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後,前秦江河日下,各族勢力趁亂謀反。最終落得君亡國滅的下場。這是曆史上最有“梗”的戰役,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圍棋賭墅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縱觀曆史,亡國之君不是昏庸就是暴戾。可衆所周知,苻堅是一代明君。

他在位時期打破胡漢隔閡,選賢舉能,整頓吏治,富國強兵。相比之下,東晉門閥當權,士族聲色犬馬、不思進取,才是真正的昏庸腐敗。
以多數敗于少數,以賢明敗于昏庸。前秦究竟輸在哪裡?
一、前秦雖看似統一,實則内憂外患
公元317年,曆經兩次大亂,西晉滅亡,晉室南遷。此後,中國北方陷入數百年的亂世之中。
戰争不休,政權林立。諸胡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形成了影響力較大的十六個國家。以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五族最為突出,故稱“五胡十六國”。
前秦是十六國當中最強大的政權,由氐族人建立。第四任國君苻堅勵精圖治,使帝國全盛,一統北方和西域,四方來朝多國稱臣。但在當時,還有偏安東南一隅的東晉與之對立。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公元382年,苻堅召叢集臣于太極殿,對他們說:“我繼承皇位已有三十多年,先後滅了前燕、前仇池 、前涼、代國,四方安定。唯有東南一隅未沾王化,今天我們前秦已經全盛。我想親率大軍伐晉,建秦皇漢武一統天下之千秋偉業,群臣意下何如?”
朝廷當中大部分人持反對意見。其弟苻融認為,讨伐東晉有三難:
一是天道不順,現在東晉局勢安穩,不見衰亡的迹象。
二是晉國無開釁端,缺乏發動戰争的理由。
三是自符堅承位以來四處征戰,久戰兵疲。好不容易與民休息幾年,突然又要發動戰争,如此窮兵黩武,民有畏戰之心。
已故宰相王猛曾囑咐苻堅不要貿然伐晉,他認為,晉室雖遠在江南,但他們是華夏正統。應該與之世代修好。鮮卑、羌虜才是真正危害社稷的禍患。
但朝廷當中也有心懷鬼胎之人支援伐晉。比如鮮卑慕容家族,羌姚家族。他們都是被前秦滅國的貴族,盡管苻堅優待他們,但他們仍恨于前秦強大,自己無法複國。他們希望趁前秦伐晉、京畿守備空虛之際,裡應外合,一舉複國。
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畏危不畏德的心理,正印證了王猛的預言。
前秦雖看似統一,實則内憂外患,胡虜各部尚未歸心。同為胡人的苻堅在治理胡人這方面過于仁慈,後人評價他是“柔仁邀名”。他把亡國的貴族都招募于麾下,以國士優待。放任一千多名鮮卑人住在長安。為前秦覆滅埋下隐患。
二、“十丁抽一”,投鞭斷流
苻堅不顧衆臣反對,在前燕貴族慕容垂的慫恿下,決心賭上全副身家攻打東晉。他在全國推廣“十丁抽一”的募兵制,再将公私馬匹全部征用。湊足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
他自信地說道:把全軍的馬鞭投入長江,足以阻斷江流!
但這支軍隊的構成極其複雜。在男丁中取十抽一,沒有經過多少訓練就讓他們上戰場,戰鬥力能有多少?百姓有怨言會不會消極待戰?
