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安别裁】夢也無聲:王粲《七哀詩》之一——承前啟後的現實主義傳統

【建安别裁】夢也無聲:王粲《七哀詩》之一——承前啟後的現實主義傳統

同放悲聲寫亂離,此情與痛幾人知。

淩風吹落新題淚,一樣深心兩代師。

《七哀詩》起于漢末,據說王粲首創,是繼樂府詩詞之後興起的新題,王粲有三首《七哀詩》傳之于後,應該是作于不同時期,分别刻錄董卓之亂、“荊蠻”之滞和邊城之苦,以第一首刻錄董卓之亂的“西京亂無象”成就最高堪為典範,是充分展現建安風骨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王粲之為“七子之冠冕”的主要标志性作品。

三首《七哀》傳諸後世,上承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質而不野文質相稱”的現實傳統,下啟曠世詩史杜甫“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創新精神,直筆刻錄漢末魏初社會動蕩中“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慘狀,直接啟發了後世杜甫三吏三别等現實主義巨作,《七哀詩》是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承前啟後的一座豐碑。

在漢末那場驚天動地的亂離中,在瘋狂的擄掠屠殺中,王粲不是直接切身切膚的受害者,他是那場災難那些慘象的“旁觀者”,他置身于那些逃難的百姓中,近距離地感受體驗他們的痛苦,近距離地“圍觀”那些不忍直視的場面,他象劫難現場的随行記者,沿路用詩筆代替鏡頭,記錄下那些駭人聽聞的慘象,在這一點上,他不同于蔡文姬,而更接近“安史之亂”中的杜甫。

蔡文姬深陷亂離,是被社會動亂直接蹂躏踐踏的一員,是以,蔡文姬的《悲憤詩》凄厲尖銳,帶着直接的身體痛楚産生的刺激感,王粲是沿途看着“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的亂象躲過了這場災難的“幸運者”,是以,他的“西京亂無象”是深沉的憂慮和揪心裂肺的不忍,是站在旁觀者角度上最深切的同情,最直覺真實的實錄。

這一位置和感受,正與杜甫在安史亂中的位置和感受相切合,是以,兩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就在曆史上相近的循環式滾動的長路中不期而遇隔代傳音,兩個有着同樣剛健的精神和骨力,有着同樣羸弱的肉身和體能的知識分子,遭遇到了同樣的時代喪亂和慘烈現場,在這一刻,他們的雙手好像握在了一起,他們的精神達成了默契,他們在跨越五百年的曆史時空中艱難地走到了一起,用同樣的飽蘸感情的勁筆,攝錄了天下最殘忍的“别離”,表現出最悲憤而無奈的深切同情。

他們有相似的家世身份,有相近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他們在對待社會亂離生靈塗炭的現狀時,有同樣的立場和态度,他們在逃難途中也不忘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守着儒家一脈相承的傳統,他們“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對亂離蹂躏下的祖國江山懷着深切的感情,對生靈塗炭寄予深重的同情,沿着詩經國風的餘脈開拓自己的創新之路。

同樣的“白骨露于野”的慘象,在曹操,是安天下的激勵,救水火的緊迫,在王粲,或者在杜甫,是“不忍聽此言”的深情,是“回首望長安”的無奈,更是“冀王道之一平”的渴望,這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社會角色定位,産生了不同傾向不同感情色彩的“亂世強音”,構成了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陰陽調諧乾坤互補的完美境界,而他們共同的愛國熱情共同的進取之心共同的剛健骨力共同的坦蕩襟懷共同的慷慨節奏和共同的悲涼風緻,讓這一偉大傳承保持着純潔的精神道統和生生不息的健康活力。

【建安别裁】夢也無聲:王粲《七哀詩》之一——承前啟後的現實主義傳統

夢也無聲著名詩人、詩詞評論家,中國古典詩歌的愛好者實踐者傳播者,作家、影視編劇、影視策劃人。

作者:夢也無聲編輯:章雪芳

稽核:小樓聽雨校對:馮 曉

【建安别裁】夢也無聲:王粲《七哀詩》之一——承前啟後的現實主義傳統

點選回顧

小樓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遊蓋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蓋青青竹,風描水墨圖。

孤身随細雨,踩痛落花無。

聲明:部分圖檔僅為欣賞、交流、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删除。

在《小樓聽雨詩刊》公衆号釋出的作品,同時會在【百度】【今日頭條】【華人号】【都市頭條】【搜狐網】【鳳凰新聞網】【UC浏覽器】【天天快報】【騰訊新聞】【QQ浏覽器】【QQ看點】【360圖書館】等主流平台網頁版同步刊出。敬請作者自行關注并查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