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建安别裁】梦也无声:王粲《七哀诗》之一——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传统

【建安别裁】梦也无声:王粲《七哀诗》之一——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传统

同放悲声写乱离,此情与痛几人知。

凌风吹落新题泪,一样深心两代师。

《七哀诗》起于汉末,据说王粲首创,是继乐府诗词之后兴起的新题,王粲有三首《七哀诗》传之于后,应该是作于不同时期,分别刻录董卓之乱、“荆蛮”之滞和边城之苦,以第一首刻录董卓之乱的“西京乱无象”成就最高堪为典范,是充分体现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王粲之为“七子之冠冕”的主要标志性作品。

三首《七哀》传诸后世,上承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的现实传统,下启旷世诗史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新精神,直笔刻录汉末魏初社会动荡中“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惨状,直接启发了后世杜甫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巨作,《七哀诗》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承前启后的一座丰碑。

在汉末那场惊天动地的乱离中,在疯狂的掳掠屠杀中,王粲不是直接切身切肤的受害者,他是那场灾难那些惨象的“旁观者”,他置身于那些逃难的百姓中,近距离地感受体验他们的痛苦,近距离地“围观”那些不忍直视的场面,他象劫难现场的随行记者,沿路用诗笔代替镜头,记录下那些骇人听闻的惨象,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蔡文姬,而更接近“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蔡文姬深陷乱离,是被社会动乱直接蹂躏践踏的一员,所以,蔡文姬的《悲愤诗》凄厉尖锐,带着直接的身体痛楚产生的刺激感,王粲是沿途看着“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乱象躲过了这场灾难的“幸运者”,所以,他的“西京乱无象”是深沉的忧虑和揪心裂肺的不忍,是站在旁观者角度上最深切的同情,最直观真实的实录。

这一位置和感受,正与杜甫在安史乱中的位置和感受相切合,所以,两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就在历史上相近的循环式滚动的长路中不期而遇隔代传音,两个有着同样刚健的精神和骨力,有着同样羸弱的肉身和体能的知识分子,遭遇到了同样的时代丧乱和惨烈现场,在这一刻,他们的双手好像握在了一起,他们的精神达成了默契,他们在跨越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中艰难地走到了一起,用同样的饱蘸感情的劲笔,摄录了天下最残忍的“别离”,表现出最悲愤而无奈的深切同情。

他们有相似的家世身份,有相近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他们在对待社会乱离生灵涂炭的现状时,有同样的立场和态度,他们在逃难途中也不忘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守着儒家一脉相承的传统,他们“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对乱离蹂躏下的祖国江山怀着深切的感情,对生灵涂炭寄予深重的同情,沿着诗经国风的余脉开拓自己的创新之路。

同样的“白骨露于野”的惨象,在曹操,是安天下的激励,救水火的紧迫,在王粲,或者在杜甫,是“不忍听此言”的深情,是“回首望长安”的无奈,更是“冀王道之一平”的渴望,这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社会角色定位,产生了不同倾向不同感情色彩的“乱世强音”,构成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阴阳调谐乾坤互补的完美境界,而他们共同的爱国热情共同的进取之心共同的刚健骨力共同的坦荡襟怀共同的慷慨节奏和共同的悲凉风致,让这一伟大传承保持着纯洁的精神道统和生生不息的健康活力。

【建安别裁】梦也无声:王粲《七哀诗》之一——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传统

梦也无声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实践者传播者,作家、影视编剧、影视策划人。

作者:梦也无声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校对:冯 晓

【建安别裁】梦也无声:王粲《七哀诗》之一——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传统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声明:部分图片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华人号】【都市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