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能否稳居第二?

作者:云逸书院

王羲之,作为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的很多书法作品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书法大家的名字,也就是王羲之这三个字了,所以,王羲之本身也有着“书圣”的誉称,可见他在我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了。其书法笔法委婉含蓄,但是相对于豪迈之气来讲,却远远不如其儿子王献之。蔡襄曾经在《墨林趣事》中评论过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说其体现的是一种豪放洒脱的技法,与古代好多书法大家的创作特点有所不同,其笔功非常的精深,其有些书法作品可以算得上是绝迹。

与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能否稳居第二?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还认为王献之的笔法远远比不上其父亲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李世民在他的《晋书·王羲之传赞》中就曾经写到,王献之虽然有他父亲的风范,但是这并非是新的技巧,仔细观察他的字法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其字体的整体形势比较的偏瘦,就好像是烈冬里的枯树,他的笔迹比较的拘束,就好像是严厉之家饥饿的奴隶一样,这就是王献之翰墨中所存在的病态现象。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太过于拘谨约束,孙过庭为了迎合他的意思,就用儒学的观念来批评王献之,说他的书法创作笔法是对于书法大变革的一种大不敬,不尊重书法变革的规律,同时还根据他的书法特点间接的评价王献之,说王献之是一个狂妄而自大的人。我觉得只是根据一个人的好恶去评判一个人是片面的,不合乎现实,是没有道理可以言说的。

与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能否稳居第二?

如果我们从纵向观察王献之的作品,我觉得即使他的书法并不能达到其父亲王羲之那样子的水平,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和王羲之相比较的,可以说各有所长吧。不同的书法创作都体现着创作者个人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书法的好坏与否没有绝对性的标准,每一个书法作家都各有千秋吧,王羲之之所以被人们称作“书圣”,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的艺术作品就已经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另一方面加之人们对他的敬重,其所创作的兰亭集序有着很神秘的传世色彩。我觉得我们要从辩证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书法大家的书法技艺好坏与否,从对立统一中来把握不同的书体间的差异,我觉得每一个书法大家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都有他们共同的艺术特色和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与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能否稳居第二?

相比于其父亲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突出地位,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就显得忽低忽高,而在晋末至梁代,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力就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宋齐书学地位比较高的书法家也都一度的推崇王献之,王羲之作为王献之的父亲,从小就严格的教诲王献之,王献之加之其本身天资就很聪颖,创新能力也很好,创新草书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的创作水平,有一段时间和他的父亲王羲之合称为“二王”。

与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能否稳居第二?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曾经讲到,王献之在当时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却表扬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这也使得一些书法界的评论家认为王献之的书法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唐太宗为了贬低王献之甚至故意不购买他的作品,所以内府中仅有几件留存下来的王献之书迹。到了宋太宗时期,又开始重新重视留意翰墨,购买古代先帝时期的王氏作品,并且还命令重新摹刻王氏作品十余卷,可以说,书贴中一大半部分都是王献之和他的父亲王羲之的作品。仅王献之的作品就大概有七十多余件,北宋宣和时期,宋徽宗就很欣赏王献之的书法,《宣和书谱》中所收录的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增加到了八十多余件,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些书法作品绝大多数没有留存下来,仅存下来的少数墨本,其数量也并不超过七件,况且不是原作,都是临摹下来的作品,不过古代的刻贴还保留着一部分真迹。

与王羲之一字之差的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能否稳居第二?

直到官家刻贴的出现,其奠定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在书法界上鼻祖的地位,自此以后书贴的学习得到了高度繁荣,存在于书坛约五百多余年,赵孟,文征明,蔡襄、唐寅等人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沉稳之气,王宠,李邕、米芾、王铎等人则继承了王献之王献之书法奇峭跌宕的特点,可谓是各择其好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