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作者:這才是戰争

本來我不想點著名作家薩蘇的名,他雖然是個曆史發明家和段子手,但并不是吃“愛國飯”的人。可有讀者告訴我,薩蘇又新寫了一篇文章,居然再次胡編曆史,把志願軍特級英雄楊根思犧牲的戰鬥,編成了美軍的援軍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在“地獄火峽谷”遭到志願軍痛擊後狼狽逃命,一頭撞上了在下碣隅裡東山的楊根思,然後楊根思壯烈犧牲。無獨有偶,薩蘇編的這段曆史,前段時間方舟子也編了同樣的說法,已經駁斥過,就不重複了。參見:方舟子又造謠了,瘋狂攻擊志願軍特級英雄,一堆海外華人居然信了

我看了後真是怒從心起,這些年來關于抗美援朝戰争的謠言,我辟了一個又一個。可這幫人,動不動就給你造個新的出來。

“愛國生意”有“愛國生意”的危害,曆史虛無主義也有曆史虛無主義的危害。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國民黨空軍教官那個:“我的學生都死了,現在該我上了。”這個老謠言就是薩蘇編出來的。

蔣百裡獲得日本天皇賜刀,這個老謠言也是薩蘇編出來的。

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是抄襲蔣百裡的《國防論》,這個老謠言也是薩蘇編出來的。

他的“名著”《鐵在燒》寫的是鐵原阻擊戰,結果把15軍的芝浦裡阻擊戰張冠李戴成63軍的鐵原阻擊戰。真是要命的。參見:央視的這部著名紀錄片,犯了低級錯誤,這是抗美援朝研究中的通病

網絡這個地方,真實曆史想要傳播,速度是遠不及謠言的。薩蘇編的這些謠言,至今還在網絡上大肆流傳。

本文來說薩蘇編造的另一個著名謠言。

蔣介石的外号是非常多的。在21世紀前十年那會,蔣介石又多了一個新的外号,叫作“蔣雄偉”。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這個梗是怎麼來的呢?2008年有一天,薩蘇在西西河論壇著文吹噓蔣介石主動發起“8.13淞滬會戰”,一舉将日軍全面侵華主攻方向從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拉到了不利于日軍發揮機械化優勢的長江流域,不僅挽“中國速亡”的既倒于狂瀾,而且在艱苦的抗戰環境下堅持了下來沒投降,是以其“雄才偉略”當得起“雄偉”二字。

經常看抗日戰争書籍的人一看就知道了,這個說法非常著名,在很多書裡都大行其道。我自己就在關河五十州的書裡見過。始作俑者,就是薩蘇。

此高論一出,西西河論壇無數網友著文反駁,并開稱其為“蔣雄偉”的先河。我都實在想不通這種純粹的胡說八道居然能被薩蘇編出來,更想不通的是居然無數人信了。世界曆史五千年,從古至今,從外國到中國,從來沒有把自己的财賦之地當成前線來打仗的。蔣介石選擇在上海開戰,無非就是想讓西方列強幹涉、調停中日戰争。把自己的錢袋、糧倉砸爛,以此來空間換時間?我滴個天哪,這得蠢到什麼程度才能把這種天下奇聞吹捧成雄才偉略!

結果一仗打下來,首都南京丢了、江浙滬丢了,國民經濟直接遭受重創。空間換時間,是舍棄邊緣地來保住核心區,哪有直接砸爛自己家當,把支撐戰争的财賦之地送給日本人的。受不了,真受不了,實在受不了。不過有無數人相信,也不奇怪。我們中國最多的就是“戰略家”,一杯茶、一杯酒、甚至一張凳子,數以萬計的“戰略家”就可以侃侃而談。戰略學是門檻極低,要求卻極高的學科。正因為門檻極低,是個人就可以誇誇其談。(以上為我王正興本人所寫,非本文作者忘情原文,我實在受不了薩蘇這個曆史發明家了。對整天造謠編造曆史的人,我得罪了他又怎麼樣?)

