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志摩长子晚年对父亲的评价,没有半点怨恨,深受母亲张幼仪影响一、其父徐志摩––出世与入仕二、其母张幼仪––柔软与坚强

作者:枕猫

徐积锴,小名阿欢,生于1918年,母亲张幼仪,父亲是新月派著名诗人徐志摩,徐积锴更是徐家几代单传的独子,故而其祖父对他的期望极高,在刚满百岁的时候,祖父就迫不及待让他抓阄(中国传统上都是孩子满周岁抓阄),祖父让人准备了身尺,算盘,铜钱和一把笔放在他的面前,最后他抓起了祖父徐申如最为盼望的笔,喜得祖父连连夸奖:“又是一个读书人!我们家孙子将来要用铁笔!”

徐志摩长子晚年对父亲的评价,没有半点怨恨,深受母亲张幼仪影响一、其父徐志摩––出世与入仕二、其母张幼仪––柔软与坚强

意寄盼望孙子以后会“学而优则仕”!其名“锴”意即“好铁”,正映“铁笔”之意。可是成年后的徐积锴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中学毕业后便进入交通大学念土木工程专业,194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科技大学攻读经济和土木工程,先为土木工程师,后又从商,跟笔墨生涯始终无缘。其原因我觉着和徐积锴的父母不无关系。

中国自古“重农抑商”,尤其是宋代以后,文人治国,朝廷大力推行科举制,读书人也更盛,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家有余财的商贾大户都想让子孙通过读书一途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即便最后子孙没有实现当官的目的,但只要是稍有功名的读书人,在社会上就很受尊敬。

古有范进中举其岳父张屠户态度的天差地别,近有徐积锴的父亲徐志摩,徐志摩虽没有通过诗书入仕,但其社会地位也是极为受人尊重的,加上当时官府文告上又“铁笔不改”,所以徐积锴的祖父也难以跳出历史局限性,他想让孙子徐积锴继续读书一途,希望他能为家族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徐志摩长子晚年对父亲的评价,没有半点怨恨,深受母亲张幼仪影响一、其父徐志摩––出世与入仕二、其母张幼仪––柔软与坚强

徐志摩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如果徐积锴可以自小受父亲徐志摩的影响,也许真可能走上学优入仕一途,毕竟古代三苏,三班,三曹,三袁,三谢父子皆是楷模!但徐志摩不是一般的诗人,他是浪漫主义的诗人,他虽生活于人世,但在思想和行为上确是超脱世间之外的,就像“诗仙”李白,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柳永一样,他的创作需要源泉,他的生命更需要源泉,而这样的源泉必须有诸如林徽因、陆小曼之类文采斐然,浪漫多情的女子才能与之相配。

徐志摩长子晚年对父亲的评价,没有半点怨恨,深受母亲张幼仪影响一、其父徐志摩––出世与入仕二、其母张幼仪––柔软与坚强

张幼仪

而张幼仪且不说与徐志摩的结合是封建家庭的父母之命,就是她后来接受过西方教育,但她自身严谨的性格特点与徐志摩要求的浪漫多情也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们在一起只能是呆板乏味的,不能天长地久。虽然徐志摩去世时是与陆小曼在一起,但也可以看出他当时也正陷入世俗金钱与追求自我的矛盾与困顿之中,没有飞机遇险,他恐怕也不知能和陆小曼行到几何?

即便儿子徐积锴没有太多接触过父亲徐志摩,但毕竟血缘关系,耳濡目染,他可能也怨过父亲,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徐积锴没有走上读书之路,不愿步父亲后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积淀,徐积锴读懂了父亲的出世与洒脱,虽不会效仿他的做法,但他可以宽宥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他之所以会说

“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 “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八九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 “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

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也许正是如此。

张幼仪,生于江苏张家,家族在当时社会上有着比徐家更高的政治经济地位,张家并不是顽固守旧派,二哥张君劢学贯中西,是中国民主社会党的领头人,四哥张嘉璈是著名银行家,哥哥张歆海更是著名外交官。

