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見是一種緣分,若是喜歡請關注花煜寒哦)

花煜寒|文
朱允炆:“皇爺爺,四叔他目無法度,欺淩百官,肆意妄為,這還不是酷吏嗎? 朝廷當與士林百姓共天下,而非與酷吏共天下。”
朱元璋會因為朱允炆的幾句話,就把朱律抓起來,貶為庶民?
荒不荒唐?
他是真偏心朱允炆 ,還是找個“托詞”行事而已?
要說朱棣也挺憋屈的。
真以為他稀罕當錦衣衛的頭頭?
哪怕他萬般不想當也又如何,他老子朱元璋玩心眼,他又怎麼能逃得了?
明白人都知道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不光容易得罪人,如果辦得不好又會得罪朱元璋。
朱棣就像是個夾心餅幹一樣,左右不是人。
在百官的眼裡,朱棣是拿着雞毛當令箭,甯錯殺一百也不放一個。
在朱元璋的心裡,如果不徹底查,消不了他的疑心。
朱元璋選朱棣來當這個差,可謂一箭三雕。
一、為朱标掃清障礙
若說朱元璋的幾個兒子中,誰最讨他的喜歡?
肯定非太子朱标莫屬了。
太子的教養,太子的仁慈,太子治國之道,朱元璋都很滿意。
雖然太子對朱元璋縱容錦衣衛有歧義,可朱元璋并沒有責怪他。
太子對“貪贓枉法”的功臣想網開一面,殺雞儆猴點到為止就行,不想造成血流成河。
難道朱元璋對“功臣”真的忍心誅殺,趕盡殺絕嗎?
處在他的位置,估計是不得不殺了。
想想大明江山,朱家打下來也不過十載光陰,群臣就“腐爛”成這樣了。
一面是前朝的奸細,一面是功臣龐大隊伍的“貪贓枉法”,若不徹底查辦,以太子的仁厚,這江山怕是難接過去。
貪贓枉法牽扯的人越多,無論是對朱家江山,還是對百姓社稷都不是好事。
更别說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了,他也認同甯願百官哭,不願百姓哭泣吧。
朱元璋心裡門清,雖然手段狠了點,可他的目的達到了。
二、朱元璋對胡惟庸的“捧殺”
這一次與其說是查貪官,不如說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下了一盤大棋。
胡惟庸的确聰明,不僅會揣度聖意,還把朱亮祖等人玩得團團轉。
朱元璋正是利用了胡惟庸的聰明,把他捧着高高的,他的身份越高那些人越對他馬首是瞻。
高處不勝寒的胡惟庸也擔心朱元璋“捧殺”,可他手中掌握的“權力”越大,牽扯的人這麼多,他的籌碼就越大,他也在賭朱元璋可能不敢輕易動手。
胡惟庸案,朱元璋借着他的手,加快解決了“貪贓枉法”的一幫人。
案件牽連了幾千甚至更多的人,大明朝“中流砥柱”似乎被挖空了大半啊。
朱元璋放心了,可太子卻依然憂心忡忡。
哪怕是證據在手,太子朱标依然不認同這種 “殺人”的大手筆,導緻他對“幫兇”朱棣産生了間隙。
三、朱棣成了孤臣
朱元璋幾個成年的兒子,除了太子之外,論能力、智慧、百姓呼聲最高的就是燕王。
這樣的人,用得好了能成為太子登基後的得力助手,用不好了可就會成為大隐患。
徐達看得透徹,陛下和太子想讓燕王做:孤臣!
當朱棣帶着錦衣衛查辦貪官,備受指責,得罪了不少人,而一向寵他的太子朱标卻覺得他過于“肆虐”。
此時的朱棣似乎真的如衆人說的那般:一意孤行,嗜血。
連聰明賢惠的徐妙雲,也了解不了朱棣的行事作風。
唯獨朱元璋讓張武給朱棣帶話:意思是他想什麼查就怎麼查,有他老子給他當靠山呢。
明明說要當朱棣靠山的朱元璋,為何出爾反爾了,把他貶為庶民。
哪怕是真的做戲,也感覺朱棣好慘。
朱标多次勸阻朱元璋,朱元璋不聽,為何從小小的朱允炆口裡說出犀利的話語,卻能說服朱元璋?
這裡面有什麼文章?
說明朱元璋對朱允炆的偏愛。
說明朱元璋想保護太子。
看來朱元璋愛兒子,愛孫子,也是有偏差的。
這次朱棣背負罵名,貶為庶民,兒子朱高熾落下了病根,真是得不償失。
朱棣成功變成了“孤臣”。
太子不再像以往對他那麼掏心掏肺,護着他。
秦王、晉王等因為他的優秀也離了心。
萬幸躲過一劫的百官也對他忌憚三分不敢交心。
妻子徐妙雲也開始對他的行為不滿。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百姓心中他的口碑不錯。
文末:曆史上胡惟庸案,沒朱棣啥事吧,塗節意圖脫罪告發胡惟庸,那時的胡惟庸已經隻手遮天了。
《明史通俗演義》寫到:太祖既磔死惟庸,副将陳甯等一律正法,塗節雖自首,究屬與謀,亦加以死刑,僚屬黨羽,連坐甚衆,誅戮至萬餘人。
李善長暫時躲過一劫,最後也是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并被朱元璋處死。
至于劇中強行給朱棣加的“罪”與“戲”,諸位怎麼看呢?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