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底,一位老人在前往延安的一路上心情都十分低落,在抗戰年代,我黨中央的上司人們都在延安,按說前往延安的,應該都是歡欣鼓舞,為即将到達這座令所有愛國人士心馳神往的革命聖地而雀躍,這位懷着沉重心情老先生,就是陳嘉庚。

陳嘉庚
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童年時的他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他的父親老早就下南洋,在新加坡經營了一家米店,陳嘉庚在他17歲的時候,也下了南洋,去給父親幫忙。
在新加坡兩年後,陳嘉庚傳回家鄉,與妻子結婚,這時候的陳嘉庚就開始了他為國辦學的努力,1894年,陳嘉庚說服母親,将父親給他預備結婚省下來的2000銀元辦了一所私塾,私塾一切都妥當之後,陳嘉庚又傳回了父親身邊。
1898年,他的母親去世,又回國奔喪,在陳嘉庚回國的這段時間,父親在新加坡的生意逐漸衰敗,等到陳嘉庚又回到父親身邊時,父子兩人曾經的努力都化為泡影,還負債累累。此時的陳嘉庚面臨了兩個選擇,承擔債務東山再起或者是另立門戶白手起家,即便在新加坡法律中允許兒子不必要承擔父親的債務,陳嘉庚還是選擇了前者。
接下父親手中爛攤子的陳嘉庚,奮鬥了四年,才終于将父親的債務全部還清,這樣為父還債的舉動為陳嘉庚樹立了極大地聲譽,對一個商人來說,這更是一筆無法估量的财富,陳嘉庚乘勢而起,成為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新加坡有很大的影響力。
成功後的陳嘉庚依然像他之前一樣生活簡樸,他将自己的企業掙到的錢,全都用來資助了革命事業,陳嘉庚在自己剛剛發迹時,就開始了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此前興辦了私塾,在清朝覆亡後,陳嘉庚還向家鄉捐贈了20多萬元給福建用作建設。後來他結識了孫中山先生,還加入了中國革命同盟會,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有很大一部分都倚仗陳嘉庚的資助。
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去世後,由于陳嘉庚先生常年不在國内,對國内情況不是很了解,誤以為接替孫中山先生的是蔣介石上司的南京國民政府,為抗戰準備的物資、錢财全數捐贈給了蔣介石國民政府。
陳嘉庚先生為革命做出的貢獻也不止于捐獻财物,他還為了抗日救亡成立了海外救亡會,通過各種方式在海外援助祖國人民的抗日戰争,陳嘉庚先生也是以一度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日本人甚至将他列入了通緝名單。
但日本人的威脅并沒有阻斷陳嘉庚的愛國熱情,在1936年,蔣介石50歲生日之際,南京國民政府本想勸說陳嘉庚捐贈一架飛機,陳嘉庚毫不藏私,為了抗戰大業慷慨的捐贈了130萬元,按當時的購買力來說,這筆錢足夠買10架飛機。
到了1939年,陳嘉庚對抗日的援助有增無減,根據國民黨的官方資料,1939年當年,陳嘉庚就為國内抗日提供了10億元資金,這占了國民黨一年軍費的一半以上,此時的陳嘉庚難掩自己對于國内同胞的關心,想要到前線去看看戰士與百姓,但沒想到,這次回國之行大大改變了陳嘉庚的看法。
1940年3月,陳嘉庚正式踏上了回國之旅,這次回來他還組織了南洋華僑中的一部分組成了慰勞視察團,還帶了大批的軍用物資,第一站就是重慶,蔣介石為了争取到陳嘉庚的這批物資,于是為陳嘉庚準備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3月25日,當到達重慶的陳嘉庚打開機艙門,被眼前的景象驚到了,眼前迎接陳嘉庚的人群竟有幾千人之衆,此前陳嘉庚一直以為國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刻準備着與日本侵略者鬥争,但眼前的景象,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
國民黨歡迎陳嘉庚慰問團
陳嘉庚緩緩走下旋梯,身穿毛呢大衣,腳蹬進階皮鞋的國民黨軍官站在兩側熱烈歡迎他,這都被陳嘉庚看在眼中,他開始懷疑起了自己在國外籌措的資金與物資,是不是真的供給了有需要的人,反而是被中飽私囊了呢?
