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長峰:"資訊室"隻是一個後顧之憂,算法又不一定相關

作者:Beiqing.com
陳長峰:"資訊室"隻是一個後顧之憂,算法又不一定相關

資訊圖。圖檔來源:Unsplash

新京報(記者 王春軒)以算法為核心的智能技術在促進科技與社會的互動、人類生存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暴露了一些技術與人、科技與人文之間的深刻沖突。

為此,6月18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知識媒體研究中心、新北京智庫聯合組織了"算法善用智能人文:智能資訊多學科融合"線上高端論壇,專家就算法等技術的價值創造、造福人類、社會發展等具有積極意義進行了探讨。

會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校長、智力傳媒研究中心主任陳長峰表示,美國學者卡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在政治背景下提出了"資訊室"的概念,在前算法時代,"資訊室"已經存在。目前,"資訊室"存在概念化、誤讀和濫用的情況。

"資訊室"是在西方政治背景下提出的

陳長風說,桑斯坦的"資訊室"其實是一個隐喻,在西方特殊的政治語境中提出了。然而,這個問題引發了全球研究熱潮,政治學、傳播學、法學、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都受到廣泛關注。在我國,"資訊室"直接被視為已經消極的存在并接受它,在這裡受到各方的批評。

陳長峰認為,"資訊室"問題已經推廣到太多領域,其中讨論的問題在"前算法時代"已經存在。例如,人類擷取資訊的正常方式是選擇自己的審美,從概念上講是最一緻的内容。即使沒有算法技術,這也是常态。對于人們來說,積極選擇他們想要觸摸的東西并不是什麼新鮮事,正如Latzasfield和他的同僚對選民選擇的研究表明的那樣。

在197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了"确認偏差",即人們吸收新的資訊來确認他們對世界的看法。這種"确認偏差"與無用算法技術的使用沒有直接關系。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執行院長于國明曾指出,存在對"資訊室"的誤解和濫用。在海量資訊時代,用一種技術來幫助我們選擇資訊,是必然的結果,也是利用技術幫助人類更有效地擷取資訊的好方法。同時,人類需要做更複雜、更系統的創新優化。這是需要推動的事情。

陳長峰表示,随着人類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資訊也越來越籠統,越來越龐大,提高效率,人類需要技術幫助。是以,算法技術是海量資訊時代的有效政策,有助于使用者解決資訊過載問題。利用技術幫助人類是曆史發展過程中的普遍做法。人類總是使用新技術來推動發展。

沒有形成"資訊室"的資訊環境

那麼,"資訊室"的語境能否推廣呢?陳長風認為,"資訊室"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世界上很多學者都以實證的方式質疑其有效性。但目前,社會上已經把它當成一個概念,希望文學意義大,批評簡單。從實證的角度來看,"資訊室"在研究的正反兩方面,但現有的西方文獻中,隻有少數通過實驗模型來讨論"資訊室"可能存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法律和資訊科學學者的六項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幾乎沒有經驗證據支援對資訊住房的擔憂。

陳長峰:"資訊室"隻是一個後顧之憂,算法又不一定相關

陳長峰說,目前的資訊環境是形成"資訊室"的悖論。"資訊室"的形成應該在一個純粹的環境中,個體隻能獲得一種資訊,比如隻有算法推送的同質化資訊,進而帶來有偏見的認知。但實際上,我們這個時代的資訊環境是多樣、豐富的,具有Web 2.0時代資訊傳播特征,具有可連結性、互動性和可共享性,是一個多節點、多資訊源共存的網絡時代。在這種時候,一個人不可能在純淨的環境中生存,在這個環境中,隻有同質資訊是由算法推動的。至少現在不可能生活在一個真正的資訊室裡,因為很難避免完全不同意的内容。

"資訊室"隻是一個後顧之憂

陳長峰進一步表示,目前發表在重要期刊上的研究成果表明,"資訊室"隻是一個關注點,不是現實,難以證明。即使它是一個問題,其核心也集中在政治上。但即便如此,"資訊室"在政治層面受到了批評,認為桑德斯坦提出的"資訊室"是一種不準确的語言,是美國式的極端論點。

那麼,"資訊室"有害嗎?陳長峰說,一些研究探索了過去25年的相關成果,發現"資訊室"不一定是有害的,網際網路也不是其不可避免的幫兇。我們畫的"資訊室"隻是概念性的,一些表面的東西,對于更深層次的東西,包括經驗的東西,卻缺乏核心的了解。調查發現,算法實際上更多地暴露了公衆,并更多地參與其中,例如,通過增加與持不同政見者讨論的可能性。

陳長風說,Web 2.0的技術是多方面的。這些多方面的技術同時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它們互相優化和溶解。是以,我們仍然需要充分利用和積極地利用技術,從發展的角度看待新技術。

陳長風強調,"資訊室"是基于美國兩黨政治的背景。當它剝離了美國中國的背景,以及兩黨政治争端的背景時,被概括為"資訊室"實際上是缺乏經驗證據。而且,目前,"資訊室"已被概念化、定型化,存在誤讀和濫用的情況。有必要分析"資訊室"的内在含義和背景,并警告其長期影響,而不是簡單地擊倒在地。

陳長風認為,我們不必那麼擔心,而是要用積極的态度去使用新技術,讓它為人類服務,給人類帶來幸福,而不是簡單地把它粗暴地推到谷底,責怪原來的指責算法。技術賦予人們更多的資訊權,讓他們可以更容易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内容,實作"消費者主權",這樣的權利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喜好,也是為了給人機會,在資訊量大、差異化、選擇廣泛、追求自己的喜好、多一些溝通。

陳長峰指出,處理可能的負面"資訊室"方法有三個方面。首先,算法技術不斷優化,如新聞應用可以加強人們的"跨差異閱讀",算法模型的優化可以增強資訊多樣性。其次,資訊聚合平台為個人擷取更豐富的資訊提供了條件,相當于一種資訊和思想的市場,在資訊被所有人過濾後創造更積極的價值。資訊聚合具有開源意義,隻要有足夠的使用者和共同參與者,在很短的時間内就會發現各種問題,并且很容易解決。第三,自Web 2.0技術誕生以來,使用者更容易産生主觀能動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制造商,是以更有可能成為"正面閱聽人",這也防止了負面"資訊室"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素養教育仍然是一種重要手段。

記者:王春軒 編輯:張曉元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