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遷的目光和張骞的鑿子

在中國文化史上,司馬遷的目光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共同目光。

司馬遷著作的《史記》,成了以後全部“二十四”史的母本,他的目光也成了幾千年間所有曆史學家目光的“母本”,代代延續。

正是這代代延續的目光,使全部曆史獲得了比較近似的精神價值歸向,進入了上下相通的文化傳承系統。這便使複雜的曆史更“中國”,也更“文化”了。

司馬遷遭受的酷刑,沒能阻擋他完成他的最偉大的曠世巨著,漢武帝也是以蒙羞。

司馬遷的目光和張骞的鑿子

山水畫(原創2)

但漢武帝仍做了另外一件好事,他為了借助外力對付匈奴,派出使者張骞與城外溝通,張骞擔負的任務很多,但曆史承認,最終還是文化使者。

在史書上,漢武帝派張骞同西域這件事被稱為“鑿通西域”,這個“鑿”字非常形象,好像是用一把鑿子,一點點地去開鑿原先阻擋在路上的一座座石山。

張骞一鑿子一鑿子的結果,是和平主義的結果,鑿出了全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的第一通道。很多人按照世界曆史的傳統觀念認為,人類文明的第一通道應該是地中海。但絲綢之路與地中海通道的最大差別,是以和平為主調,還是以戰争為主調。

漢武帝有能力遠征他國而不遠征,這是他與世界上其他帝國的君主了明顯的不同。遠征,是一個帝國、一個帝王的最高榮譽所在,其目的就是需要打敗另一個國帝國,俘虜他的臣民,消滅他的文化。

這種事,漢武帝沒有做,後來的中國皇帝也沒有做,正是這種傳統,驗證了中國文化的一大學性,那就是“非侵略本性”。

司馬遷的目光和張骞的鑿子

山水畫(原創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