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银川作家张贤亮

作者:中国科技新闻网
银川作家张贤亮

今日央视《老故事》频道“一个人与一座城”是银川作家张贤亮。

张贤亮18岁“移民”银川,少壮年华,即出人头地。1957年反右成为右派,银川与他一同出名(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直到1979年平反,从近郊的劳改农场重返银川,其所创作的小说代表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致力于兴办银川市附近古代遗址的西北堡影视基地,并因此为当地人们开阔生产生活门路而感欣慰且认为远胜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关注银川的历史变迁,十至十一世纪时西夏王国的都城,惨遭蒙古国的入侵和种族灭绝。故后来成为移民城市,既有西北部的新疆及至阿拉伯地区回族移民,又有明清政府的迁徙运动,逆行的“孔雀东南飞”,长江左岸的移民,银川地处黄河的河套平原,塞上江南,环境生态与南方江左遗风不相上下。江南吴语至今流传,时尚穿着亦有痕迹。

张贤亮回到银川继续从事创作,并曾祖国大地任我走,还在纽约和巴黎长住,但时间一长还是回归银川:“我在银川受伤,也是在银川治愈”。

1939年,海明威来到古巴首都哈瓦那并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中超过1/3的光阴。他曾经这样描述古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温宪:“西礁岛回望”《人民日报》2010年9月10日第23版)。

今年7月下旬,银川宁东2021年中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宁东位于银川东北距离40公里,曾经两次利用会议间隙到银川老城区“采风”并且“流连忘返”。繁华商业街区步行街的座椅上,咖啡伴侣“王冠”雪茄,品看过往行人,“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江南的吴侬软语没有听到,而人们特别是年轻女性的时尚穿着确有印证。服饰发式,传统复古,裙袍高跟,油彩浓重,“眼角眉梢都似恨”;长发盘卷,卷发飘逸。还有头戴回族头饰的妇女。“头发是女性最大装饰物,女性最在意自己头发也最舍得为头发花钱”(《人民日报》2014年9月17日要闻版)。

张贤亮对地方的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彰显文人的特色追求。无独有偶,10月30日的“一个人与一座城”贵州作家李宽定亦是如此,李宽定主动放弃专职作家身份而投入商海,十年封笔,留下贵州的文化非遗。十年过后,李宽定“感言”,书还是要写的,但不做作家,更不再经商。如有选择,愿做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山野村夫。

不仅如此,银川作为人口的坩埚,移民不分彼此,相互接纳融入。而在今晚“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杭州作家李杭育,就杭州外来者的融入,入夜时分,满街是人,多为打工者,没钱相应消费,只有在街道上消耗入睡前的时间。其所感觉的城市,人们应该在各自相应的房间内“消磨时光”而不能总是“熙熙攘攘”。

(马秀山 2021年11月1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