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嚴是個不正經的人,很喜歡調侃,自以為嬉笑怒罵成文章。這段時間詩詞賞析文章寫得多,調侃李白,調侃範仲淹,調侃蘇東坡,一路調侃下去,以至于被人诟病,說我糟蹋聖賢。其實說實話,老嚴還是有底線的,有些人老嚴是不會調侃的。比如嶽飛,比如辛棄疾陸遊。有些詩文也是不會調侃的,比如《沁園春·長沙》,比如今天這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家知道,唐朝是中國第二個黃金盛世。而這個朝代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就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中,杜甫命運沉浮,最高做到左拾遺,這是一個副部級的官。最低的是華州司功,這是一個科局級的官。但是這個官也沒有當下去,自己辭掉了,幾經輾轉,來到今天的四川。

劍南節度使嚴武也是一個詩人,對杜甫特别敬佩。他給杜甫建了一座房子,讓他居住,這就是今天成都市的杜甫草堂。但是很快,嚴武被調去長安當京兆尹,杜甫無人可以依靠,過了兩年流浪一般的生活。兩年之後嚴武回到成都再次擔任劍南節度使,杜甫才又來投靠他,重新住進了杜甫草堂。
不知道這篇文章的讀者有多少人去過杜甫草堂,現在是成都著名景點。其實作在的草堂已經不知道重建立了多少次了,看起來很整潔。然而當時杜甫住的時候,比現在的樣子要破爛多了。就在那破爛的屋子裡,有一天,狂風暴雨,杜甫草堂上的茅草被吹得七零八落,雨水順着縫隙流下來,根本難以入睡。杜甫是以寫下了這首詩:
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挂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一般情況下,古典詩詞翻譯成現代文,往往會失去很多原汁原味,會比原作遜色很多。但是杜甫的古風例外。這裡普及一個知識。雖然古典詩詞在我們看起來是非常高雅的東西,但是在古時候屬于是民間創作,是上不得台面的。因為古典詩詞使用民間語言寫作,也就是使用古時候的口語來寫,顯示不出對文字的高深運用。而杜甫的古風,這是口語運用中的典範,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才會使用一些比較書面化的語言。
先說幾個詞語解釋。酒江郊,所謂的江其實是一條小河,就是浣花溪,這條河距離杜甫草堂不遠,名字非常好聽,但是在老嚴見到的時候,其實髒得要命。
罥,纏繞。俄頃,一會兒,很快。比較難了解的,大概就這兩個詞了,然後就可以從頭到尾讀通了。
八月的這一天,天空原本萬裡無雲,但是到了傍晚,忽然響起了狂風。這狂風把我房子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起來,一直吹到浣花溪的另一邊,才逐漸掉落到河邊。掉落在高處的,纏在樹枝上,讓樹梢更高。掉在低處的飄悠回轉,有的掉到池塘裡去了。南村的那些孩子們欺負我年老力衰,竟然忍心當面當盜賊,公然把茅草抱起來,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舌燥都制止不住,隻好回來拄着拐杖長長地歎息。
明白如話,把“茅屋為秋風所破”這幾個字交代得清清楚楚:為什麼沒有防備?吹掉了為什麼沒能拾回來重新蓋上?
一會兒風停了,天上全是黑色的雲,秋日的天空陰沉迷蒙,逐漸昏黑下來了。用布做的被子已經蓋了很多年了,冷得就像鐵一樣。而且前段時間小孩子睡覺不老實,把裡面的棉絮踢得裂開了。晚上下起了雨,屋頂漏水,床頭沒有一點幹的地方。雨水就像麻線一樣漏下來,一直都沒有斷。自從經曆安史之亂之後,我就很少時間能睡好覺,在這漫漫長夜裡,到處都濕透了,怎麼才能捱到天亮?
這裡需要插一句,老嚴有個曆史沒有搞清楚,如果有知道的麻煩回複一下。杜甫從華州辭職之後,把家屬安頓到了鄜州,自己來到成都。然而這首詩又出現了他的小孩子,而且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裡面,也寫到了“卻看妻子愁何在”,可以确定當時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在成都。是誰把他的家眷送到成都來了?
老嚴讀過這首詩不知道多少遍。有時候讀到這裡就忍不住流淚。記得有一次參加朗誦協會的活動,讀到這裡忽然哽咽了,好長時間恢複不過來,隻好在掌聲中下場。作為像老嚴這種經曆過很多的中年人,見到這種情景,是禁不住傷懷,禁不住憐憫,禁不住悲怆。杜甫真的是什麼都沒有,連這間風雨都不能遮擋的房子,還是别人送的。
可能有人會說,杜甫在幾乎不能活下去的情況下,還能努力寫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然而老嚴想說,杜甫作為千古詩人,作為中國曆史詩人的最巅峰,在當時就名氣非常大,然而像這樣的人都能陷入絕境,這才是了解這首詩的關鍵點。
當然,作為詩史的杜甫,作為詩聖的杜甫,境界比老嚴要高多了。他雖然窮困潦倒,蜷縮在成都郊外,然而心裡想的是整個天下,還有多少人像他這樣窮困,這樣被風雨欺負?
怎麼樣才能得到千萬間寬大的房子,能讓天下受冷挨凍的人都能夠遮風擋雨,都露出歡快的笑臉?不管多大的風雨都吹不壞,像山一樣安穩。哎呀!什麼時候眼前忽然立起這樣的房子,即使我的房子破了,我就算被凍死了,也心滿意足了。
從古到今,在士大夫中間都有一個指導思想,那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這樣的人被認為是品德最高尚的人。然而杜甫的思想超越了這個高尚,在自己窮困潦倒的情況下,想到的還是濟天下,“窮也兼濟天下”。老嚴在為杜甫的遭遇撕心裂肺的時候,杜甫在為全天下人撕心裂肺。老嚴憐憫的是個體,杜甫憐憫的是天下。杜甫雖然削瘦而柔弱,但是在老嚴的心中無比高大偉岸。這樣的人,老嚴當然不敢調侃,隻能尊重,隻能敬佩。
如果說,堅持“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的是高人,那杜甫就是高人中的高人,就是聖人。看來詩聖的稱呼,不僅僅因為杜甫的詩,其實是他的心。
至于藝術手法什麼的,那些都是旁枝末節,不需要去分析。老嚴寫這篇文章,隻希望和讀者們一起重溫這首詩,重溫杜甫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