關于蔣介石在全面抗戰期間于戰略、政略、戰役指揮方面的是非得失,已經有無數人論述過了,本文嘗試着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看老蔣到底當不當得起“雄偉”二字。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在網絡上,國粉們把民國“黃金十年”吹上了天。且不說這隻是舊中國買辦資本、金融資本的“黃金年代”,僅就國内軍事工業總體水準而言,這10年間中國與世界先進水準拉開的差距竟比清末還要大,彈藥自給率也不升反降。1931年“9.18”事變,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國民政府将産量和技術水準在國内首屈一指的奉天兵工廠拱手送給了侵略者。結果到了1936年,國内彈藥年産量僅為4億發子彈,335萬發山野炮彈,77.4萬發82迫擊炮彈,545萬枚手榴彈。

這産量乍一看,顯得還頗為可觀,但全面抗戰一開打,老蔣才發現這點彈藥産量壓根就不夠用。據國民政府方面統計,從1937年“7.7”事變到1938年12月底的全面抗戰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軍共損耗各種子彈7.2億發,各式炮彈346萬發,手榴彈730萬枚。而同期國内各大兵工廠生産的彈藥卻隻有子彈2.9億發,各式炮彈5.5萬發,手榴彈168萬枚。

全面開戰後一年半的産量竟然遠不及戰前一年的産量,這一方面是因為國民黨控制下的各兵工廠生産原料多依賴進口,“7.7事變”後原料供給不暢。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壓根就未作長期戰争打算,一心指望“以打促談”,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列強“調停”上。當這一期望破産後,國民政府才不得不倉促組織兵工廠及其他工廠内遷(編者按:蔣介石真想空間換時間,那應該早就做好二線、三線建設了,哪有東南财賦之地被日本人占了,才匆忙内遷的)。由于組織得極不給力,不僅内遷的各兵工廠機器裝置損失嚴重,而且諸多有潛力為軍工生産服務的企業未能内遷。即便在最早開展内遷的上海,遷出工廠僅146家,隻占上海工廠總數的11.4%。其中機器工業66家,隻占上海機器工業的10%。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不過,即便如此,成功内遷的民營廠礦仍有448家、内遷物資12萬噸,技工12萬餘人。如果下大力氣予以整合,那麼恢複乃至提高彈藥産量仍大有可為。但是,國民政府卻将重點花在了外購軍火成品上。據不完全統計,到1938年末戰略防禦階段結束,國民政府從德國進口了子彈1.6億發,各種炮彈244.2萬發;從英國進口了1667萬發子彈;從比利時進口了3867萬發子彈;從捷克進口2600萬發子彈;從瑞典進口中1.18億發子彈;從匈牙利進口1500萬發子彈;從美國進口1205萬發子彈。從蘇聯進口了4000萬發子彈和至少94萬發炮彈。

應該說,這些進口彈藥對維系抗戰具有重要意義。沒有彈藥,威力再大的火炮也不過堆廢鐵,再精良的槍械也隻能當燒火棍用。不過,到1938年年底,列強紛紛實施對華軍火禁運。蘇聯由于種種原因,對華彈藥援助力度也不算很大。從1938年年底至1940年年底,蘇方隻有約1.4億發子彈和約93萬發炮彈傳遞中國。在萬般無奈之下,國民政府這才在原有的16個兵工廠外,又在後方投資建立了8個兵工廠。

雖說在全面抗戰相持階段,國民政府兵工署也曾試制過一些前線急需的新型彈藥,但由于管理不善,未能解決進口材料替代問題,是以彈藥産量始終差強人意。根據檔案資料,從1939年至1944年,國民政府子彈曆年産量分别為8777萬發、1.14億發、1.2億發、1.4億發、1.44億發、1.54億發;迫擊炮彈曆年産量分别為63.7萬發、65.1萬發、42.8萬發、64.2萬發、94.4萬發、110萬發;山野炮彈曆年産量分别為4萬發、6.2萬發、2.3萬發、6.3萬發、12萬發、10.3萬發;手榴彈曆年産量分别為621萬枚、450.9萬枚、658.7萬枚、567.5萬枚、373.5萬枚、420萬枚。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也就是說,除了1939、1941和1942年的手榴彈産量,1943年和1944年的迫擊炮彈産量,其他年份的各種彈藥産量均與戰前相距甚遠。更讓人詫異的是,到戰略反攻時期,國民黨方面的彈藥産量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大幅度下降了。

