪由潭州都督改派为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李恪赴任前,太宗专门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给他,在信中,太宗告诉儿子:“……汝宜自励志,以最日新,方远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离开长安后的李恪,却并未理解父亲的苦心。突然之间获得的自由,让他开始放荡不羁。在安州的日子,百无聊赖之中,年少轻狂的他发狂地爱上了打猎。他频繁地外出打猎,在马上,任意挥父亲亲自教给他的马术。在一次外出打猎的时候,他和下属忘情地追逐猎物,使得安州百姓的庄稼受到很大损失。他还和乳母的儿子博塞(一种赌博的方式)。这件事情被大臣参给太宗,太宗知道后气坏了,怎么好好的儿子一出去没多久就变了。于是,立即下令免去李恪官职,削去食邑三百户,并且命他立刻回长安。

爱之深,责之切,因为爱他,所以,才对他有更高的要求。太宗对他的偏爱毫不掩饰。李恪免职回京后,太宗在日理万机中,还专门找李恪作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子,将如之何?”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回到长安后,经过这件事情,李恪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他再也不像以前那么不懂事了。他知道了该怎样礼贤下士,知道了作为太宗的儿子,他应该有怎样的气魄。慢慢成熟起来的李恪,终于知道如何完善自己。他不仅像父亲一样善骑射,还总能在一些治国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很多时候,太宗和大臣议政的时候,他说出的观点,总能让众大臣们默许点头。而这个时候的父亲,坐在高高的宝座上,总是微微地笑着。《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这样记李:“司空、安州大部督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已。即名望甚高,甚为物情所向…”《资治通鉴》所记与此相同,并综合评论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

在皇位继承人的争斗中,李承乾因为准备谋杀太宗而“抢班夺权”,濮王李泰也图谋夺得太子位。兄弟俩暗地里的争斗终于双双败露,一个被废为庶人,一个被贬徙郧县。

在太子李承乾被废以后,太宗一直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犹豫再三。在长孙无忌极力劝说下,太宗选择了九子李治作为太子。后来,唐太宗考虑到李治为人怯懦,怕他挑不起大唐的江山,又一度向长孙无忌提出,想改立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但是,太宗的这个提议却遭到了长孙无忌激烈的反对。太宗甚至有些生气地对长孙无忌说:“你反对立李恪,是不是因为他不是你的外甥?而长孙无忌没有其他太多的反驳之辞,只是一再地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关于立李恪为太子的事情,自此,再也没有提起过。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太宗辞世以后,临终前,将辅佐李治的重任,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舅舅长孙无忌的全力辅佐下,晋王李治顺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即唐高宗。李治对于皇室的其他兄弟,倒没有太多外心。然而,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当初,和太宗在玄武门一起夺取天下所付出的艰辛,让他非常清楚失去权力的下场。

于是,一场对皇室的杀戮开始在长孙无忌的心中酝酿。于长孙无忌而言,这个羸弱的外甥,确实需要他强硬的帮助。太宗辞世前的托孤,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为这个懵懂无知的外甥保住大唐的江山。而在所有可能对李治统治造成威胁的人里面,高阳公主之流是长孙无忌不屑一顾的。只有一个人,让他每每想起,都会辗转难眠。这个人就是吴王李恪。

机会终于来了。永徽三年(652年)底,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密谋造反,但是,这个像闹剧一样的谋反被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揭发。提审房遗爱的时候,长孙无忌亲自审理。他一再地对房遗爱进行引导。最后,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引导下,写下了吴王李恪也参与了谋反的证词。拿到房遗爱写下的证词时,长孙无忌多年来的噩梦,终于要结束了。刹那之间,他有些心花怒放。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被高宗赐死,年约三十四岁。他的唯一的把柄是和他的妹妹、房遗爱的老婆高阳公主“过从甚密”。这诛灭的理由,是多么的牵强可笑。

长孙无忌当然无法接受有任何人对他的亲外甥的统治造成威胁,哪怕这样的威胁是潜在的。于是,仅仅一个理由一和妹妹“过从甚密”,吴王李恪便罪当诛灭。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其实,吴王和高阳之间的“过从甚密”和政治是没有关系的。在皇家的众多兄弟姐妹中,李恪只是真心地疼爱着他这个小妹妹。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美丽、英武和别人难以企及的魅力,因此,心心相印,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有野史称,李恪和高阳公主年少时,曾有一段难以启齿的关系。他和她互相倾慕对方的文才和外表,只是,他们是兄妹,这血脉相连的事实让他们无法跨越年少时候的两小无猜,让他们从小就比其他兄弟姐妹亲密些。其实,在皇家的众多儿女中,哪个哥哥和妹妹好点,也无可非议。然而,当为了巩固权力而进行争斗的时候,没有权力的人,注定要为权力作出牺牲。李恪的生命结束得让人目瞪口呆,甚至后世史书评价他的冤死“绝天下望”。如果一个人的死亡,可以绝天下之望,可以让天下的人都为此惋惜,那么,他的优秀,他得到的人心,我们无法想象!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作为太宗和杨妃的儿子,李恪从小是低调的。因为特殊的身世他的母亲从小就告诫他不可太过张扬。不知道李恪如何知道了他的身世。或许当他幼年的时候,总是不解为什么兄弟们一直对他冷嘲热讽,大臣们看他的眼神总有一种冷漠和敌视。然后有一天,当他的母亲认为他有能力承担或者不得不承担上一辈人的恩怨时,她退下了所有的一盏悠悠的宫灯,让在母亲身边的他宫女,准备向儿子一一道来,暂且感受到了一点温暖。昏暗的灯火摇曳着两个孤独的影子,杨妃向儿子娓娓道来。她从文帝开国的丰功伟业说到炀帝的暴虐无道,从晋阳起兵的人心所向说到玄武门的血流成河。她细细道来她的儿子所受一切不公平待遇的根源,那就是他的身上流淌着两代帝王的血液。“这已然注定,无法改变。”杨妃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完了最后一句话。从儿子记事起,她就一直在给儿子灌输一种思想,不要太锋芒毕露,不要太张扬自己的个性,不要去追求太多的权力安分一些,也许,这样可以全身而退。听完母亲的叙述,也许,恪的眼睛里,已,,经含满泪水。不知道恪知道这一切以后,会是怎样的心情。或许,他会痛苦地质问上苍“为什么”。也或许,他会微笑着握紧母亲的手,温柔地对他的母亲说:“我懂了。”然后是长长的沉默。他终于明白过来,从小到大,为什么兄弟们看他的时候,总让他觉得有些怪异。还有那些和父亲一起打下江山的大臣的目光,总让他感觉如坐针毡。儿子太优秀了,杨妃深感骄傲,却又有着深深的担忧。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从来不因为朝代的更迭而有所改变。她从隋王朝走到唐王朝,看到了太多血腥的事实。她甚至为了让儿子避开朝廷的纠纷,请求太宗把儿子封到远远的吴国去。作为一个母亲,她不愿意去为儿子争取什么,这是她唯一能做的。只要儿子能够平安度过一生,她愿意放弃他的陪伴。没有人知道,分开后的母子俩,彼此是如何地想念对方。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如此心高气傲的吴王,如此想要施展自己治国的才能,然而,只因为这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他只有小心翼翼地藏好自己的伤口,远远地到江南水乡的恬淡中去度过余生。

