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碗岐山臊子面“燣”出百億産業鍊

一碗岐山臊子面“燣”出百億産業鍊

在岐山縣舉辦的臊子面美食文化節上,群衆品嘗岐山臊子面。

一碗岐山臊子面“燣”出百億産業鍊

面條筋道、臊子鮮香、湯色油亮的岐山臊子面。

一碗岐山臊子面“燣”出百億産業鍊

岐山“一碗面”專用蔬菜種植基地。

一碗岐山臊子面“燣”出百億産業鍊

淨甯波研制的速食版岐山臊子面。

一碗岐山臊子面“燣”出百億産業鍊

西岐太公醋莊裡,數百個醋缸排成行。

一碗熱乎乎的臊子面下肚,最是溫暖人心。

西北人愛吃面,會吃面,“一頓離了面,心就發瞀亂”。且不說甘肅蘭州、青海化隆等地的牛肉面,僅陝西就有油潑面、蘸水面、踅面等上百種有名氣的面條。但就算花樣再多,臊子面在西北人心中的地位始終無法代替。它是秋冬清早融化寒霜的第一碗面,是逢年過節辦喜事的第一碗面,是宴請親朋好友的第一碗面,是歸鄉遊子最想吃的第一碗面,也是拜祭先祖神靈的第一碗面……一碗臊子面,從關中到隴東,從甘肅到甯夏,西北人已吃了上千年。

臊子面中最著名者,自然是岐山臊子面。起源于西周祭祀時“馂馀之禮”的岐山臊子面,被譽為中國面食的“活化石”,曆經三千年傳承,如今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也成為“中華名小吃”和國家地理标志證明商标。近年來,岐山縣聚焦做大“一碗面”經濟,不斷推進岐山臊子面品牌化、産業化、市場化發展,着力将地方傳統美食打造成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現代産業。

一碗面的匠心傳承

一碗岐山臊子面,讓在外闖蕩多年的岐山人淨甯波決定返鄉。“外面的臊子面跟岐山臊子面不是一個味兒。”淨甯波說,“岐山臊子面,面條筋道,臊子鮮香,湯色油亮,湯多面少,突出酸辣味。歸納起來就是9個字: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這是屬于岐山人味蕾的獨特優待。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作為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岐山自古以來種出的小麥顆粒飽滿,磨出來的面粉麥香四溢,擀出來的面條光滑筋道。是以,在岐山,幾乎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都是制作臊子面的一把好手。随着岐山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越來越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隻為一嘗岐山臊子面。憑着代代相傳的手藝,不少岐山人在當地開起了臊子面店。

走在岐山的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臊子面店到處都是。而岐山縣城西北3公裡北郭村的臊子面店“黨員001龐翠俠”是頗受外地遊客歡迎的一家。1998年,擔任北郭村婦女主任的龐翠俠帶頭在路邊開了一家小小的臊子面店。“沒想到大受歡迎!你看,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桂賢,我們陝西有名的作家賈平凹,都來我的店裡吃過臊子面。”指着牆上的照片,龐翠俠自豪地說,“臊子面的手藝代代相傳,面粉、蔬菜、豬肉等食材都來自本地,是純正的岐山味道!”

在龐翠俠的示範帶動下,北郭村前前後後開了70多家臊子面店,北郭村也是以有了“陝西民俗第一村”的美譽。陝西天利花餐飲食品有限公司于2016年入駐北郭村,開了一家名叫“周公味道”的店。雖然是裝修精緻的現代飯店,但店裡主打的依舊是岐山臊子面。廚師霍兆峰介紹,店裡臊子面的味道與他小時候吃的家裡做的一樣,尤其是臊子,他一直是按傳統手藝來烹制。

“臊子即肉丁,在我們岐山,這個烹制過程叫‘燣臊子’。制作時,将精選後腿豬肉切成指甲蓋大小,肥瘦分開,菜籽油在鍋中燒熱,放蔥姜、八角等佐料煎香,下肥肉熬出油後下瘦肉,燣四十多分鐘後加入岐山本地的醋、辣椒面等調料,瞬間香味四溢。文火慢炖少許時間,臊子便熟透了,軟爛入味又粒粒分明。”霍兆峰說,臊子是臊子面的“靈魂”,臊子面好吃主要就好吃在臊子。是以,在岐山,臊子有着“高貴的出身”,當地廣泛流傳着周文王大刀斬蛟龍,剁碎龍肉制成臊子,後來周武王又改進為豬肉臊子的傳說。

“岐山臊子面的湯有講究,要加入岐山本地的醋;底菜和漂菜也有講究,主要有紅蘿蔔、蛋皮、豆腐、木耳、蒜苗等,紅、黃、白、黑、綠,五色五行。”霍兆峰介紹,在岐山,家家所用的底菜和漂菜不一樣,比如有的用韭菜代替蒜苗,有的會加入洋芋,但五色齊備,是代代傳下來的規矩。

一碗岐山臊子面,世代傳承,訴說着周秦以來華夏飲食厚重的文化底蘊。

“酸辣香”背後的“産業經”