徐志摩长子晚年对父亲的评价,没有半点怨恨,深受母亲张幼仪影响一、其父徐志摩––出世与入仕二、其母张幼仪––柔软与坚强

虽然张幼仪的父亲重男轻女,但好在在几位哥哥的争取下婚前三年曾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接受过先进教育,所以婚前的张幼仪虽可能像中国封建女性一样有些逆来顺受,但绝不是土的掉渣。她深信她的哥哥们的话,在婚前她会经常听哥哥们谈论他们如何喜欢徐志摩的文采,也会在夜深人静暗自想像她的丈夫以后会如何大放光芒,她肯定也像普通的小女人一样期盼着丈夫的喜欢,为丈夫生儿育女,主持家务……

徐志摩长子晚年对父亲的评价,没有半点怨恨,深受母亲张幼仪影响一、其父徐志摩––出世与入仕二、其母张幼仪––柔软与坚强

但其实这便是错误的开始,从她答应这门婚事的开始就是错的。即便张幼仪再有才情,在徐志摩那里就是土,就是毫无新式思想,所以她只能是徐志摩向父母封建家族交差的工具,更何况论文彩她的确不如林徽因,论风韵浪漫她不及陆小曼,她虽温柔但却太过理性,无法让徐志摩才思泉涌,正如后来林徽因对子女说的: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所以徐志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张幼仪长久下去。初为人母,刚为人妇的张幼仪不懂,她在伦敦和徐志摩离婚时也不懂,当时她和徐志摩离婚也并不完全是为了成全,要知道她虽然柔弱但骨子里却有一股傲气,她不允许徐志摩如此一再的侮辱她,虽然离婚她很痛苦但她更受不了徐志摩对她心灵上的折磨,徐志摩盼望离婚的心,可以不顾及她身怀六甲,甚至不顾及流产对她会产生致命的伤害!

徐志摩长子晚年对父亲的评价,没有半点怨恨,深受母亲张幼仪影响一、其父徐志摩––出世与入仕二、其母张幼仪––柔软与坚强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张幼仪在国外的遭遇不便是如此吗?先是遭丈夫抛弃,又痛失幼子,好在德国人的严谨作风与张幼仪的个性品质不谋而和,让她的人生迈入新的阶段,也让她的经商才能大放异彩,成为著名的经理人才。

当她的人生阅历越来多时,当她接触的社会层次越来越丰富时,本性良善的她开始读懂了很多人,开始明白前夫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的超脱与不羁,他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丈夫,理解了的张幼仪选择了原谅,她的原谅体现的彻彻底底:

她替徐志摩孝亲养老,因他们的儿子徐志摩不会愿意被家务琐事所缠绕;

她帮徐志摩出诗籍,成全一个浪漫的诗人;

她在徐志摩死后经常给失去生活来源的陆小曼寄生活补贴,因陆小曼也不过是徐志摩创作的灵感而已……

当她有这些大格局时,她就成为一个大女人了,她谅解每个人,宽容每个人,善待每个人,她把这种宽容延续到了儿子徐积锴身上。

徐志摩长子晚年对父亲的评价,没有半点怨恨,深受母亲张幼仪影响一、其父徐志摩––出世与入仕二、其母张幼仪––柔软与坚强

1925年张幼仪回国以后便开始把年幼的儿子徐积锴接到身边亲自教养,长久的分别使张幼仪愧对儿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对儿子的教养上,她虽没有明说,但她的言行举止中教会了儿子宽容,大度,让儿子学会尊重,尊重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尊重每类人的不同生活特点,使他明白他的父亲徐志摩是浪漫的诗人,所以他的生活合该如此洒脱!

她尊重一切包括儿子的选择,在儿子的婚姻选择上,她也不干涉,最后他娶了美人张粹文;她想要再次开启一段婚姻,她也要先尊重儿子的意见……徐积锴类母,他把母亲的大度全然吸收,母亲要改嫁,他真切的盼望“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当时天下还能更有如此善解人意的母子吗?恐怕不多呀!

徐志摩长子晚年对父亲的评价,没有半点怨恨,深受母亲张幼仪影响一、其父徐志摩––出世与入仕二、其母张幼仪––柔软与坚强

遗传了母亲理智善良的徐积锴自然是做不得父亲徐志摩的样子的,在当时时局动荡的近代中国更是难以走上学优则仕这条道路的。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引路人​,为人父母定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言传身教。给诗人当儿子何其不幸,父亲只顾自己神伤;徐积锴何其有幸,遇到这样一位深明大度的母亲!

文/枕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