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銀川作家張賢亮

作者:中國科技新聞網
銀川作家張賢亮

今日央視《老故事》頻道“一個人與一座城”是銀川作家張賢亮。

張賢亮18歲“移民”銀川,少壯年華,即出人頭地。1957年反右成為右派,銀川與他一同出名(甯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成立)。直到1979年平反,從近郊的勞改農場重返銀川,其所創作的小說代表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緻力于興辦銀川市附近古代遺址的西北堡影視基地,并是以為當地人們開闊生産生活門路而感欣慰且認為遠勝于自己的文學創作——實實在在地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

關注銀川的曆史變遷,十至十一世紀時西夏王國的都城,慘遭蒙古國的入侵和種族滅絕。故後來成為移民城市,既有西北部的新疆及至阿拉伯地區回族移民,又有明清政府的遷徙運動,逆行的“孔雀東南飛”,長江左岸的移民,銀川地處黃河的河套平原,塞上江南,環境生态與南方江左遺風不相上下。江南吳語至今流傳,時尚穿着亦有痕迹。

張賢亮回到銀川繼續從事創作,并曾祖國大地任我走,還在紐約和巴黎長住,但時間一長還是回歸銀川:“我在銀川受傷,也是在銀川治愈”。

1939年,海明威來到古巴首都哈瓦那并在那裡度過了他一生中超過1/3的光陰。他曾經這樣描述古巴:“我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裡一樣。一個使人感覺像家一樣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鄉,就是命運歸宿的地方”(溫憲:“西礁島回望”《人民日報》2010年9月10日第23版)。

今年7月下旬,銀川甯東2021年中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中國企業家年會,甯東位于銀川東北距離40公裡,曾經兩次利用會議間隙到銀川老城區“采風”并且“流連忘返”。繁華商業街區步行街的座椅上,咖啡伴侶“王冠”雪茄,品看過往行人,“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江南的吳侬軟語沒有聽到,而人們特别是年輕女性的時尚穿着确有印證。服飾發式,傳統複古,裙袍高跟,油彩濃重,“眼角眉梢都似恨”;長發盤卷,卷發飄逸。還有頭戴回族頭飾的婦女。“頭發是女性最大裝飾物,女性最在意自己頭發也最舍得為頭發花錢”(《人民日報》2014年9月17日要聞版)。

張賢亮對地方的傳統文化的發掘傳承,彰顯文人的特色追求。無獨有偶,10月30日的“一個人與一座城”貴州作家李寬定亦是如此,李寬定主動放棄專職作家身份而投入商海,十年封筆,留下貴州的文化非遺。十年過後,李寬定“感言”,書還是要寫的,但不做作家,更不再經商。如有選擇,願做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山野村夫。

不僅如此,銀川作為人口的坩埚,移民不分彼此,互相接納融入。而在今晚“一個人與一座城”的杭州作家李杭育,就杭州外來者的融入,入夜時分,滿街是人,多為打工者,沒錢相應消費,隻有在街道上消耗入睡前的時間。其所感覺的城市,人們應該在各自相應的房間内“消磨時光”而不能總是“熙熙攘攘”。

(馬秀山 2021年11月1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