1944年前4個月和1945年同期相比,子彈産量從5120萬發降至4508萬發,槍榴彈從32萬發降至23.5萬發,迫擊炮彈從35.7萬發降至29.2萬發。究其緣由,是因為1945年初滇緬公路被打通後,大批美援軍火源源不斷運入中國。據統計,1945年前4個月,美國援助中國的軍火有144485支步槍,3150支手槍,32125 支沖鋒槍,18483挺輕機槍,3930挺重機槍,922挺高射機槍,4179支反坦克槍,2692門60毫米迫擊炮,830門81毫米迫擊炮,511門75毫米山炮,137門105毫米榴彈炮,332門37毫米反坦克炮,40門英制25磅榴彈炮,1,886具火箭筒,8723具槍榴彈發射筒,310具火焰噴射器。這些武器都配有充足的彈藥,是以國民政府自制彈藥的積極性大為下降。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手握大把資源,國民政府彈藥生産居然是這德性,那麼無論是人口、資源、技術力量還是财力,均遠遜國統區的敵後根據地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根據國共談判達成的協定,北方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改編之初,除115師因為在此前與東北軍作戰中繳獲頗豐,彈藥數量還算過得去外,120師僅有276955發子彈。129師出征山西的3個團,僅有102518發子彈、204枚手榴彈和67發迫擊炮彈。至于由南方遊擊隊改編的新四軍,彈藥存量就更慘不忍睹了。

按理說,既然紅軍主力和南方遊擊隊都改編成了國民革命軍,被納入了國民政府武裝力量戰鬥序列,那麼一切供給伸手向蔣介石要,也是天經地義之事。但是,雖說在戰略防禦階段,八路軍先後通過各種管道,從國民政府得到了約200萬發子彈和25萬枚手榴彈的補給,可早就總結了曆史經驗教訓,懂得了“求人不如求已”這一真理的共産黨人,除努力對日僞作戰,繳獲武器彈藥武裝自己外,還着眼長期戰争,在敵後大力發展人民兵工事業。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明确将“提高軍事技術,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準備反攻實力”,作為“全中華民族的目前緊急任務”。

紅軍長征抵達陝北後,原中央蘇區官田兵工廠、原紅四方面軍通江兵工廠和原紅二方面軍修械所的技術人員及機器裝置損失殆盡,僅剩下14位勞工和幾把锉刀。毫不誇張地說,全面抗戰爆發後,人民兵工廣泛吸收愛國勞工和知識分子,用盡各種辦法籌集裝置和生産原料,開始了艱苦的二次創業。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到1938年,129師已在太行山裡建立起5個流動修械所。八路軍總部和決死縱隊也分别開辦1個修械所。1939年7月,八路軍韓莊鐵廠遷到黎城黃崖洞進行擴建,逐漸發展成為擁有近700人、40餘部機器裝置的 “軍工部一所”,又稱“黃崖洞兵工廠”。9月,在平順縣西安裡成立了有200餘職工的“軍工部二所”。10月,“軍工部三所”在遼縣高峪村成立。規模僅次于“黃崖洞兵工廠”的“軍工部四所”在武安縣梁溝成立。1940年3月,八路軍軍工部在黎城縣下赤峪建立“複裝子彈試驗廠”。4月又在遼縣尖廟組建“軍工部機器廠”。1941年3月,在和順縣青城成立了“軍工部炸彈廠”。

