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青花的故事”——為探尋中國青花瓷器的源流發展脈絡,此次特甄選海内外珍藏青花瓷器珍品,以期深度挖掘自青花瓷發源以來,元、明兩朝燒造的曆史與人文背景,試圖為各界藏家呈現中國陶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一段佳話。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元人繪 元世祖像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蒙古帝國分裂而成的一部分,元世祖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是中國曆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王朝,其國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元朝疆域與四大汗國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旭烈兀與他的妻子脫古思可敦畫像

元朝與同樣由蒙古帝國所分裂而成的其他四大汗國,特别是伊兒汗國之間的交往非常頻繁,伊兒汗國的建立者旭烈兀與忽必烈為親兄弟,其統治區域在今西亞地區,涵蓋了現今的伊朗、伊拉克、高加索等,而這些地區盛産钴礦,是制作元青花所不可或缺的 “蘇麻離青”青料的産地,曆史上也長期燒造藍釉陶器,并且這一地區長期信奉伊斯蘭教,故白底藍花的裝飾紋樣最受歡迎,廣泛應用于清真寺、皇宮乃至陵墓等,以展現伊斯蘭的聖潔和高尚。公元1295年,伊兒汗國的合贊汗即位後将伊斯蘭教定為國教,社會經濟尤其是文化藝術迅速發展,同時與元朝保持着密切的往來。元朝重視商業,鼓勵海外貿易,通暢的海上絲綢之路使得産自波斯的高鐵低錳青料和波斯地區的工匠一起到達景德鎮,最終促成了發色深沉、胎釉精良的成熟青花瓷器的誕生。這些精美的元青花瓷器也以賞賜、貿易、戰利品等不同形式流入如伊朗阿德比爾清真寺、土耳其托匹卡普宮等當今重要元青花收藏機構。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阿德比爾清真寺瓷屋内教士與仆人們和放在地上的瓷器合影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藏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元 外青花内模印龍紋高足靶盞

H:10.2cm

備注:十面靈璧山居舊藏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元 青花水波雲龍纏枝蓮花紋大罐

D:33cm,H:27.5cm

備注:十面靈璧山居舊藏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元-明洪武 青花鳳紋大梅瓶

H:52.5cm

備注:

1940年代日本關西近衛家族舊藏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元 藍地白龍紋硯盒

D:29.5cm

1988年禦窯珠山北側風景路出土景德鎮禦窯博物院藏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明人繪 明成祖像軸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建立之後,天下甫定,百廢待興,明太祖朱元璋在外交上持睦鄰友好的态度,陸續遣使通路東洋、西洋諸國;至明成祖朱棣,他南征安南,北伐蒙古,東禦倭寇,西辟烏斯藏,完成了遷都北京、疏通漕運的大事,編篡《永樂大典》這一史詩百科全書,派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大航海時代,使明朝完成了由“洪武之治”到“永樂盛世”的過度,後世史學家評價極高。萬斯同《明史稿》謂其“有明功烈,于斯為盛矣”,梁啟超則語:“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于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實絕世英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重開市舶司,設四夷館,開展朝貢貿易,對來華貢使優待有加,給予豐厚賞賜,《明史》載:“又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 鄭和出使西洋時,每到一地,都對當地首領贈送金銀、陶瓷、絲綢等禮物,再進行貨物交易。故伊朗、印度尼西亞等國見有相當數量的明初特别是永樂時期官窯青花瓷器,可見這在當時均是作為國禮賞賜所用。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越山跨海——元至明國中外交流中的青花瓷器

明永樂 青花留白暗刻龍紋海浪大盤

直徑:40cm

備注:

丹麥著名建築家所羅門·塞倫森(Salomon S rensen,1856-1937)舊藏

展覽中最罕見的“明永樂青花留白海水龍紋大盤“,盤心青花雙圈内繪奔湧的海水為地,再以留白技法表現一側面立龍,僅雙目龍睛以青花點繪,龍身下肢朝向畫面右側,身軀中段則向後扭動,使得上肢及龍首面向畫面左側,上肢兩隻前爪一前一後,龍嘴張開,龍角後的鬃發上揚,氣勢威猛,身姿矯健,富有動感,身旁圍繞的火焰亦以留白技法表現,在青花海水地子的襯托下,使得龍形似乎站立在波濤之上,極具藝術表現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