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志摩長子晚年對父親的評價,沒有半點怨恨,深受母親張幼儀影響一、其父徐志摩––出世與入仕二、其母張幼儀––柔軟與堅強

作者:枕貓

徐積锴,小名阿歡,生于1918年,母親張幼儀,父親是新月派著名詩人徐志摩,徐積锴更是徐家幾代單傳的獨子,故而其祖父對他的期望極高,在剛滿百歲的時候,祖父就迫不及待讓他抓阄(中國傳統上都是孩子滿周歲抓阄),祖父讓人準備了身尺,算盤,銅錢和一把筆放在他的面前,最後他抓起了祖父徐申如最為盼望的筆,喜得祖父連連誇獎:“又是一個讀書人!我們家孫子将來要用鐵筆!”

徐志摩長子晚年對父親的評價,沒有半點怨恨,深受母親張幼儀影響一、其父徐志摩––出世與入仕二、其母張幼儀––柔軟與堅強

意寄盼望孫子以後會“學而優則仕”!其名“锴”意即“好鐵”,正映“鐵筆”之意。可是成年後的徐積锴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中學畢業後便進入交通大學念土木工程專業,194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科技大學攻讀經濟和土木工程,先為土木工程師,後又從商,跟筆墨生涯始終無緣。其原因我覺着和徐積锴的父母不無關系。

中國自古“重農抑商”,尤其是宋代以後,文人治國,朝廷大力推行科舉制,讀書人也更盛,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家有餘财的商賈大戶都想讓子孫通過讀書一途來提高自己家族的社會地位,即便最後子孫沒有實作當官的目的,但隻要是稍有功名的讀書人,在社會上就很受尊敬。

古有範進中舉其嶽父張屠戶态度的天差地别,近有徐積锴的父親徐志摩,徐志摩雖沒有通過詩書入仕,但其社會地位也是極為受人尊重的,加上當時官府文告上又“鐵筆不改”,是以徐積锴的祖父也難以跳出曆史局限性,他想讓孫子徐積锴繼續讀書一途,希望他能為家族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徐志摩長子晚年對父親的評價,沒有半點怨恨,深受母親張幼儀影響一、其父徐志摩––出世與入仕二、其母張幼儀––柔軟與堅強

徐志摩

雖然曆史沒有假設,但如果徐積锴可以自小受父親徐志摩的影響,也許真可能走上學優入仕一途,畢竟古代三蘇,三班,三曹,三袁,三謝父子皆是楷模!但徐志摩不是一般的詩人,他是浪漫主義的詩人,他雖生活于人世,但在思想和行為上确是超脫世間之外的,就像“詩仙”李白,北宋婉約派詞人秦觀,柳永一樣,他的創作需要源泉,他的生命更需要源泉,而這樣的源泉必須有諸如林徽因、陸小曼之類文采斐然,浪漫多情的女子才能與之相配。

徐志摩長子晚年對父親的評價,沒有半點怨恨,深受母親張幼儀影響一、其父徐志摩––出世與入仕二、其母張幼儀––柔軟與堅強

張幼儀

而張幼儀且不說與徐志摩的結合是封建家庭的父母之命,就是她後來接受過西方教育,但她自身嚴謹的性格特點與徐志摩要求的浪漫多情也是格格不入的,是以他們在一起隻能是呆闆乏味的,不能天長地久。雖然徐志摩去世時是與陸小曼在一起,但也可以看出他當時也正陷入世俗金錢與追求自我的沖突與困頓之中,沒有飛機遇險,他恐怕也不知能和陸小曼行到幾何?

即便兒子徐積锴沒有太多接觸過父親徐志摩,但畢竟血緣關系,耳濡目染,他可能也怨過父親,也可能正是因為這樣徐積锴沒有走上讀書之路,不願步父親後塵。但随着時間的流逝,歲月的積澱,徐積锴讀懂了父親的出世與灑脫,雖不會效仿他的做法,但他可以寬宥一位多情浪漫的詩人,他之是以會說

“我覺得,我父親命太苦!” “父親如果不死,活到八九十歲,相信還會有女人要他的”。 “很多女人傾慕父親的文采”。

等等諸如此類的話,也許正是如此。

張幼儀,生于江蘇張家,家族在當時社會上有着比徐家更高的政治經濟地位,張家并不是頑固守舊派,二哥張君劢學貫中西,是中國民主社會黨的領頭人,四哥張嘉璈是著名銀行家,哥哥張歆海更是著名外交官。

