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苻堅執意南征,在淝水之戰中元氣大傷,謝安一戰成名

淝水之戰本來就是注定論,謝玄雖然兵少但那可是北府兵,這玩意除了輸過慕容垂以外就沒輸過(甚至是唯一一個赢過慕容垂的,雖然馬上就被反殺了)。東晉國力差是事實,但北府軍又不歸司馬家管。提醒一下,“草木皆兵”這個典故發生在淝水戰前而非戰後。

前秦那邊則是反過來,前一代的呂婆樓、張蚝鄧羌都不在了,呂光帶着征西軍在西域(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苻堅來得及等呂光打完西域回來的,但當時可沒人知道要打多久),手下戰神不少就是都想着造反,隻好拿着氐族親兵打前線,結果隊伍裡還混了朱序和張天錫。

苻堅執意南征,在淝水之戰中元氣大傷,謝安一戰成名

而這一切情況,謝玄并不知道(至少從晉書來看,謝玄是完全按照正面戰場打法打的,除了朱序去勸降的時候給情報),甚至最後騙前秦後退導緻混亂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整場戰争,謝玄的指揮很穩,但沒有用過奇謀,完全就是平推的。

苻堅執意南征,在淝水之戰中元氣大傷,謝安一戰成名

而前秦的問題也是由來已久,絕不能簡單地歸結于退兵渡河一個操作,而是氐族吸納其他民族之後産生的,本民族占比太低帶來的隐患。前秦本身漢化程度很高,但畢竟時間短(北魏孝文帝漢化不是照樣間接搞出了六鎮起義嗎),漢人依舊認東晉為正統(南方正統性到南陳才斷),是以朱序才會在軍中搗亂。

苻堅執意南征,在淝水之戰中元氣大傷,謝安一戰成名

前秦橫掃東方,很類似于始皇掃六國。境内大小民族鮮卑,羌,以及舊勢力比如前燕等,各懷異心,真正精銳的隻有嫡系部隊。淝水之戰以後,各地光速複國和割據,恐怕戰前也有統治融合時間不夠的問題,淝水之戰隻是總爆發。前燕的慕容垂、慕容沖在前秦的滅亡中也推波助瀾,可以說正是苻堅這種帝王不該有的心慈手軟害死了他,他手底下那些個降将降臣很多都是野心勃勃之輩,王猛也多次提醒過他了,他還不以為意。

苻堅執意南征,在淝水之戰中元氣大傷,謝安一戰成名

首先慕容垂和苻堅不是一條心,其次慕容垂也改變不了軍隊構成雜亂的本質,而且拉過來的漢族士兵就有60多萬,看起來内奸是朱序一人,其實某種意義上漢族士兵都算是前秦的内奸。異族士兵也都有二心,更何況漢族。根本原因還是漢化的程度不夠和軍事戰略過于急躁的問題。作為強勢的一方應該是從容不迫的,弱勢的急躁不安的。但事實上苻堅急躁,謝安從容不迫。

苻堅執意南征,在淝水之戰中元氣大傷,謝安一戰成名

謝安才華毋庸置疑,但在謝安出山前,謝家的基本盤在謝尚已經打下來了,西字旗以及豫州刺史,從謝尚傳到謝奕再到謝萬,隻不過謝萬菜了點,連個正牌将軍都沒混上,最後還翻車。謝家成為外戚關鍵在謝真石,是謝尚的親姐姐。謝家在謝安出山前就已經跻身一流門閥,功勞最大的就是謝尚,其次是謝奕。謝安的功勞是把謝家再升一級,與王并列。

苻堅執意南征,在淝水之戰中元氣大傷,謝安一戰成名

苻堅将自己的命運和前秦國的命運牢牢地綁在一起,前秦國剛統一時的分裂和内部混亂比較難搞,苻堅想通過一場戰争動員來削弱前秦國内各方勢力,抽調他們的資源來外征,靠戰争勝利打服前秦國内各種不安定的勢力,順便掠奪一下敵國資源,外帶自己的功名,戰争勝利的好處誘惑太大了,而禦駕親征可以強化這些好處,是以不如一并都幹了。總的來說是過于貪心,做好人做大一統皇帝證明治理能力他全都要,是個貪心自大且不夠謹慎的冒險家。綜上所述,前秦東晉的結局是必然,不在淝水發生也會換個地方,說以少勝多還勉強合适,說是以弱勝強就不合适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