再者前秦畢竟是氐人建立的朝廷,但氐人占比不足十分之一,漢人和其他胡族占了大頭,大一統的國民意識尚未形成,多數人的觀念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徒有一族一家之殊榮。
再加上皇恩不下鄉,是以自願賣命的就更少了。這支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可想而知。
公元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東晉太元九年。前秦軍兵分三路南下,西路攻打漢水;東路攻打彭城;中路苻堅親率,直指淮南壽陽。
當苻堅與淮北地方軍會和之際,抵達前線的部隊已有30萬人。後方還有50萬未南下,若是等到這80萬大軍全部集結,東晉恐無回天之力。
前秦大軍壓境,建康城内人心惶惶。朝廷委派謝安、謝玄叔侄二人主導防務。當此危難之際,謝安淡定自如,甚至玩起了圍棋賭墅。
那是因為謝安對叔侄二人聯手組建的“北府軍”信心滿滿。早在四年前彭城之圍的時候,謝氏就跟前秦軍隊有過交手。那時徐、兖州聚集着大量的北方流民,若不治理,既成禍患。遂将其收編,為北府軍。
沒想到的是,這支部隊在彭城、三阿屢戰屢勝,得到了朝廷的賞識和重點培養。成為淝水之戰的抗北主力。
三、東晉的戰略部署
以八萬對八十萬,每場戰鬥都隻許勝不許敗。而且必須速戰速決。兵力和國力上的劣勢注定讓東晉打不起消耗戰。
主導軍務的謝安決定調兵到最重要的地方。洛澗這個戰略要地在十月被前秦所占,有了這個據點,前秦軍就可以沿江封鎖,使晉軍處于被動。
謝玄逐令鷹揚将軍劉牢之帶領五千精銳北府兵,強渡洛水。東晉軍以少勝多,一在于善于奇襲。劉牢之的部隊是夜間突襲的,那時候駐守洛澗的秦軍多為新兵。很多人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一聽敵軍襲來就作鳥獸散,被劉牢之的軍隊斬殺上萬。
二在于情報準确,苻堅的太過信任敵人。直接把襄陽之戰中被俘的東晉守将朱序派去勸降。此人對苻堅陽奉陰違,直接把前秦的守備虛實透露給了謝玄,這才有了洛澗大捷。
謝玄謝石随即直抵淝水東岸,與秦軍隔岸相對,決戰拉開帷幕。
四、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的另一邊是苻堅、苻融親率的28萬前鋒,他們占據壽陽,此城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控制着汝水、穎水、淮水等水道。
苻堅與苻融登上壽陽城頭,遠望八公山,見對岸草木陰森齊整,以為全是晉兵陣列,面露懼色。至此,前秦軍已陷入被動局面。
苻融将這28萬兵力沿江布防,鞏固防線,等待後方的軍隊集結,雙方誰也不敢打誰。
為了打破僵局,謝玄裝出一副急不可耐想速戰速決的姿态,派遣使者請求苻堅稍退幾步,給出一小片渡口,好讓他們決一死戰。
意想不到的是,苻堅居然答應了晉軍的請求。他原計劃是先退後幾步,等晉軍渡河過半,再派出騎兵将敵軍主力全數掩殺。
殊不知,此時的他早已衆叛親離,之前被俘的晉将朱序、徐天喜等人趁秦軍撤退之際。在陣前制造嘩變,大喊:秦軍敗矣!
缺乏組織性的秦軍立馬亂成一片,後撤演變成踩踏,秦軍一路逃命,聽見風聲鶴唳便以為是晉軍殺來。
晉軍北府兵一舉渡河,重演洛澗之戰的那一幕,收複壽陽。并乘勝追擊,使黃河下遊皆為晉土。苻堅之弟苻融,在亂中被殺。
謝安、謝玄之是以能勝,在于他在各個關鍵節點制造勝利,不斷累積,達到扭轉戰局的境界。淝水之戰更是摸透了80萬大軍尚未集結完畢的實際情況,擊其先鋒,破其銳氣,為東晉赢得了數十年的安穩。
苻堅雖有八十萬大軍,但放任心懷鬼胎的異族去領軍,而自己的嫡系部隊隻有五分之一。在全國内憂外患之際孤注一擲去攻打東晉。
更要命的是中了敵人的詭計,沒等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拳頭就把灘頭渡口都給送了。
文/和平之風
參考資料:
1、《中國曆史上首次胡、漢王朝間的全面戰争——以探尋淝水之戰晉勝秦敗的直接原因為中心》,李椿浩
2、《淝水之戰中的謝氏家族》,方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