徐志摩長子晚年對父親的評價,沒有半點怨恨,深受母親張幼儀影響一、其父徐志摩––出世與入仕二、其母張幼儀––柔軟與堅強

雖然張幼儀的父親重男輕女,但好在在幾位哥哥的争取下婚前三年曾就讀于“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接受過先進教育,是以婚前的張幼儀雖可能像中國封建女性一樣有些逆來順受,但絕不是土的掉渣。她深信她的哥哥們的話,在婚前她會經常聽哥哥們談論他們如何喜歡徐志摩的文采,也會在夜深人靜暗自想像她的丈夫以後會如何大放光芒,她肯定也像普通的小女人一樣期盼着丈夫的喜歡,為丈夫生兒育女,主持家務……

徐志摩長子晚年對父親的評價,沒有半點怨恨,深受母親張幼儀影響一、其父徐志摩––出世與入仕二、其母張幼儀––柔軟與堅強

但其實這便是錯誤的開始,從她答應這門婚事的開始就是錯的。即便張幼儀再有才情,在徐志摩那裡就是土,就是毫無新式思想,是以她隻能是徐志摩向父母封建家族交差的工具,更何況論文彩她的确不如林徽因,論風韻浪漫她不及陸小曼,她雖溫柔但卻太過理性,無法讓徐志摩才思泉湧,正如後來林徽因對子女說的:

“徐志摩當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

是以徐志摩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與張幼儀長久下去。初為人母,剛為人婦的張幼儀不懂,她在倫敦和徐志摩離婚時也不懂,當時她和徐志摩離婚也并不完全是為了成全,要知道她雖然柔弱但骨子裡卻有一股傲氣,她不允許徐志摩如此一再的侮辱她,雖然離婚她很痛苦但她更受不了徐志摩對她心靈上的折磨,徐志摩盼望離婚的心,可以不顧及她身懷六甲,甚至不顧及流産對她會産生緻命的傷害!

徐志摩長子晚年對父親的評價,沒有半點怨恨,深受母親張幼儀影響一、其父徐志摩––出世與入仕二、其母張幼儀––柔軟與堅強
孟子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是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張幼儀在國外的遭遇不便是如此嗎?先是遭丈夫抛棄,又痛失幼子,好在德國人的嚴謹作風與張幼儀的個性品質不謀而和,讓她的人生邁入新的階段,也讓她的經商才能大放異彩,成為著名的經理人才。

當她的人生閱曆越來多時,當她接觸的社會層次越來越豐富時,本性良善的她開始讀懂了很多人,開始明白前夫徐志摩作為一個詩人的超脫與不羁,他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丈夫,了解了的張幼儀選擇了原諒,她的原諒展現的徹徹底底:

她替徐志摩孝親養老,因他們的兒子徐志摩不會願意被家務瑣事所纏繞;

她幫徐志摩出詩籍,成全一個浪漫的詩人;

她在徐志摩死後經常給失去生活來源的陸小曼寄生活補貼,因陸小曼也不過是徐志摩創作的靈感而已……

當她有這些大格局時,她就成為一個大女人了,她諒解每個人,寬容每個人,善待每個人,她把這種寬容延續到了兒子徐積锴身上。

徐志摩長子晚年對父親的評價,沒有半點怨恨,深受母親張幼儀影響一、其父徐志摩––出世與入仕二、其母張幼儀––柔軟與堅強

1925年張幼儀回國以後便開始把年幼的兒子徐積锴接到身邊親自教養,長久的分别使張幼儀愧對兒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對兒子的教養上,她雖沒有明說,但她的言行舉止中教會了兒子寬容,大度,讓兒子學會尊重,尊重每個人的生活軌迹,尊重每類人的不同生活特點,使他明白他的父親徐志摩是浪漫的詩人,是以他的生活合該如此灑脫!

她尊重一切包括兒子的選擇,在兒子的婚姻選擇上,她也不幹涉,最後他娶了美人張粹文;她想要再次開啟一段婚姻,她也要先尊重兒子的意見……徐積锴類母,他把母親的大度全然吸收,母親要改嫁,他真切的盼望“母如得人,兒請父事。”當時天下還能更有如此善解人意的母子嗎?恐怕不多呀!

徐志摩長子晚年對父親的評價,沒有半點怨恨,深受母親張幼儀影響一、其父徐志摩––出世與入仕二、其母張幼儀––柔軟與堅強

遺傳了母親理智善良的徐積锴自然是做不得父親徐志摩的樣子的,在當時時局動蕩的近代中國更是難以走上學優則仕這條道路的。

是以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引路人​,為人父母定要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言傳身教。給詩人當兒子何其不幸,父親隻顧自己神傷;徐積锴何其有幸,遇到這樣一位深明大度的母親!

文/枕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