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書譜卷,紙本,縱:26.5 公分,橫:900.8 公分,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本卷卷首題:「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卷尾題:“垂拱三年寫記”。内容主要為書學體驗、書譜撰寫要旨及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原則。一般認為本(上)卷為「序」,宋元明時分為兩卷,入嚴嵩之手時,裝為一卷。下卷為「譜」,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于嬴政。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複有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于率爾,或寫瑞于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

今譯

關于“六書”的始作、可以上溯到軒轅時代;“八體”的興起,自然源于秦代嬴政。由來已很久遠,曆史上運用廣泛,已起過重大作用。因為古今時代不同,質樸的古文和妍美的今體相差懸殊,且已不再沿用,也就略去不說。還有依據龍、蛇、雲、露和龜、鶴、花、草等類物狀創出來的字型,隻是簡單描摹物象形态,或寫當時的“祥瑞”,雖然筆畫巧妙,但缺作書技能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詳其旨趣,殊非右軍。且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聲塵未泯,翰牍仍存。觀夫緻一書,陳一事,造次之際,稽古斯在;豈有贻

今譯

又非書法規範,也就不詳細論述了。社會流傳的王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辭鄙陋,論理粗疏;立意乖戾,語言拙劣,詳察它的旨趣,絕非王羲之的作品。且羲之德高望重,才氣橫溢,文章格調清新,詞藻優雅,聲譽依然高尚,翰牍仍存于世。看他寫一封信,談一件事,即使倉促之時,還是注重古訓。豈會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謀令嗣,道葉義方,章則頓虧,一至于此!又雲與張伯英同學,斯乃更彰虛誕。若指漢末伯英

今譯

(豈會)在傳授家教于子孫時,在指導書法規範的文章中,竟然頓失章法,一至如此地步!又說,他與張芝是同學,這就更加荒誕無稽了。若指的是東漢末期的張芝,時代完全不符;那必定另有同名的東晉人,可史傳上為何毫無記載。此書既非書法規範,又非經典著作,應當予以抛棄。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時代全不相接;必有晉人同号,史傳何其寂寥!非訓非經,宜從棄擇。

夫心之所達,不易盡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于紙墨。粗可仿佛其狀,綱紀其辭。冀酌希夷

今譯

時代完全不符;那必定另有同名的東晉人,可史傳上為何毫無記載。此書既非書法規範,又非經典著作,應當予以抛棄。

關于心裡所了解的,難于用語言表達出來;能夠用語言叙說的,又不易用筆墨寫到紙上。隻能粗略地書其形狀,陳述大緻紀要。希能斟酌其中的微妙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取會佳境。阙而末逮,請俟将來。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未悟。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鈎環盤纡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方複會其數法,歸

今譯

求得領悟佳美的境界。至于未能詳盡之處,隻好有待将來補充了。現在叙說執、使、轉、用的道理與作用,可讓不了解書法的人能夠領悟:執,是說指腕執筆有深淺長短一類的不同;使,是講使鋒運筆有縱橫展縮一類的差別;轉,是指把握使轉有曲折回環一類的筆勢;用,就是點畫有揖讓向背一類的規則。将以上各法融會貫通,複合(一途)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于一途;編列衆工,錯綜群妙,舉前人之未及,啟後學于成規;窺其根源,析其枝派。貴使文約理贍,迹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滞。詭辭異說,非所詳焉。

然今之所陳,務稗學

今譯

複合一途;編排羅列衆家特長;交錯綜合諸派精妙,指出前列名家不足之處,啟發後學掌握正确法規;深刻探索根源,分析所屬流派。盡求做到文辭簡練,論理恰當,條例分明,淺顯易懂;閱後即可明瞭把握,下筆順暢無所淤滞。至于那些奇談怪論,詭詞異說,就不是本篇所要說的了。然而現在要承述的,力求對後學者有所裨益。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者。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緻使摹蹋日廣,研習歲滋,先後著名,多從散落;曆代孤紹,非其效與?試言其由,略陳數意:止如《樂

今譯

在以往書法家中,王羲之的書迹為各代人所贊譽學習,可作為效法的宗師,從中獲得造就書法的方向。王羲之書法不僅通古會今,而且情趣深切,筆意和諧。以緻摹拓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研習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王羲之前後的名家手迹,大都散落遺失,隻有他的代代流傳下來,這難道不是明證嗎?試談其中緣由,簡要地叙說幾點。僅以《樂毅論》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史箴》、《蘭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傳,真行絕緻者也。寫《樂毅》則情多佛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怿虛無;《太史箴》又縱橫争

