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英宗複辟,于謙明明有能力阻止,為何卻坐視不管?

正月十六日夜,明英宗從奉天殿到文華殿,命徐有貞進到内閣制拟定校準後的第一道聖旨。這道臨時性趕造的聖旨剛宣谕結束,接着臣子穿朝服再舉辦慶典,宣布對英宗校準恭賀,這便是曆史上的“淩晨奪門”事件。

明英宗複辟,于謙明明有能力阻止,為何卻坐視不管?

英宗複辟就此成功。明英宗複辟時,于謙明明有能力阻止,但他又為何坐視不管?

一、明英宗複辟勢力

1、複辟集團人員分析

《明史紀事本末》則記載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張軏、王骥、楊善、陳汝言,進行複辟活動的。《明史紀事本末》多出了王骥、陳汝言兩人。

那這兩人有沒有參加奪門事件?王骥是沒有參加奪門的。王骥上奏章的時間是在英宗複辟後的第二個月。陳汝言,南宮複辟之前任戶部郎中。複辟之後,在石亨的舉薦下,陳汝言升任戶部侍郎,後來又升至兵部尚書,以A錢下獄而瘐死。

與陳汝言一樣據稱參與奪門被升官的還有禮部郎中蕭璁,蕭璁被升為禮部侍郎,這二人官職不高,所居地位也不重要,石亨等人沒有必要将他們拉入複辟集團,且蕭璁得以升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賄賂過石亨,是以極有可能是在複辟後陳汝言、蕭璁率先賄賂石亨,或二人與石亨一夥早有交往而被舉薦。

明英宗複辟,于謙明明有能力阻止,為何卻坐視不管?

楊善和許彬本來就是偏向于太上皇明英宗的,他們都曾經出使瓦剌迎過還是俘虜的明英宗,英宗複辟對他們會有好處,而此時景泰帝無子且壽命将盡,對于石亨等追求權貴的四人乃至楊善和許彬的吸引力已經不大,主動揭發也未必會得到更大的利益,是以他們的密謀沒有提前洩露,保證了計劃的實施。

2、英宗與孫太後

孫太後是山東鄒平人,是明宣宗的皇後。明宣宗即位時,立皇後胡氏,孫氏被立為皇貴妃。此前,明代隻有皇後既有金冊, 又有金印,而皇貴妃則隻有金冊, 沒有金印。

這顯示出皇後六宮之主的地位,表明皇後和皇貴妃在地位上的差異。而孫氏卻能使明宣宗破格也給她這位皇貴妃賜予金印,可見明宣宗對孫氏的寵愛。但孫氏并不滿足,她追求的是皇後。英宗即位,尊孫氏為皇太後。

英宗在土木之變時被俘,孫太後在群臣的要求下立郕王朱祁钰為皇帝,景泰帝即位後尊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後,尊孫太後為上聖皇太後,孫氏依然是後宮地位最高的人。因為景泰帝此時已經沒有兒子,皇位不出意外将仍然歸于明英宗一系,孫太後此時并不需過分着急,她隻需要時刻注意景泰帝的健康,等待景泰帝駕崩而迅速控制皇宮即可。

明英宗複辟,于謙明明有能力阻止,為何卻坐視不管?

但這則謠言一旦屬實,皇位将可能不再在明宣宗一系傳承,這不但會引起朝野内外動蕩,而且作為明宣宗皇後的孫太後的利益會大受損害,這是她所不能容許的。于是孫太後寫敕旨給石亨等人,同意他們的計劃,促成了南宮複辟。

二、英宗複辟後的明朝局勢

1、于謙地位到底如何?

于謙任兵部尚書期間的權力既不次于赫赫有名的王振,也不亞于大名鼎鼎的魏忠賢。将于謙的權勢提到與王振、魏忠賢并列的地位上,可以說是對于謙權勢最高的論斷了。

于謙借災異委婉的上疏要求僅将“腹裡地方”的宦官撤回都沒有被允許,何談“所論奏無不從者”!事實上的于謙真的權傾朝野嗎?景泰帝在用人上甚至是在軍事用人方面對于謙也并非是言聽計從。

明英宗複辟,于謙明明有能力阻止,為何卻坐視不管?

