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經·湘水注》記載“魏黃初末,吳人發芮冢取木,于縣(臨湘)立孫堅廟,見芮屍容貌衣服并如故”。古時的臨湘縣,即今天的湖南省長沙市(區)。
這起“盜墓案”發生在魏文帝(曹丕)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孫權稱帝(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前的幾年,孫權為表孝心,準備給死了30多年父親(孫堅)修廟祭祀。長沙乃東吳的發家之地,孫堅曾被漢靈帝任命長沙太守,帶兵平定區星的起義,是以加封烏程侯。那年,孫堅32歲。後來,孫堅揮師北上讨伐董卓,偶然之中撿到遺失的傳國玉玺,換取了更大的政治資本。在攻打荊州劉表時,被劉表部将黃祖伏擊中箭身死。孫堅死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持續發力,最終奪取江東諸郡、割據江南,建立吳國(史稱東吳)。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追谥孫堅為武烈皇帝,廟号“始祖”,改葬高陵(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司徒鎮大墳村)。
據傳,長沙王吳芮墓被挖開後,墓中有不明氣體噴出、滋滋作響,盜墓賊不明是以打着火把前往觀察,不想氣體遇到明火突然發生爆炸,墓穴深處“轟”的一聲,火球四起,群盜躲閃不及,多人被嚴重燒傷,哀嚎一片。待内棺開啟,衆人驚訝地發現吳芮平躺于棺内,面色如生、須發皆整,要知道,此時距離吳芮下葬已過去了400多年!主持挖墓之人指令将吳芮墓的椁闆全部拆除,取出木材用以建廟,内棺原封不動,通知後人領走。吳芮後世親近之人将棺材從墓穴中取出,遷葬到家鄉瑤裡,秘密葬在五股尖仰天台的一處洞穴之中。為防止再遭破壞,又在休甯、婺源、浮梁、高嶺四個地方修建了衣冠冢,迷惑世人。
吳芮,何許人也?為何墓地會遭到吳大帝孫權的觊觎?據說,吳芮是春秋時期吳王阖闾的後代,生于瑤裡(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秦時曾在番陽(今江西省上饒市番陽縣)做縣令,頗有威望,被當地人稱作“番君”。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吳芮審時度勢,加入了反抗秦朝殘暴統治的隊伍,成為第一個反秦的秦朝地方官員。不久,吳芮又和項羽結盟,被封為“衡山王”。随着楚漢戰争的攻守易型,吳芮見風使舵轉投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202年,大漢朝開國,吳芮因功改封“長沙王”,轄長沙、豫章、南海、象、桂林五郡(實際僅有長沙一郡,當時豫章郡被九江王英布占領,南海、象、桂林三郡在趙佗的統治範圍)。
除了吳芮,西漢初年還分封了其他六位(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梁王彭越、趙王張耳、韓王信),劉邦對這些異姓諸侯王非常忌憚,做夢都想除之而後快。後來,除長沙王一脈忠于漢室,其餘異姓諸侯王均被剪除,但蕭何曾對劉邦說“想要滅掉吳芮,需要傾全漢之兵再戰一紀(12年)尚難”。萬般無奈之下,劉邦委派了一位楚地出身的親信(轪侯)利蒼出任長沙國丞相,監視長沙國的一舉一動。萬萬沒想到,劉邦千防萬防的吳芮在就任長沙王不到一年便無疾而終(有說病死于行軍途中,有說被利蒼毒害,還有說是假死金蟬脫殼)。
長沙國為這位國王舉行了隆重葬禮,采用黃腸題湊葬制,墓地規模“廣逾六十八丈”,安葬在長沙國都城北門外。正是因為黃腸題湊使用了大量上好木料,這才被孫權觊觎盜掘。但實際上,當時的長沙國地處江南山區,木材資源并不算匮乏,孫權真正想要的恐怕還是吳芮墓中的陪葬明器,取木建廟不過是掩人耳目的假把戲!因為孫權還盜過南越(明)王趙嬰齊之墓。
孫權盜掘吳芮墓,初嘗甜頭,又效仿曹操盜掘梁孝王墓,派出6000精兵前往南越故國搜尋南越王趙佗之穴,雖然最終沒有找到蛛絲馬迹,但卻意外發現了第三代南越(明)王趙嬰齊之墓,獲得皇帝行玺、金印、銅劍、玉匣等一批珍寶。1983年,考古人員在廣州市越秀區西村機務段一名叫鳳凰崗的山頭上發現一座木椁墓,墓道殘長7.9米,墓室長13.8米、寬5.7米,雖然被盜一空,但盜洞中遺留下了20多件玉器,根據制作工藝及紋飾,再對比象崗山墓出土的器物,鳳凰崗大墓屬南越國王室墓葬無疑,很有可能就是當年孫權派人盜挖的趙嬰齊之墓。
看來,帝王盜墓第一人——孫權,果然“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