今譯

《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等帖,均為世俗所傳,是楷書和行書的最佳範本。寫《樂毅論》時心情不舒暢,多有憂郁;寫《東方朔畫贊》時意境瑰麗,想象離奇;寫《黃庭經》時精神愉悅,若入虛境;寫《太師箴》時感念激蕩,世情曲折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歎。豈惟駐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馳神睢渙,方思藻繪之文。雖其目擊道存,尚或心迷議舛。莫不強名為體

今譯

說到蘭亭興會作序時,則是胸懷奔放,情趣飄然;立誓不再出山做官,可又内心深沉,意志戚慘。正是所謂慶幸歡樂時笑聲溢于言表,傾訴哀傷時歎息發自胸臆。豈非志在流波之時,始能奏起和緩的樂章;神情馳騁之際,才會思索華翰的詞藻。雖然眼見即可悟出道理,内心迷亂難免議論有誤。是以無不勉強分體定名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共習分區。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緻,安有體哉!

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裡,苟知

今譯

區分優劣供人臨習。豈知情趣有感于激動,必然通過語言表露,抒發出與《詩經》《楚辭》同樣的旨趣;陽光明媚時會覺得心懷舒暢,陰雲慘暗時就感到情緒郁悶。這些部是緣于大自然的時序變化。那種違心作法,既背離書家的意願,也與實情不相符合。從書法原本來說,哪有什麼體裁呢!

對運筆的方法,雖然在于自己掌握,但是整個規模布局,确屬眼前的安排要務。關鍵一筆僅差一毫,藝術效果就可能相去千裡。如果懂得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其術,适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矩谙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潇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嘗有好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随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縱未窮于衆術,斷可極

今譯

如果懂得其中訣竅,便可以諸法相通了。用心不厭其精,動手不忘其熟。倘若運筆達到精熟程度,規矩便能藏解胸中,自然可以縱橫自如,意先筆後,潇灑流落,筆勢飄逸神飛了。像桑弘羊理财(精明幹練,計劃周到),心思籌措在于各方;又似庖丁宰牛(熟知骨骼,用刀利索),眼裡也就沒有牛了。曾有愛好書法者,向我求學,便簡明舉出行筆結體的要領,教授他們實用技法,是以無不心領神會,默然得到旨意了。即使還不能完全領略各家所長,但也可以達到(所探索的最深造詣了。)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于所詣矣。

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

今譯

但也可以達到(所探索的最深造詣了。)

說到深入思考,領悟基本法則,青少年不如老年人;要是從頭開始,學好一般規矩,老年人不如青少年。研究探索,年紀越大越能得其精妙;而臨習苦學,年紀念輕愈有條件進取。勉勵進取不止,須經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會産生重要的變化,最後使書藝達到極高境地。例如初學分行布局時,主要求得字型平穩方正;既然掌握了平正的法則。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仲尼雲:“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

是以右軍

今譯

重點就要力追形勢的險絕;如果熟練了險絕的筆法,又須重新講求平側欹正的規律。初期可說還未達到平正,中期則會險絕過頭,後期才能真正實作平正,書法藝術臻于老成階段,那麼人也進入老年時期。孔子說:人到五十歲才能懂得天命,到了七十歲始可随心所欲。是以隻有老年方能掌握平正與險絕的情勢,體會出變化的道理。是以,凡事考慮周全後再行動,才不會失當;掌握好時機再說話,才能切中實理。

王羲之的精妙書法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曆,而風規自遠。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标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運。自矜者将窮

今譯

(王羲之的)精妙書法大多出自晚年,因這時思慮通達審慎,志氣和雅平靜,不偏激不淩厲,因而風範深遠。自獻之以後,莫不功力不足而鼓勁作勢,為标新立異,另擺布成體,非但工用比不上前人,就是神采情趣也相差懸殊。有人輕視自己的墨品,有人誇耀自己的書作。喜歡自誇的人将因缺乏繼續勤奮精神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性域,絕于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磋乎,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斷可明焉。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或恬憺雍容,内涵筋

今譯

(喜歡自誇的人将因缺乏繼續勤奮精神)而斷絕進取之路,認為自己不行的人總想勉勵向前,定可達到成功的目标。确實這樣啊,隻有學而未果,哪有不學就會成功的。觀察一下現實情況,即可明白這個道理。