隆重的歡迎儀式就是蔣介石争取陳嘉庚支援的第一步,這麼大的陣仗如果能換來陳嘉庚手中的物資,簡直是太值得了,可誰知道陳嘉庚并不在意這些東西,但蔣介石的計劃還遠不止這些,下一步就是準備了豪華的宴會來為陳嘉庚接風洗塵。
這次宴會,蔣介石豪擲800大洋作為宴請陳嘉庚的經費,這筆錢可不是小數目,我們熟悉的關于魯迅的故事中,就講了魯迅花費800大洋購置了一套四合院,即便購買力有變化,這800大洋仍舊是一筆巨款,根據推算,在1937年時,一塊銀元還能夠買到16斤大米,可想而知,蔣介石為這頓晚宴,下了大學。
同時為了周到的招待陳嘉庚以及随行的慰勞團,蔣介石還請了一大批專門陪同陳嘉庚的人,從接機到陳嘉庚離開,全部的吃、喝、參觀都有他們為陳嘉庚安排,還搜集了全重慶的美味佳肴,一同給陳嘉庚享用,蔣介石或許覺得這樣能夠牢牢地抓住陳嘉庚的支援,但其實他已經大錯特錯了。
蔣介石
陳嘉庚素來節儉,再加上海外同胞籌措的資金數額巨大,陳嘉庚此次回國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了解這些資金到底會用到什麼地方,但此次重慶之行目光所到之處看到的全是國民黨内部的奢華與鋪張浪費,,這不禁使他懷疑起了國民黨,也對自己此前堅定地擁護國民政府的立場産生了懷疑。
就在他剛剛來到重慶之時,我黨的葉劍英、鄧穎超等同志,也出于對陳嘉庚這位愛國華僑的尊敬之情而親自登門拜訪,我黨的同志與陳嘉庚先生就國内抗戰形勢交流了很多想法,雙方都對将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表達了信心,這也讓陳嘉庚産生了前往延安看看的想法。
但在重慶的這段時間,國民黨政府内的政要陸續登門拜訪,實在是讓陳嘉庚抽不出身,等了好幾天才把這些事情辦完,在這些拜訪的人和接觸的國民黨人,陳嘉庚頻繁的聽到了關于抹黑共産黨的言論,大抵都是什麼共産黨不積極抗日、破壞國共合作之類的謬論,這也讓陳嘉庚先生十分不解,即便是政見不同,但大家都是同胞,這樣诋毀抹黑實在不是君子所為,于是陳嘉庚更想去到延安看看。
陳嘉庚還就蔣介石鋪張浪費的事情在報紙上刊登了慰問團不需要鋪張浪費的報告,直接駁了蔣介石的面子,陳嘉庚還給蔣介石直言了自己要去到延安考察一番的計劃,蔣介石不友善阻止,就隻好同意,隻是捎帶着說了一句不要受共産黨人的欺騙,還安排了一位叫壽家俊的科長以保護為名随行陳嘉庚等人,以便及時向蔣介石彙報慰問團的一舉一動,在路上,這位壽家俊還時不時地說幾句共産黨人的壞話。
5月31日,陳嘉庚先生一行人在我軍掩護下,到達了延安,陳嘉庚先生沒想到,到了延安,接待他的人還是和國民黨一樣多,延安各界都有參加,這樣的場景并沒有讓他從低落的情緒走出來,如果國共兩黨沒什麼差別,那中國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呢?陳嘉庚一路上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抵達後這樣的情景,更是讓陳嘉庚心一沉。
但當陳嘉庚先生走入人群,他逐漸發現了不同,延安的歡迎儀式上人很多,但沒有一個像國民黨那樣錦衣華服的,反而都很樸素,人民群衆都穿着粗布草鞋,帶着草帽,将領們與戰士們的都穿着清一色的灰色軍裝,不仔細看不出來軍銜的高低分别,這讓陳嘉庚先生開始有了改觀。
歡迎陳嘉庚先生抵達延安
在前往毛主席住處的時候,陳嘉庚也留意了沿路的情況,全世界的軍隊中或許也隻有中國能有濃濃的軍民魚水情,軍隊内部更是志同道合,所有人都是同志,大家都為了中國的革命而奮鬥,這讓陳嘉庚愈發疑惑,外部日軍的重壓,加上貧苦的生活,是什麼支撐着根據地人民的抗日熱情。