1941年,八路軍軍工部所屬各兵工廠職工總數達到3300多人,其中既有留學國外的技術專家,也有歸國華僑和大批知識青年,還有來自敵占區大城市的技術勞工,擁有簡易機床124台。在那艱苦的歲月裡,廣大群衆獻銅、獻鐵、熬硝,支援軍工生産。兵工戰士們創造性地用缸塔法批量生産出了硫酸、硝酸,用土辦法生産出了用紙管包裝的雷銀雷管,用蜂蜜硝化制成炸藥,用“焖火”工藝解決了白口生鐵難以進行機械加工的難題。根據前線需求,八路軍兵工廠将主要資源集中在生産子彈、手榴彈、地雷和擲彈筒彈,其生産優先程度遠高于步槍和擲彈筒。1941年初,重建的新四軍軍部也成立了軍工部,下轄7個兵工廠。生産原料主要通過統戰關系從敵占區秘密采購,以及依靠根據地群衆支援。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進入1942年後,敵後戰場形勢空前惡化。八路軍各兵工廠被迫化整為零,在反“掃蕩”的間隙堅持生産。在1942至1943年最艱難的兩年中,八路軍兵工廠仍然複裝了89萬發子彈,全新生産了77847發擲彈筒彈,4253發82迫擊炮彈和40456枚手榴彈。新四軍兵工廠則分解成了家庭修械所、露天修械所、水上兵工廠、馬背兵工廠。1943年初,新四軍3師兵工廠在反“掃蕩”時,曾化整為零,分散到各縣建立5個流動工廠中的房間,堅持生産手榴彈。新四軍1師和6師18旅的兵工廠将車床安裝在木船上,勞工們吃住、幹活全在船上。沒有動力,就用四個人腳踏皮帶輪,帶動車床進行生産。新四軍6師16旅還利用僞軍内部的統戰關系作掩護,以李明揚兵工廠的名義,隐蔽在僞軍的據點塘頭鎮,組織40人的軍工隊伍,攜帶車床、化鐵爐、大風箱及生鐵、木材、硝、硫、炭等器材,進行了6個月的手榴彈生産。

熬過了抗戰最困難階段,随着各方面條件逐漸改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彈藥生産迅速得以恢複和增長。到1944年8月,新四軍(1師不在統計之内)平均每月制造步機槍彈38713發,駁殼槍彈7000發。在保證彈殼供應的情況下,步槍子彈自給率可達40%。

著名作家說,抗戰勝利全靠蔣介石的雄才偉略,忽悠了國人十幾年

據統計,全面抗戰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共計生産了779萬發子彈、447萬枚手榴彈、37.7萬發擲彈筒彈、32萬發槍榴彈、28.4萬發迫擊炮彈和19.2萬枚地雷。這還不包括發動人民群衆自制的“土地雷”。單純從數量來說,這些彈藥産量尚無法和國民黨方面相提并論。但就雙方所掌握的資源而言,這業績足以讓每位敵後兵工戰士為之自豪了。

全面抗戰期間,人民軍隊一直在缺槍少彈的情況下作戰。據統計,1940年1、2月份,八路軍共計消耗各類子彈40.5萬發、迫擊炮彈556發、山炮彈78發、手榴彈7.9萬枚。哪怕是在戰鬥空前激烈的百團大戰中,來自129師系統的40個團也不過消耗了各類子彈7.7萬發、各種炮彈2460發、擲彈筒彈513發、手榴彈20808枚、地雷161個、炸藥6050公斤。晉察冀軍區的36個團共計消耗各類子彈26萬發、各種炮彈661發、手榴彈1.8萬枚。這些自制彈藥加上曆次戰鬥繳獲,幫敵後抗戰軍民撐過了那艱苦卓絕的8年。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客觀事實列舉如此,筆者最後隻想問一句,如果蔣介石當得起“雄偉”二字,那麼中共及廣大敵後戰場上的軍民,又該用哪個詞來概括形容呢?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争”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争”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機關任職,緻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争行動有個人獨到的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争》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号名亦為“這才是戰争”,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