然而書體的變化有多方面因素,表現性格情感也不一緻,剛勁與柔和被乍揉為一體,又會因遲緩與疾速的遷移而分展;有的恬淡雍容,内涵筋骨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鋒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貴似。況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猶疏,形骸未撿;躍泉之态,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縱欲唐突羲獻,誣罔鐘張,安能掩當

今譯

有的曲折交錯,外露鋒芒。觀察時務求精細,摹拟時貴在相似。若摹拟不能相似,觀察不能精細,分布仍然松散,間架難合規範;那就不可能表現出魚躍泉淵般的飄逸風姿,卻已聽到坐井觀天那種浮淺俗陋的評論。縱然是使用貶低羲之、獻之的手段,和誣蔑鐘繇、張芝的語言,也不能掩蓋當年人們(的眼睛)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年之目,杜将來之口!慕習之輩,尤宜慎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緻。将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于遲

今譯

(也不能掩蓋當年人們)的眼睛,堵住後來學者的口舌;賞習書法的人,尤其應該慎重鑒别。有些人不懂得行筆的淹留,便片面追求勁疾;或者揮運不能迅速,又故意效法遲重。要知道,勁速的筆勢,是表現超邁飄逸的關鍵;遲留的筆勢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讵名賞會!非其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

假令衆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扶疏,淩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

今譯

則具有賞心會意的情緻。能速而遲,行将達到荟萃衆美的境界;專溺于留,終會失去流動暢快之妙。能速不速,叫作淹留,行筆遲鈍再一味追求緩慢,豈能稱得上賞心會意呢!如果行筆不是心境安閑與手法娴熟,那是難以做到遲速兼施、兩相适宜的。

假若能使衆妙之筆歸納具備,一定要緻力于追求骨氣,骨氣樹立,還須融合遒勁圓潤的素質。這就好比枝幹繁衍的樹木,經過霜雪浸淩就會顯得愈加堅挺;鮮豔芳茂的花葉,間與白雪紅日相映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晖。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雲阙,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

今譯

自然更加嬌輝。如果字的骨力偏多,遒麗氣質即少,就像枯本架設在險要處,巨石橫擋在路當中;雖然缺乏妞媚,體質卻還存在。如果婉麗占居優勢,那麼骨氣就會薄弱,類同百花叢中折落的英蕊,空顯芬美而毫無依托;又如湛藍池塘飄蕩的浮萍,徒有青翠而沒有根基。由此可知,偏工一專較易做到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随其性欲,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

今譯

而完美盡善就難求得了。雖是宗師學習同一家書法,卻會演變成多種的體貌,莫不随着本人個性與愛好,顯示出各種不同的風格來:性情耿直的人,書勢勁挺平直而缺遒麗;性格剛強的人,筆鋒倔強峻拔而乏圓潤;矜持自斂的人,用筆過于拘束;浮滑放蕩的人,常常背離規矩;個性溫柔的人,毛病在于綿軟;脾氣急躁的人,下筆則粗率急迫;生性多疑的人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溺于滞澀;遲重者終于蹇鈍;輕瑣者淬于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況書之為妙,近取諸身。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于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浚

今譯

則沉涵于凝滞生澀;遲緩拙重的人,最終困惑于遲鈍;輕煩瑣碎的人,多受文牍俗吏的影響。這些都是偏持獨特的人,因固求一端,而背離規範所緻。

《易經》上說:“觀看天文,可以察知自然時序的變化;了解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可以用來教化治理天下。”何況書法的妙處,往往取法于人本身容貌的特征。假使筆法運用還不周密,其中奧秘之處也未掌握,就須經過反複實踐,發掘積累經驗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發于靈台。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镕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并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疊起,感會無方。至若數畫并施,其形各異;衆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

今譯

啟動心靈意念,以指使手中之筆。學書須懂得使點畫能展現情趣,全面研究起筆收鋒的原理,融合蟲書、篆書的奇妙,凝聚草書、隸書的韻緻。體會到用五材來制作器物,塑造的形體就當然各有不同;像用八音作曲,演奏起來感受也就興會無窮。若把數種筆畫擺在一起,它們的形狀多不相同;好幾個點排列一塊,體态也應各有差別。起首的第一點為全字的範例,開篇的第一個字是全幅準則。筆畫各有伸展又不互相侵犯,結體彼此和諧又(不完全一緻)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将濃遂枯;泯規矩于方圓,遁鈎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态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鐘張而尚工。譬夫绛

