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獻之,在書法史上能否穩居第二?

作者:雲逸書院

王羲之,作為東晉著名書法家,他的很多書法作品對我國有着重要的影響意義,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書法大家的名字,也就是王羲之這三個字了,是以,王羲之本身也有着“書聖”的譽稱,可見他在我國古代書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了。其書法筆法委婉含蓄,但是相對于豪邁之氣來講,卻遠遠不如其兒子王獻之。蔡襄曾經在《墨林趣事》中評論過王獻之的書法作品,說其展現的是一種豪放灑脫的技法,與古代好多書法大家的創作特點有所不同,其筆功非常的精深,其有些書法作品可以算得上是絕迹。

與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獻之,在書法史上能否穩居第二?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人還認為王獻之的筆法遠遠比不上其父親王羲之的書法技藝,李世民在他的《晉書·王羲之傳贊》中就曾經寫到,王獻之雖然有他父親的風範,但是這并非是新的技巧,仔細觀察他的字法結構,我們可以發現其字型的整體形勢比較的偏瘦,就好像是烈冬裡的枯樹,他的筆迹比較的拘束,就好像是嚴厲之家饑餓的奴隸一樣,這就是王獻之翰墨中所存在的病态現象。李世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太過于拘謹限制,孫過庭為了迎合他的意思,就用儒學的觀念來批評王獻之,說他的書法創作筆法是對于書法大變革的一種大不敬,不尊重書法變革的規律,同時還根據他的書法特點間接的評價王獻之,說王獻之是一個狂妄而自大的人。我覺得隻是根據一個人的好惡去評判一個人是片面的,不合乎現實,是沒有道理可以言說的。

與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獻之,在書法史上能否穩居第二?

如果我們從縱向觀察王獻之的作品,我覺得即使他的書法并不能達到其父親王羲之那樣子的水準,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和王羲之相比較的,可以說各有所長吧。不同的書法創作都展現着創作者個人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以書法的好壞與否沒有絕對性的标準,每一個書法作家都各有千秋吧,王羲之之是以被人們稱作“書聖”,一方面是因為其本身的藝術作品就已經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審美境界,另一方面加之人們對他的敬重,其所創作的蘭亭集序有着很神秘的傳世色彩。我覺得我們要從辯證的角度去評價一個書法大家的書法技藝好壞與否,從對立統一中來把握不同的書體間的差異,我覺得每一個書法大家都是互相關聯,互相依存的,都有他們共同的藝術特色和各自獨特的藝術魅力。

與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獻之,在書法史上能否穩居第二?

相比于其父親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突出地位,王獻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就顯得忽低忽高,而在晉末至梁代,王獻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影響力就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王羲之。宋齊書學地位比較高的書法家也都一度的推崇王獻之,王羲之作為王獻之的父親,從小就嚴格的教誨王獻之,王獻之加之其本身天資就很聰穎,創新能力也很好,創新草書的能力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王羲之的創作水準,有一段時間和他的父親王羲之合稱為“二王”。

與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獻之,在書法史上能否穩居第二?

梁陶弘景在《與梁武帝論書啟》中曾經講到,王獻之在當時書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但是到了唐朝時期,唐太宗卻表揚王羲之而貶低王獻之,這也使得一些書法界的評論家認為王獻之的書法遠遠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唐太宗為了貶低王獻之甚至故意不購買他的作品,是以内府中僅有幾件留存下來的王獻之書迹。到了宋太宗時期,又開始重新重視留意翰墨,購買古代先帝時期的王氏作品,并且還指令重新摹刻王氏作品十餘卷,可以說,書貼中一大半部分都是王獻之和他的父親王羲之的作品。僅王獻之的作品就大概有七十多餘件,北宋宣和時期,宋徽宗就很欣賞王獻之的書法,《宣和書譜》中所收錄的王獻之的書法作品增加到了八十多餘件,但是很遺憾的是,這些書法作品絕大多數沒有留存下來,僅存下來的少數墨本,其數量也并不超過七件,況且不是原作,都是臨摹下來的作品,不過古代的刻貼還保留着一部分真迹。

與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獻之,在書法史上能否穩居第二?

直到官家刻貼的出現,其奠定了王羲之和王獻之在書法界上鼻祖的地位,自此以後書貼的學習得到了高度繁榮,存在于書壇約五百多餘年,趙孟,文征明,蔡襄、唐寅等人繼承了王羲之書法的沉穩之氣,王寵,李邕、米芾、王铎等人則繼承了王獻之王獻之書法奇峭跌宕的特點,可謂是各擇其好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