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史料摘譯——
原文:
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安悅。——《晉書·謝玄傳》
譯文:
謝安曾告誡自己的子侄們,于是問道:“我們家的子侄并不需要出來參與政事,為什麼還要每個人都有才能呢?”子侄們一時誰也沒有回答上來,謝玄答道:“像芝蘭玉樹一樣,且要讓他生在階前庭院中。”謝安聽後非常高興。
1
曆史上有不少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隻要有這麼一場載入史冊的戰役,進入名将行列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今天說的這位,以八千之衆,破百萬大軍,更别說他還創造了一支冷兵器時代的超級精銳。
沒錯,他就是淝水之戰的前敵總指揮謝玄。

2
謝玄出身于陳郡謝氏家族,也就是劉禹錫所說的“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謝家,家族有“詩酒風流”的美譽。
大家族有着大家族的教育方式和用人手段,盡管進入官場都需要家族統一安排,但每個人都要積累才能,時刻準備着。
謝玄就是這樣一棵生長在“庭階”的“芝蘭玉樹”。
或許是當時娘泡的時尚風比較厲害,謝玄這位未來的一代名将也曾有些娘娘腔,成天把一個紫羅香囊戴在身上,謝玄的叔叔謝安很擔心自己的侄子缺少男子漢氣概,就設局和侄子玩遊戲,把紫羅香囊作為賭注赢過來燒掉,聰慧的謝玄立刻領悟了叔叔的苦心,從此與這些女裡女氣的東西絕緣。
謝安曾經問謝玄,《詩經》中最喜歡哪一句?謝玄回答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一首描述士兵情感的詩歌,冥冥中注定了謝玄未來必将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3
謝玄毫無疑問是個有能力的人。
從家族的整體利益出發,朝廷早先對他的幾次征召,他都一一拒絕,正在蟄伏中、還沒有得勢的謝家對于子弟的出仕是極為慎重的。要知道,謝玄的叔叔、謝家的掌門人謝安出山的時候已經是四十歲的大叔了。
随着謝家勢力重返政壇,謝玄作為家族的佼佼者,也開始進入官場。
謝玄最早是在當時最大的勢力桓溫的手下,靠着出衆的能力,很快嶄露頭角。
當時,前秦的苻堅正是勢力最強盛的時候,多次對東晉挑釁,朝廷于是下令推選能夠抵禦外患的良将。已經在政壇站穩腳跟的謝安舉賢不避親,推薦年僅34歲的謝玄出任省部級官員。
就在一片非議中,謝家的仇人、中書侍郎郗超站出來說了一句公道話,力挺謝玄,他說:“安違衆舉親,明也。玄必不負舉,才也。”
4
槍杆子裡面出政權。謝玄初登高位,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組建屬于自己的軍隊。
網絡上曾經有各種曆史上最精銳部隊的評選,最後的評選結果無一例外都有一支名叫“北府兵”的部隊,而這支部隊正是謝玄組建的。
更準确地說,謝玄隻是整合了北府軍,因為這些軍事力量本來就存在。
五胡亂華以來,逃避北方戰亂的大量流民,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和胡人有着血海深仇,為了生存,他們自發抱團,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軍事小集團,反抗胡人,搶地盤、搶糧食,戰鬥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一樣的小事。
通過一場場為了生存的戰鬥,這些人去蕪存菁,戰鬥力驚人。
謝玄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東一撥、西一團的軍事力量整合起來,讓他們從志願軍、私兵、土匪變成名正言順的政府軍。
謝玄的整編工作是在京口(今天的鎮江)進行的,當時的京口處在東晉首都建康(南京)的北面,而且管理的地盤多在長江以北地區,是以習慣上稱為“北府”。
“北府兵”是以得名。
但從“北府兵”這個名字來說,謝玄是建立者,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
5
北府兵形成強悍的戰鬥力是極其迅速的。
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士兵本來就有不俗的戰鬥力,你想想,北方上千萬的漢人,最後就剩下一個零頭,能活下來的都是佼佼者。
另一方面,謝玄重用原本的流民首領,比如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等等,這些人本來就在多年的征戰中積累了帶兵經驗和領袖氣質,他們的存在,使得軍令的下達、軍紀的形成事半功倍。
如果謝玄隻是從流民中招募健壯的人,然後加以訓練,那麼沒有三五年工夫,根本很難打硬仗。
而現實卻是,謝玄籌組軍隊是在公元377年10月,到了公元379年5月,北府兵就初戰告捷。
6
我們所熟知的“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但這是狹義上的淝水之戰。
廣義上的淝水之戰從公元378年前秦進犯襄陽就開始了,直到後面的乘勝北伐才算結束。
從這個意義上說,謝玄一輩子也就打了這一仗。
但一輩子有這一仗已經足夠了。
7
在真正的淝水之戰之前,東晉的局勢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說東晉即将亡國也不是什麼過分的驚人之語。
先不說西線戰場上的襄陽失守,隻說東線戰場,前秦軍隊已經攻破了後世盛産小龍蝦的盱眙,要知道,盱眙離南京也就100公裡出頭的樣子。如果沒有江河的阻隔,騎兵也就一天的工夫就可以兵臨南京城下。
謝玄受命危難之際,帶領剛剛成軍的北府兵四處救火,四戰四勝,取得淮南之戰的勝利,穩定了戰線。
這四場戰鬥,不僅磨合了部隊,更提振了士氣,為後來的淝水大捷奠定了基礎。
8
公元383年8月,苻堅大軍先後集結完畢,與謝玄率領的8萬東晉軍隊對峙。
謝玄認為,敵軍還有部隊在源源不斷地趕到,如果等敵軍徹底集結休整完畢,這仗也不用打了,實力太懸殊,是以,謝玄要主動出擊,盡快決戰。
謝玄讓人傳話給淝水對岸的前秦軍,你們這樣沿岸布陣,我們過不了河,你們這是不想決戰的态度。别啰嗦了,你們往後撤一點,讓我們過河,早打早完事。
輕敵的苻堅打算假裝撤退,然後在晉朝軍隊渡河的過程中半渡而擊,但沒想到這一撤,使前秦軍隊陣腳大亂。謝玄抓住戰機,率領八千精銳迅速渡過淝水,追殺敵軍。
前秦先鋒苻融陣亡,苻堅自己也中箭受傷,前秦大軍慘敗。
從洋洋得意的“投鞭斷流”到争相逃命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場景變幻得太快。
9
淝水之戰後的追擊戰,不知不覺演變為東晉軍隊的北伐,謝玄依然是前敵總指揮。
以北府兵為主力的東晉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收複了山東、河南、陝西南部等地區,劉牢之率領的前鋒部隊甚至一度打到河北境内。
然而這時,後方朝廷中的各方勢力,不願意看見謝家的勢力壯大,開始拖後腿,認為應該停戰,慢慢消化收複的領土。
更重要的是權傾朝野的謝安去世,謝玄失去了後方最有力的支撐,一場北伐無奈草草收場。
沒過幾年,謝玄因病去世,壯志未酬,享年46歲。
謝玄死了,但北府兵依舊在戰鬥。
未來,那個銷魂的卻月陣正在黃河邊等待着他們繼續書寫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