今譯

(結體彼此和諧又)不完全一緻;留筆不感到遲緩,迅筆不流于滑速;燥筆中間有濕潤,濃墨中使出枯澀;不依尺規衡量能令方圓适度,棄用鈎繩準則而緻曲直合宜;使鋒忽露而忽藏,運毫若行又若止,極盡字型形态變化于筆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調于紙上;心手相應,毫無拘束。自然可以背離羲之、獻之的法則而不失誤,違反鐘繇、張芝的規範仍得工妙。就像绛樹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樹青琴,殊姿共豔;隋殊和璧,異質同妍。何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恡筌蹄。

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于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後議于斷割。語過其分,實累樞機

今譯

(就像绛樹)和青導這兩位女子,容貌盡管不同,卻都非常美麗;随侯之珠與和氏璧這兩件寶物,形質雖異,卻都極為珍貴。何必一定要去刻意畫鶴描龍,使天然真體大為遜色;撈到了魚、獵得了兔,又何必定要去吝惜捕獲的器具呢!

曾經聽到過這種說法,家裡有了像南威一樣美貌的女子,才可以議論女人姿色;得到了龍泉寶劍,才能夠試評其他寶劍的鋒利。這把話說得大過分了,實際上束縛着人們闡發議論的思路。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吾嘗盡思作書,謂為甚合,時稱識者,辄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緻陵诮。餘乃假之以湘缥

今譯

我曾用全部心思來作書,自以為寫的很不錯。遇到世稱有見識的人,就拿出來向他請教。可是對寫得精巧秀麗的,并不怎麼留意;而對寫得比較差的,反被贊歎不已。他們面對所見的作品,井不能分辨出其中的優劣,僅憑傳聞所悉誰為名人,即裝出識别的樣子評說一通。有的竟以年齡大地位高,随便非議譏諷。于是我便故弄虛假,把作品用绫絹裝裱好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鋒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僞,似葉公之懼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夫蔡邕不謬賞,孫

今譯

題上古人名目。結果号稱有見識者,看到後改變了看法,那些不懂書法的人也随聲附和,競相贊賞筆調奇妙,很少談到書寫的失誤。就像惠侯那樣喜好僞品,同葉公懼怕真龍有什麼兩樣。于是可知,伯牙斷弦不再彈奏,确是有道理的。那蔡邕(對于琴材)鑒賞無誤,伯樂(對于駿馬)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鑒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枥,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不足稱,伯樂未可尚也。

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

今譯

相顧不錯,原因就在于他們具有真知實學和辨識能力,并不限于尋常的耳聞目睹。假使,好的琴材被焚燒,平庸的人也能為其發出妙音而驚歎;千裡馬伏卧廄中,無識的人也可看出它與衆馬不同,那麼蔡邕就不值得稱贊,伯樂也勿須推崇了。

至于王羲之為賣扇老婦題字,老婦起初是埋怨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而後請;門生獲書幾,父削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雲:“下士聞

今譯

後來又請求;一個門生獲得王羲之的床幾題字,竟被其父親刮掉,使兒子懊惱不已。這說明懂書法與不懂書法,大不一樣啊!再如一個文人,會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又會在了解自己的人那裡感到寬慰;也是因為有的人根本不懂事理,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是以莊子說:“清晨出生而日升則死的菌類,不知道一天有多長;夏生秋死的蟪蛄(俗稱黑蟬),不知過一年有四季。”老子說:“無知識的人聽說講(道)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為道也。豈可執冰而咎夏蟲哉!”

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興新說,竟無益于将來;徒使繁者彌繁,阙者仍阙。今撰為六

今譯

(老子說:“無知識的人聽說講)道,便會失聲大笑,倘若不笑也就不足以稱為道了。”怎麼可以拿着冬天的冰雪,去指責夏季的蟲子不知道寒冷呢!

自漢、魏時代以來,論述書法的人很多,好壞混雜,條目紛繁。或者重複前人觀點,無新意補充以往;或者輕率另創異說,也無裨益于将來;使繁瑣的更加繁瑣,而缺漏的依然空白。現今我撰寫了六篇

讀懂《書譜》,學書不愁!【經典珍藏版】

草書釋文

篇,分成兩卷,第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省;緘秘之旨,餘無取焉。

垂拱三年寫記

今譯

(現今我撰寫了六)篇,分作兩卷,依次列舉工用,定名為《書譜》。期待相傳給後來者,作為書法藝術規則應用;還望四海知音,或可聊作參閱。将自己終生的體驗緘藏秘封起來,我是不贊成的。

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寫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