醋在岐山臊子面中特别重要,一碗好面需要醋來增色添味。

在位于離岐山縣城東3公裡處的岐山縣現代有機食品産業園裡,西岐太公醋莊已經投産,半人高的陶缸披着“紅頭巾”,正在“曬太陽”。數百個醋缸排成行,十分壯觀。這裡每年可産高端食醋近萬噸。如今,岐山已有大大小小的制醋企業50多家。天緣醋業作為目前陝西最大的制醋企業之一,年産能6萬噸。公司副總經理韓永宏說,目前企業制醋每年消耗麸皮5000噸,小麥、玉米3000噸,原料90%都從當地采購。此外,他們還在岐山建立了1100畝的優質原料生産基地。

做大“一碗面”經濟,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岐山縣優化20萬畝有機小麥、10萬畝有機蔬菜、10萬畝有機水果、20萬頭有機生豬的産業布局,打造有機農業、美食加工、民俗旅遊融合發展的産業叢集,2020年“一碗面”經濟産值達130億元。

鳳鳴鎮水泊村是一個傳統的蔬菜種植村,該村種植的胡蘿蔔和蒜苗在岐山當地很受歡迎,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絕佳配菜。目前,水泊村種植1100多畝蔬菜,其中胡蘿蔔500多畝,年産量約18萬公斤,蒜苗600畝,年産量約2萬公斤,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

除了水泊村的蔬菜種植,雍川鎮三縣寺村的千畝大蔥生産基地,棗林鎮範家塬村的千畝油菜生産基地,蒲村鎮魯家莊村的5000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益店鎮永新村的千畝黃花菜、秋葵時令菜生産基地等,無不依托“一碗面”背後龐大的市場煥發出勃勃生機。

辣椒是岐山臊子面制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調料。關中盛産秦椒,香而不辣的口味讓秦椒獨具特色。寶雞德有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寶雞辣椒”為依托的辣椒深加工企業。公司副總經理宋宏星介紹,圍繞做大“一碗面”經濟,他們積極與周圍村鎮共同組建農業合作社種植辣椒,為周邊村鎮增加就業崗位2000餘個。

近年來,岐山縣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果集團等簽訂戰略協定,支援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科技研發、裝備改造、擴産提能,加快岐山臊子面标準化孵化基地和有機食品工業園建設,初步形成圍繞面條、醋、調料等“一碗面”要素構成的工業企業叢集。

走向全國的岐山臊子面

2004年,剛過而立之年的謝新輝在甘肅蘭州開了一家“金穗岐山食府”餐廳。

謝新輝很清楚,十裡不同俗,經營正宗的小吃既要突出家鄉特點,又要兼顧當地消費習慣。他為此費了不少腦筋,開業前和廚師們反複嘗試,終于研制出一整套具有獨特風味的美食秘方,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兼顧了旅遊消費市場。臊子面、臊子排骨、臊子夾馍等十多種小吃成為餐廳的招牌,正宗的岐山風味給蘭州餐飲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餐廳火了,從早上9點到晚上10點,顧客絡繹不絕。每逢節假日,謝新輝都會在店外支起長條排桌和遮陽傘,長長的排号隊伍讓岐山臊子面跻身當地網紅美食行列。2018年6月,謝新輝注冊成立甘肅錦三秦餐飲有限公司,新店經營面積達1500平方米,生意蒸蒸日上。

岐山百年美陽民俗食品有限公司擁有線下直營店3家、加盟連鎖店12家;陝西天利花餐飲食品有限公司在西安開了5家連鎖店……目前,岐山人走出去在西安、榆林、深圳、武漢等地開設臊子面和擀面皮旗艦店、連鎖店近千家,外出從事“一碗面”餐飲服務人員達1.4萬人。

在岐山臊子面被端上越來越多人餐桌的同時,速食版岐山臊子面也正在逐漸推向市場。返鄉後的淨甯波創立陝西秦憶濃食品公司,打造岐山臊子面文化産業園,緻力于臊子面的标準化生産。淨甯波介紹,各種食材都有标準,且做面、調湯、制臊子、切底菜等各個環節,都實作了機械化、流水線生産,并可按照标準量進行抽真空包裝。目前,公司已具備年生産即食臊子面100萬箱、家庭料理型臊子面100萬箱、肉制品5000噸、五色幹菜500噸、專用湯料2000噸的産能,已探索出岐山臊子面的原産地标準工業化路徑。

為進一步推動岐山臊子面走向全國,9月5日,岐山縣“一碗面”經濟“百城千店”工程技創中心啟動儀式在西安舉行,該工程技創中心是集“一碗面”的創新、研發和高智能裝置及标準化的統一為一體的創新中心。今年以來,岐山縣把實施“百城千店”工程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力争在國内100個大中型城市建設1000家岐山臊子面等農特産品直銷店、旗艦店、連鎖店,形成“一碗面”營銷大格局。

岐山縣委書記楊鵬程表示,岐山縣将持續用工業化思維抓農業,打造全程可追溯的“一碗面”優質原料供應基地,推動全鍊條産品标準化生産,依托岐山臊子面等建設“一碗面”品牌體系,建立和完善品質管控體系,圍繞線上線下布局銷售網絡,加快建設“一碗面”電商産業園,實施“百城千店”工程,支援龍頭企業在大中城市開設品牌店、連鎖店,做大“一碗面”經濟,預計2025年“一碗面”經濟産值達200億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