然而,无论他如何不与权力相争,仍摆脱不了身世带来的宿命。他一直想要避免陷入长安城里权力漩涡的争斗,但是,最后,他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摆布。

当李恪在江南的深深宅院中,面对突然闯进来的禁军时,是怎样的心慌意乱,又是怎样的坦然?其实,他早知会有这么一天。然后,他整整衣衫,凛然回到长安接受对他“莫须有”罪名的审判。

父亲几年前已经死了,他和作为前朝公主的母亲一起,只能作为鱼肉,任人宰割。再没有人可以保护他们!李恪心里从来不曾有过一丝的反意,他甚至只想在江南的水乡里在“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童趣中就此终老。然而,作为皇帝的儿子,而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一个前朝皇帝的外孙,他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

最终,他还是被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和高阳公主的谋反案件。其实,没有高阳公主,长孙无忌一也会收拾吴王李恪,因为他实在太出众了,“有英武才”,果敢坚毅,最像李世民,他的身上集合了两代帝王的英气。在太宗的所有儿子中,他也最具有帝王之相。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如果他是长孙皇后的嫡子,谁都无法动摇他继承人的地位,可惜,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即使他能以庶子的身份成为大唐储君,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们也不愿看到,他们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让一个有隋炀帝血脉的王子来继承。如若他和太宗其他的儿子一样平庸,也许,他可以善终,偏安于烟雨江南做他一世的吴王。然而,“帝亲所望,中外所向”,名望如他,出色如他,也就注定,他将以悲歌作为生命的终曲。

也许,作为一个皇帝的儿子,作为前朝皇帝的外孙,死亡于他,反而是一种解脱。从那以后,他可以不再矛盾,不再痛苦于自己的身世所带来的煎熬。

后人面对李恪的悲情人生,只能感叹惋惜,为他的陨落而无奈为他的一生而心碎。

其实,李恪的悲情,不在于他具有两代帝王血统的身世,那只是放弃选择的借口。究其根源,在于封建王朝几千年的腐固执,遵从封建礼仪,以嫡立太子,这也是政治平衡。虽然在当时,立李治不立李恪可能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但在历史上却是最大的遗憾。不幸的是,皇位只有一个,兄弟却有一群,而他只是一个庶子。

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后人只能用“盛唐之殇”来感李格的隐退和冤死!

而对于妹妹高阳公主,无论她如何胡作非为,如何失意惆怅,吴王李恪都没有故意疏远她。当朝廷宣告他的罪状的时候,他心里最清楚不过的是,这样的悲剧,从他出生便已注定。他没有任何的埋怨,都是被太宗宠爱的孩子,他们都无法摆脱自己的身世带来的宿命。吴王临刑之前,发出了他的诅咒:“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不知当时长孙无忌听到这句诅咒的时候,是否有一丝的心悸?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不顾大臣们的冒死苦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在立后事件上,长孙无忌坚决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长孙无忌曾经竭尽全力辅佐的外甥李治,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他命令许敬宗再审查。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就编造出来的关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他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高宗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舅舅的照顾,对他当年为自己争得帝位的报答。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被流放或被杀害。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查此案,许敬宗派人前往黔州(今贵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历史的重复如此惊人地相似。长孙家族在武则天的陷害下,走上了同样悲怆的凄凉末路。这是历史的周期率,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不断重复着“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规律。可悲的是,后世的皇子皇孙始终记不住前人书写的经验和教训。吴王死后,阴冷的天空下起了大雪,然后,鹅毛般的大雪覆盖了一切!

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历史上的李恪是一个很受史家青睐的皇子。

历史就是这样的逻辑,成为王,败为寇。物换星移,青史自会留下刻痕。李恪生不逢时,庶出的血脉和奇特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一生和皇帝这个宝座没有缘分。

不得不承认,历史就像藏于巨石中的美玉,不打破没有人知道,可是一切早已注定,是你的躲也躲不开,不是你的争也争不来。

他甘愿领受这一切,因为,轮回早已注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