于謙曾經舉薦兵部郎中王偉為兵部侍郎,但景泰帝表現的并不是很信任于謙。随着國家的安定,景泰帝地位的鞏固,于謙的地位逐漸有了變化。

2、于謙其人

于謙出生在浙江錢塘,宋元以來的浙東學者講求立身出處、氣節風操的思想對于謙自然有極大的影響。氣節在于謙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重的。于謙還将文天祥的畫像懸置坐側數十年,可見他崇拜文天祥的為人,從于謙對文天祥像的題贊可以看出,于謙認為“難欺者心,可畏者天”,要求自己堅持原則,絕不做對不起良心的事情。

于謙中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年任監察禦史,到了宣德五年于謙被明宣宗禦筆欽點為兵部侍郎,巡撫山西、河南,這年于謙年僅33歲,就由正七品升為正三品的大員。于謙自宣德五年被任命為巡撫,到了正統十三年回到兵部任職,一共在外十八年,這十八年于謙遠離北京的官場,加上他本身的那種浙東地區的剛直之氣,與當時官場的風氣顯得格格不入。

在此期間于謙不聽别人的勸告,不去給王振等權貴送禮,導緻王振借機将于謙下獄,甚至定為死刑,好在于謙巡撫之處的百姓和當地的藩王都上書要求釋放于謙,王振在輿論壓力之下,隻好找了個借口釋放于謙。

三、于謙對英宗複辟的态度

1、于謙自己的定位

在明英宗被瓦剌裹挾,到大同、宣府甚至北京要求開門的時候,守軍的回應都是“賴天地宗社之靈,國有君矣”!于謙甚至揚言“社稷為重,君為輕”,将英宗拒之門外。既然“君為輕”,那麼作為大臣的于謙已經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明英宗複辟,于謙明明有能力阻止,為何卻坐視不管?

他假如徹底倒向景泰帝或是堅持不懈明英宗的正統影響力不容置疑,都是會造成明英宗有生命威脅。一旦帝位交替,他即便不被置之死地,也會在權勢的誣陷和和言官的進攻下而罷黜或放逐。

2、英宗淩晨奪門,于謙失職?

于謙在北京保衛戰所立的是“社稷功”,自古功高遭忌,于謙不會不知道。自景泰元年開始,于謙就多次想辭官告老還鄉。當時王直官居吏部,于謙官居兵部,都是重要衙門;王直自然年老力衰,于謙也有“痰疾”;王直已經年過七十,而于謙僅有五十多歲,王直尚且能夠在朝,于謙請求緻仕的理由很容易會被景泰帝駁回。

自願告退者一般以養親或有病為名,當時于謙雙親已經不在世,最好的理由就是借病推脫了。京營的大将像石亨、張軏等人,除了于謙,換一個兵部尚書也難以鎮服,這是有悖于景泰帝的互相牽制政策的。

明英宗複辟,于謙明明有能力阻止,為何卻坐視不管?

在景泰朝的七卿正官中,隻有左都禦史陳镒成功告老,像戶部尚書金濂、兵部尚書儀銘都是死于任上,景泰帝怎麼可能放還于謙呢?于謙不能告歸,隻能在兵部尚書任上繼續盡其責任。但對于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淩晨前發生的奪門事件,覺得他在最後一刻渎職。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判。于謙盡管作為刑部尚書,可是顯而易見沒有在京重臣的權利,而具備此權利的大明錦衣衛也沒有打探到,他又能幹什麼呢?守護的軍隊歸屬于皇上親軍,并不會受到吏部管理。調兵須有皇上的旨意,于謙調兵沒有合理合法,另外這也不符他的“江山社稷為主”觀念。

結語:

從英宗淩晨奪門成功複辟開始到于謙之死整個曆史過程,對于謙,明英宗可能心存芥蒂,謀立外藩又查無實據,作為皇帝,且剛剛複辟,明英宗是不想背一個枉殺功臣的惡名的。于謙在淩晨奪門事件中的把握局勢和态度上,不是坐視不管。

于謙雖然總督京營,但并不能直接調動京軍。而保護景泰帝和加強看管明英宗屬于皇宮防務,這不是一個兵部尚書應該幹涉的。

石亨等人能夠進入奉天殿,全憑明英宗的那一句“吾乃太上皇帝也”,而南宮就在皇城之内,英宗的安危本來就是敏感問題,于謙如果真有此建議,又與那些投機小人何異?

參考文獻:

《明英宗實錄》

《明史紀事本末》

《複辟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