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鑿空之旅 融合之路 《張骞》面向社會公演背後的故事

鐘鳴鼎食的長安,意氣風發的使團,變化莫測的沙丘,水草豐美的草原,一場由現代高科技舞美技術全方位、多角度打造的大型曆史題材舞劇《張骞》,4月22日起,在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劇場面向社會公演。

鑿空之旅 融合之路 《張骞》面向社會公演背後的故事

《張骞》扮演者青年舞蹈家李松霖

4月22日晚,大型原創舞劇《張骞》在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劇場面向社會公演。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激情飛揚的舞蹈表演,絢麗多彩的舞美設計,震撼人心的音樂創作,這部作品收獲了觀衆聲聲贊歎。它通過張骞曆經磨難出使西域的經曆,既展示了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價值,也展現了漢代中央政權對西域實施有效管理的重大意義。

精彩的情節編撰

“絲綢之路是一條載滿了夢想的路,行進的腳步從未停止,作為這條路的開啟者,張骞經曆了什麼?是什麼支撐他克服了今天我們難以想象的困難,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我們故事的基點。”《張骞》的總導演之一高山說。

史書對張骞的記載多在他的功績,對人的描述很少。在創作團隊會上,兩位總導演邢時苗和高山決定突出張骞的真性情——既有堅韌不屈,也有沖突糾結。于是,在劇中觀衆看到了張骞跪别母親、拒絕匈奴王利誘、負重等待逃跑、忍痛割舍妻子、痛失西行夥伴等百轉千回的場景。

腳步不停,節杖不倒,面對各種困境張骞怎麼做到不辱使命呢?。張骞扮演者之一、青年舞蹈家李松霖說:“我想他必須是智勇雙全且内心強大的人,而且善于審時度勢,懂得隐忍和應變,這才逃離了匈奴控制,繼續前往西域各城邦。”“這部舞劇讓我看到了一個生動鮮活、情感豐富的張骞,也對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新疆文化藝術學校從業人員阿爾曼江?吐爾洪說,張骞身上展現的民族氣節和家國情懷非常有感染力。

強大的舞蹈張力

“《張骞》的創演,讓我們青年演員個人舞蹈素養和表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副團長加蘇爾·吐爾遜說,《張骞》的目标是要成為長期的、形成品牌價值的駐場演出,那就必須培養本地的舞蹈演員來挑大梁。

舞劇是用肢體語言講故事的藝術形式,需要最紛繁的舞蹈語彙來完成對人物身份、性格特征、内心情感的呈現。《張骞》中有現代舞、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等多元形式,并以獨舞、雙人舞、群舞的方式展現,對演員的個人表演和集體協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張骞》彙集了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歌劇團、木卡姆藝術團的最出色的舞蹈演員,在幾個月的強化訓練中,作為執行導演的加蘇爾下了“狠勁”。“這部舞劇的舞蹈動作有坐、站、躍、走、跑、轉、跪、躺等多種姿态變化,我們導演組對演員的要求是,不管站在什麼位置,扮演哪一個角色,你表情的變化、肢體的延展都是有台詞的。”加蘇爾說。

中學舞蹈教師艾力江?如孜被一段匈奴女與張骞忍痛分别的雙人舞深深打動,“太精彩了,肢體表達流暢,情感飽滿,演員渾身都散發着張力,各種舞蹈元素的交融讓人賞心悅目。”

被觀衆贊歎的異形舞台是這部劇舞美設計的亮點,斜坡和平面舞台上兩台長度約7米的跑步機裝置,讓張骞的西行路艱難無比。“特别的舞台加上狂沙、風雪、雨霧、燈光的特效,加深了劇情的一波三折,也讓演員的舞蹈表演更加驚心震撼。”八藝印刷廠退休幹部劉利說,《張骞》讓她看到了新疆舞台藝術的新高度。

重要的現實意義

鐘磬奏響、戰鼓雷動、箫起笛鳴、埙聲悠遠,漢代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融合而形成的代表性配器方式,讓大氣磅礴的音樂始終伴随着張骞的西行征途,為舞蹈增加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漢代中原流行音樂與西域流傳的民間音樂,随着場景和情節的變化,交替上演,或有疾風驟雨之态,或有流水潺潺之聲,展現着絲綢之路上各民族音樂文化在交融互鑒中得到的豐富和發展。

在《張骞》中可以看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文化和思想對西域的深刻影響,匈奴女蓋上張骞遞來的紅蓋頭,大宛女王接受張骞用針灸為王子治病,張骞所到之地的百姓用特産和民俗禮節迎接他……這一系列的情節都展示了西域各城邦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張骞》是寬視野、大格局的作品,但在細節處依然非常用心,每一處舞美設計都有用意,龜茲樂舞、手工挂毯、綠洲特産、中原禮儀、西域服飾、僧侶隊伍……把觀衆帶回了古絲綢之路一睹繁華盛景。”圖書管理者孟根其其格說。

“張骞以及他之後的曆代忠勇志士,為維護國家統一、百姓安樂及絲綢之路繁華暢通所做的努力,肩負的使命感、責任感,在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黨委書記黃适遠說,“我們會繼續提升創作水準,加大創新力度,用文藝精品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記者:銀璐)

來源:新疆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