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走讀 | 秋瑾墓前憑吊鑒湖女俠:秋風秋雨愁煞人

作者:淮上楊

紅色走讀 | 秋瑾墓前憑吊鑒湖女俠:秋風秋雨愁煞人

2019年8月6日下午,秋瑾墓前憑吊鑒湖女俠。

秋瑾是個新女性。自從秋瑾帶頭打破“三從四德”這種封建束縛以來,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在反帝封建的口号還沒有喊出來之前,他敢于仗劍而起,和黑暗勢力戰鬥,真不愧為一個先驅者。——周恩來。

秋瑾号競雄,自稱鑒湖女俠。

紅色走讀 | 秋瑾墓前憑吊鑒湖女俠:秋風秋雨愁煞人

矗立在西泠橋畔的秋瑾雕像,“巾帼英雄”四字系孫文題寫

秋瑾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為民主革命獻身的女革命家。辛亥革命中活躍着許多女性,而女性登上曆史舞台,這一現象的本身就喻示着中國的曆史進入了全新的階段。秋瑾是逼退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秋瑾為自己的信念而慷慨捐軀的,形象顯得格外鮮明和突出。

紅色走讀 | 秋瑾墓前憑吊鑒湖女俠:秋風秋雨愁煞人

2019年8月6日下午,秋瑾墓前憑吊鑒湖女俠,墓在雕像左側

1912年12月8日,孫中山在杭州馬坡巷政法學堂發表演說:今天我們來這裡的目的不用說,肯定不是欣賞西湖美景的,而是懷着崇敬的心來參拜女俠的葬身之地、憑吊這位女英雄的。

翌日,孫中山到秋瑾墓前祭祀,同時親筆撰寫挽聯,為追思秋瑾還揮筆寫下“鑒湖女俠千古 巾帼英雄”,署名孫文。

“巾帼英雄”四字,還被镌刻在秋瑾石像的基座上。“巾帼英雄”成了秋瑾的另一稱号。

生前好友吳芝瑛為能把秋瑾的遺骨埋在秋瑾生前所希望的西湖畔,冒着殺身之禍的危險将其遺體偷出掩埋。吳芝瑛是秋瑾1903年移居北京後的鄰居,也是秋瑾新思想的啟蒙者。

《秋瑾--競雄女俠傳》作者永田圭介為了更多地了解秋瑾遺迹,曾在紹興市地方志辦公室拜會了任先生,會面時的談話中有這麼一段插曲:“當年關押秋瑾的山陰縣監獄遺址現在還在嗎?”,對這個問題,任先生欲言又止地回答說:“當年遭日軍的炮擊全部銷毀了”。“對不起!”。永田圭介當即代表日本人道了歉,真沒想到,過去戰争的傷痕,至今仍還在做痛。當時和任先生約定,作為賠罪的一個具體表示,《秋瑾傳》一書在日本出版後将馬上寄給他。

魯迅和秋瑾算是同時期到日本的留學生。1907年7月15日,秋瑾跨出牢房,從容走向了刑場。《藥》是魯迅先生寫于1919年的短篇小說。

魯迅在《藥》中塑造了革命者夏瑜的形象。人們都說夏瑜就是在暗喻秋瑾。小說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夏瑜的犧牲,也并非毫無影響,第二年清明時節墳頭出現的花環,“但望這紅白的花,卻還能明白看見。花也不很多,圓圓地排成一個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齊”。正是對這位“寂寞奔馳的猛土”的慰藉,說明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紅色走讀 | 秋瑾墓前憑吊鑒湖女俠:秋風秋雨愁煞人

亭子為紀念辛亥革命先驅秋瑾,以秋瑾臨刑前絕筆“秋風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

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遺體靈柩曆經九遷,1981年9月,第九次遷墳,遷到了杭州西湖現在的位址。

在秋瑾墓前,我不禁思緒萬千,深深地為秋瑾憂國憂民、壯志未酬、悲壯奇特生涯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