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長峰:區塊鍊技術或應用到通信領域

作者:Beiqing.com
陳長峰:區塊鍊技術或應用到通信領域
陳長峰:區塊鍊技術或應用到通信領域

陳長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她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舊媒體傳播模式已被颠覆,需要建立新的模式。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網際網路颠覆新聞擷取習慣

新京報:目前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媒體傳播面臨哪些挑戰?

陳長峰:最大的挑戰是技術改變了公衆使用媒體的習慣。網際網路技術颠覆了原市民通過看報紙、看電視、聽廣播擷取新聞的習慣,媒體如果堅持原來的形式和傳播形式,肯定是行不通的。當原來的模型被颠覆時,它需要自我改變和一個新的模型。傳統媒體如果繼續下去,就能生存下去,如果不繼續下去,就會被移動網際網路的挑戰所淹沒。

另一個挑戰是,包括技術、政治和文化在内的媒體生态系統正在發生變化,媒體定位和媒體人的方向将有所不同。引起衆多媒體人熱情的場景發生了變化,許多媒體人原有的熱情和理想狀态難以維持。這種不斷變化的環境,媒體和從業者确實需要一個新的适應過程。

新京報:您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如何看待媒體的轉變?

陳長峰:每次轉型,媒體都很痛苦,因為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轉型過程也會走彎路。但蛻變是蛻變,蛻變是激進的。媒體的每一次改造都是一沙,留下的都是真正的金子。每一次轉型都有一個新的英雄,很多媒體都倒下了。

媒體中的一些人害怕面對這一挑戰,而另一些人則無法清楚地看到情況。在我主持一個論壇之前,有媒體人說,現在不知道如何轉型,等着人民日報做一個樣闆做,跟着線走。

新京報:媒體整合應該做什麼,能走哪條路?

陳長峰:媒體整合需要與新平台充分合作,這是媒體轉型的重要方向。

首先,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思維,能夠做到,跟上潮流。在過去的兩年裡,微視訊迅速占據了一半的新聞。不久前,《人民解放軍報》開通了抖動賬号,這是第一個動搖的軍事媒體。

此外,還有一個基本概念,這個概念是使用者在哪裡,在哪個平台上使用。從形式上講,傳統内容需要快速去碎片化資訊,以适應移動端的傳播。

新京報:您認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關系應該是什麼?

陳長峰:傳統媒體和新平台應該互相互動,互相關聯,不能互相對立,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合作共赢,共同推廣。

媒體轉型需要社交建設

新京報:近兩年來,很多新聞APP已經上線,這類新聞"大戰",媒體應該關注什麼?

陳長峰:未來技術的一大特點是移動性。這必然要求媒體改變固化模式。APP隻是現代移動性的産物,但從長遠來看,APP作為新聞的出口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使用者必須下載下傳。

是以,媒體的首要任務是完成社會化和關系建設。未來的媒體不會是單獨原子的,而是會成為一個大型社區,會變成一個你有我、我有你的媒體社區。

新京報:在網際網路時代,資訊釋出步伐加快,資訊真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成為難題,該如何應對?

陳長峰:資訊釋出的速度和頻率快,缺乏必要的沉澱,肯定會給資訊的真實性和準确性、不準确的資訊,甚至謠言帶來損害。對于媒體來說,事實是第一位的。對于媒體來說,必須有決心,要有自己的價值觀,用正确的價值觀來指導公衆對事件的判斷。專業媒體的最大價值當然是保持其專業精神和對資訊和輿論的正确上司。

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給媒體傳播帶來了諸多挑戰,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校長陳長峰教授認為,要迎接這一挑戰,傳統媒體如果轉型成功,就能繼續生存下去,否則就會淹沒在移動網際網路的這一波浪潮中。

關于同一問題的問題和答案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已經舉辦了五屆,過去五年網際網路行業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陳長峰:近年來,我對算法在資訊平台中的應用印象深刻。

展望未來五年,您認為世界網際網路行業将出現哪些趨勢?

陳長峰:物聯網是一個大趨勢,可能會有"人對人",即人與人對接、人與物對物、人與網的連接配接。即使通過一些智能裝置,人類的思想也可以直接在網絡中顯示出來。

你對來年有什麼期待?

陳長峰:我希望提升專業媒體的優勢,讓專業級新聞,無論技術如何變化,新聞專業是核心價值。也希望媒體能夠利用新技術、新平台,讓整合更深入,媒體更強大。

新京報記者 李宇坤 王軍 編輯:張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