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險釀大明版靖康之恥的朱祁鎮,廟号為英宗,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險釀大明版靖康之恥的朱祁鎮,廟号為英宗,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靖康二年,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俘獲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皇後、妃嫔、公主、朝臣在内三千餘人。金人以牽羊禮對待,肆意淫侮,并将他們遷往北地。一路上金人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這樣一場漢民族史上的浩劫,不僅直接宣告了北宋的滅亡,更是深深刺痛了漢人的内心,民族英雄嶽飛便有''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之語。

險釀大明版靖康之恥的朱祁鎮,廟号為英宗,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這樣的一種情形,在三百多年後的大明王朝也曾險些上演。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率五十餘萬大軍征讨瓦剌。作為曆經明成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等幾位明君治理之下的大明,可謂是“全盛之天下”。

但戰争的因素從來不單單是數量的堆砌,更是在實力基礎上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否則也不會有韓信的破釜沉舟、項羽的巨鹿之戰等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時的瓦剌部經過馬哈木、脫歡、也先三代的經營,也已是兵強馬壯,更兼之也先用兵有度;反觀明英宗朱祁鎮卻所托非人,任由宦官王振指揮,于是失敗也是在所難免。但一場如此徹底的失敗,卻令人咂舌。

險釀大明版靖康之恥的朱祁鎮,廟号為英宗,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此戰中,明軍五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這其中還包括了成立于明成祖朱棣時的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這些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為精銳火器的軍隊;而随駕親征的大臣包括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等66人也都以身殉國,明英宗朱祁鎮本人也為瓦剌所俘。

這也僅僅是開始,有了明朝皇帝為質,瓦剌部開始裹挾明英宗“叫門”,進行劫掠。當聽聞明朝不願和談之後,也先更是指令瓦剌大軍直抵京畿。

此時的北京城内,兵士多為老弱病殘,披甲率也十不足一。一時間,人心惶惶,群臣之中亦有如徐有貞這般奸佞之輩,主張南遷避禍之輩;而勤王之軍也不能速至,大廈将傾。一旦瓦剌軍隊攻破北京,一場明朝版的靖康之恥在所難免。

險釀大明版靖康之恥的朱祁鎮,廟号為英宗,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危殆之時,一位大臣站了出來,時任兵部侍郎于謙力主固守,并且附議大學士王文上書勸勉邺王朱祁钰上位之事。最終,在孫太後首肯之下朱祁钰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君王,于謙也被擢升為兵部尚書,随即他指令調集各地勤王軍隊,一場北京保衛戰也便展開。

在上下一心、排程有方之下,大明王朝終于轉危為安。

此後,被擄掠至瓦剌的朱祁鎮也因為沒有了利用價值以及多次被明軍打敗,決意将朱祁鎮放歸。在回歸明朝後,朱祁钰将這位大哥進行了七年的幽禁,但就在景泰八年,朱祁钰病情沉重,兒子朱見濟又早夭,并無繼承人。是以,皇位之争其實事實清晰,當歸屬于朱祁鎮長子朱見深,但是朱祁鎮并不甘心,而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投機者更不會放過這個擁立的機會。

險釀大明版靖康之恥的朱祁鎮,廟号為英宗,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于是,一場近乎人盡皆知的奪門之變就在于謙等人的“默許之下”發動。對“奪門之變”,明憲宗朱見深這樣定性“(朱祁钰)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号”。事成之後,朱祁鎮複位。

那麼複位之後,朱祁鎮又是如何做的呢?其一,誅殺有匡扶之功的誠臣于謙,還假惺惺的一句“謙實有功”;其二,對其弟明代宗朱祁钰定性。稱朱祁钰“不孝、不弟、不仁、不義,臭名昭著”,并且廢除其帝号,幽禁宮闱。與朱祁钰幽禁他不同的是,朱祁钰在被幽禁僅僅一個月後便莫名死去。在談遷的《國榷》中,更有“太監蔣安希旨,以帛扼殺王,報郕王薨”記載。其三,為他的親信太監王振“平反”,推翻朱祁钰對王振的判詞;還特意為王振立祠做神道碑;更甚者連瓦剌也先也被其立碑,以報答瓦剌也先的放行之功。其四,對于擁立自己有功的曹吉祥、徐有貞、石亨大肆封賞,委以重任。而這種不加甄别的擢升造成的後果就是朝堂混亂,更甚者石亨、曹吉祥更是先後造反。

險釀大明版靖康之恥的朱祁鎮,廟号為英宗,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遍攬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九歲承位,在位二十二年,除卻初期由張太後、三楊主政的正統初期政治清明以及他出于愛護妻子錢氏私心而廢除殉葬制度以外,他毫無功績。如果非要在明朝十六帝中以昏聩而論,排出名次,以土木堡之變、以及奪門之變他所開的惡例(所謂的正統論,這一點在明亡之後,明朝各藩王隻能先内鬥再反清便是影響之一)而論,他當屬第一。

那麼為何他會廟号“英宗”呢?

險釀大明版靖康之恥的朱祁鎮,廟号為英宗,諷刺還是實至名歸?

事實上,廟号中的英、英宗并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谥号中了解的英、英宗。谥号之中英為: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在廟号之中,英宗則代表着多内讧、多麻煩、短命等。在曆史上,凡是廟号為英宗的帝王,實則多是轉折之君,當然這個轉折是由好向壞,一如元英宗,為政時便發生了南坡之變,也是以而丢掉了性命。對于朱祁鎮,這樣一位一生經曆了兩次大變,又有曹石之亂的君王,英宗的廟号實則并無太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