當陳嘉庚先生抵達毛主席住處時,更是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在陳嘉庚先生從毛主席派去接他的軍車上下來時,有點不相信這是毛主席的住處,眼前破敗簡陋的窯洞與幾天前看到的蔣介石的住處簡直是天壤之别。
毛主席
還沒等陳嘉庚先生反應過來,等候他到來的毛主席就迎了上來握住了他的手,毛主席表達了自己對于陳嘉庚先生如此奉獻抗日救亡表達了尊敬與感謝之情,然後兩人就抗日戰争的局勢以及國際上的問題聊了很多,但陳嘉庚先生還開口詢問了毛主席的生活習慣。
毛主席如實回答了自己常常夜間辦公,早上聽到公雞打鳴了,再開始睡覺,一直睡到下午,并沒有為了塑造自己謊稱夜以繼日地工作,陳嘉庚先生聽了這話連忙勸毛主席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是不要熬夜為好,毛主席隻是笑笑說多年下來養成的習慣了。
陳嘉庚先生向毛主席表達了自己對于國共關系的疑惑,毛主席的反應讓陳嘉庚先生很驚訝,面對陳嘉庚先生提出的關于之前國共摩擦的事情,毛主席還是覺得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國共兩黨缺一不可,這樣的态度與國民黨此前故意抹黑共産黨的态度大相徑庭。
這次聊天雙方都很愉快,暢聊了很久,毛主席還陪同陳嘉庚先生吃了晚飯,這次晚飯讓陳嘉庚先生對于共産黨的印象徹底改觀了,這次吃飯的時候,因為天色還不是太晚,兩人就一共在窯洞外邊的空地上吃飯。
窯洞外的空地上就放了一張普通的農家餐桌,上邊放了兩菜一湯,說是兩菜一湯,但其實隻是一盤白菜與腌好的鹹蘿蔔幹,湯是一碗冒着熱氣的雞湯,毛主席向陳嘉庚先生講,這碗雞湯是毛主席的鄰居老大娘專門送來讓毛主席招待遠來的客人,這隻雞原本還在下蛋,兒子生病都沒舍得殺,不過還是給毛主席送了過來。
陳嘉庚先生聽到這裡十分感動,不僅僅是為了這份鄰裡之情,還是這份在抗日戰争期間這種苦中作樂,艱苦奮鬥的毅力感動,有這樣一群人在為中國的未來奮鬥,怎麼能不讓人充滿信心呢?
這趟回國之旅,陳嘉庚先生對于國共兩黨的印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也從以前堅定支援國民政府的立場,轉變成了堅定地支援共産黨的立場,就連此次與陳嘉庚先生同行的壽家俊,也對共産黨人有所改觀。在他們即将離開延安時,毛主席去到了壽家俊的房間與他促膝長談,真正的表達了共産黨人對于國共合作的誠意,這位壽家俊科長在回去的路上也再也沒有說過共産黨的壞話。
陳嘉庚回到新加坡後,就将此次回國的經曆分享給了國外關心着中華民族的僑胞,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都真切的講述了出來,在延安吃的那頓兩菜一湯,更是讓全世界的中國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陳嘉庚先生更是将毛主席稱作中國的救星。
此後,陳嘉庚先生更加努力的組織海外僑胞為共産黨人捐贈物資與财物,還送給毛主席了兩輛轎車,但毛主席分别轉贈給了因戰事奔波的朱德同志和在延安工作的董必武等同志。
美術作品《開國大典》
經過共産黨人的不懈努力,新中國終于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陳嘉庚先生也受邀出席,還被選舉成為了全國政協委員,建國後,陳嘉庚先生回到家鄉,緻力于創辦高校,發展家鄉,為新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也正是因為這些有着愛國心的中華兒女,才建設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