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謙為何是挽救大明王朝的鋼鐵直男,論風格高尚有誰比他高?

今天的故事比較特别,要從公元1404年的一個故事談起。公元1404年,成祖永樂二年,一位善于相面的高僧,遇到了一個清秀的男孩子,他感歎到:“我從未見過如此清秀的男孩子,他以後一定能成大器,甚至能成為挽救國家危亡之人。”

于謙為何是挽救大明王朝的鋼鐵直男,論風格高尚有誰比他高?

這樣的“彩虹屁”,一般人都會覺得是在瞎扯,在那個封建時代無論對于那個年幼的男孩,還是那個高僧,如此定論都是言之過鑿。因為那時朱棣才剛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兩年,而他在位的22年裡,可謂是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在他的管理下,國家繁榮,國土遼闊,四方臣服,前來朝貢的國家多達三十幾國。

于謙為何是挽救大明王朝的鋼鐵直男,論風格高尚有誰比他高?

再來聊聊那個年幼的男孩,他隻是杭州府一個小縣城的普通人家的孩子。雖說他機靈勤奮,知儒學、善寫文、懂大義,還隻是鄰裡之間稱呼的“别人家的孩子”。而且,他也沒有躲不過所有普通書生必過的科舉考試。這樣說來,高僧所說的這個孩子未來要去拯救國家,大家也隻能當作笑談。

不過,曆史總是有波瀾的,高僧所說的那一天終究是到來了。公元1449年,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在曆史上留下了太多印記。奸臣叛國,皇帝下馬,國家無君,朝堂混亂,群龍無首,國運不濟,人心惶惶。

于謙為何是挽救大明王朝的鋼鐵直男,論風格高尚有誰比他高?

這時候就輪到那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于謙,上場了。此時的于謙早已不是當年西湖畔那個清秀的小男孩了。在他的求學路上,他經曆了兩次科舉失利,23歲上榜走入仕途,先後擔任多地高官。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國,在職期間,體恤百姓,整治災害。為了保一方平安,他跋山涉水,披荊斬棘,曾兩次登上太行山。

工作的地方離家遠,父母在世時無法在二老面前盡孝,重病時也無法在跟前盡孝,孩子成長時不在身旁,妻子離世他也沒有見上最後一面。最後能陪他度過餘生的也隻有他的孩子。

于謙為何是挽救大明王朝的鋼鐵直男,論風格高尚有誰比他高?

此時的他已是年入半百,飽經滄桑。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情況時,他凜然說到:說要南遷的人,都要受斬刑。國家危在旦夕,百官卻在擔心自己日後的命運,私下裡作着逃亡的打算。隻有他,在此危境,即使是一介書生,卻憤然站出為國操勞。兵臨城下,最難防守的就是德勝門了。他毅然決然用那隻執筆之手拿起了武器,以視死如歸的決心做了最後的安排。他拼盡全力,赤膽忠心,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役裡取得了勝利。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這一戰雖取得了勝利,卻也為自己設下了一個死局。

于謙為何是挽救大明王朝的鋼鐵直男,論風格高尚有誰比他高?

後世的許多評論中,都稱于謙空有滿腹詩書和真性情,但情商不高。因為“以策語傷時”而在殿試中名落孫山;因為不肯行賄而開罪位高權重的王振;因為極力反對南遷而開罪徐珵。這些都隻是小事,因為最終把他逼上絕路的,還是歸罪于他得罪了那位被俘虜的皇帝。面臨國家和皇帝之間的選擇,他毅然決然喊出:“百姓為重,國家為重,君為輕”。

于謙為何是挽救大明王朝的鋼鐵直男,論風格高尚有誰比他高?

公元1457年,一些大臣擁護英宗複辟,于謙被奸人所誣,享年隻有60歲。于謙為人,确實是現在所謂的“鋼鐵直男”,但這樣的人我們不能稱為情商低。情商低是明知不能為而為之,而他懂得他所求的是什麼,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比起書上所學的忠君,他更願意選擇愛護百姓,守衛國家。比起阿谀奉承,他更願意兩袖清風,光明磊落。杭州這一方水土養育出來的于謙,抱着愛國之心,救國家于水深火熱之中。那時的他,一定是抱着必死的決心,做好了以身殉國的準備,挺身而出,抛頭顱,灑熱血。

年幼時的他——清秀且機靈,成年時的他——睿智且懂大義。就這樣的一個奇男子,成就了曆史上的一段佳話。時間倒回那年與高僧會面之際,于謙就是喚醒萬物的那縷春風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