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朝,皇帝似乎個個奇葩,經曆也讓人大跌眼鏡。其中,明英宗并不是亡國之君,卻做了敵國的階下囚。在中國曆史上,這也是絕無僅有的。更奇葩的是,明英宗在鞑靼餐風露宿,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後來竟然奇迹般地傳回明朝,還推翻了弟弟景泰帝的統治,再次複辟成功。
這段經曆并不勵志,隻能說是逆境之中的求生本能,明英宗也被後世所譏諷嘲笑。有意思的是,廟号同樣是英宗,明英宗的經曆固然奇特而屈辱,元英宗也好不哪裡去。似乎在冥冥之間,他們就有些許的聯系。
元英宗叫做碩德八剌,盡管他是元仁宗的嫡子,能當上皇帝還是備受诟病的。原因就在于元武宗海山和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兄弟的約定:哥哥海山先當皇帝,駕崩後由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愛育黎拔力八達駕崩後,再将皇位傳給海山的兒子。
這個類似于北宋“金匮之盟”的約定,海山很想反悔,但最後還是履行了約定。到了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時,他卻再也不能壓抑私心,這才沒有傳位給哥哥的兒子,而是讓嫡子碩德八剌繼承了皇位。
皇位來得并不容易,皇帝當得也非常辛苦。這是因為碩德八剌并不能掌握大權,做一個真正的君王。此時,他的祖母太皇太後答已和右丞相鐵木疊兒控制了朝政,根本不讓他有什麼做主的機會。
元英宗年輕,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也看到了元帝國的種種弊端。他很想奮發有為,通過改革來振奮朝廷,扭轉元朝日益下滑的國力,重制成吉思汗、忽必烈時的輝煌。然而,這種改革自然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太皇太後答已就是舊貴族的代表,她死死堵住改革之門,讓元英宗的旨令傳不出京城。
在這種情況下,元英宗過得十分憋屈。幸好,沒多久他的祖母答已和權臣鐵木疊兒相繼去世,這也讓元英宗有了自我發揮的餘地。他立即将自己最為信賴的兩位大臣拜柱和鐵失重用,分别任命為右丞相和禦史大夫,還加上了一大堆官職。
這二人都是元英宗的舊臣,早在被後黨打擊之時,也就是他們陪伴在元英宗的身邊。特别是鐵失,他其實是元英宗度過困難的關鍵之人。這是因為,太皇太後最信賴的大臣是右丞相鐵木疊兒,鐵失就是鐵木疊兒的義子。同時,鐵失也是元英宗的妻舅。就是這雙重關系,讓帝後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但也是這樣的關系,直接導緻元英宗和鐵失的悲劇結局。
在元英宗親自執政後,開始還宣布赦免鐵木疊兒的罪行,既往不咎。這本來是極好的态度,然而年輕的丞相拜柱卻不依不饒,反複陳奏鐵木疊兒的過失,這讓元英宗怒火中燒。他甚至遷怒于鐵失,鐵失本身也貪贓枉法,生怕自己由此遭來禍事。
就在這種糾結之中,鐵失率先發難,他趁元英宗從上都傳回大都,停留在離上都以南30裡的南坡店時,突然率領許多懷恨在心的舊貴族發動政變,其中就包括鐵木疊兒的兒子鎖南。他們殺死了拜柱,鐵失元英宗的大營,親手殺死了這位和自己恩怨糾葛的皇帝。
在中國曆史上,被這樣暴力政變殺死的皇帝并不算多。元英宗不幸成為了其中一個,他雖然看上去順風順水,其實生活非常憋屈,甚至被臣下所殺,豈不是比明英宗還慘,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