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扯面扯到伏龍芝
文/李建印
前幾天在家做了頓早飯,其實就是蘑菇湯下挂面,孫子評價“香的很”。我給他吹,這不算啥。快二十年前,爺爺就把拉面做到伏龍芝了!孫子問我伏龍芝在那,我驕傲的告訴他,在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是世界有名的軍事學院,培養過許多世界名将,也有我們國家的元帥曾經是這裡畢業。
我是按照中俄兩國協定,到俄羅斯武裝力量聯合學院,即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伏龍學院留學的。盡管學制隻有半年,但安排的内容十分豐富,基本上涵蓋了俄國家和軍隊對世界戰略格局的認識與把握,預測與應對,運用與塑造;俄羅斯國家戰略和軍隊發展建設戰略的基本判斷、任務目标、戰略指導、作戰準備以及海外行動的大緻内容;俄羅斯對北約主要是美國及其軍隊作戰指導、作戰指揮、軍事革命、特種作戰、海外駐軍及運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俄羅斯軍兵種建議發展與運用,俄軍作戰訓練主要方式與方法,俄軍武器裝備尤其是防空反導方面的發展現狀與作戰運用。學習中有課堂聽講、讨論消化、課後複習,有參觀現地多軍兵種聯合演習、首長司令部現地作業、克服江河專項演習和防空裝備現地參觀見學,空天軍武器裝備展覽參觀以及部分裝備操作實習。參觀過軍營,住宿過連隊,體會過3天士兵夥食,參加過和俄軍官兵座談。與現地指導演習的俄軍總參謀長克瓦什甯大将以及莫斯科軍區的上将司令等俄軍進階将領做過短暫交流,算是風光過一把。最後考核,開卷面試,三堂會審,當場打分。好在我得了個5分和“奧欽,哈拉紹”的評價。
說起來,不僅僅是吃過洋面包,喝過洋墨水,有過一些淺顯的體會,有過一段難忘的經曆,有過一些個人的思考。真正有意義的是對個人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尤其是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方面也有較多收獲。特别是對自己抓部隊、搞訓練、管裝備等等方面有了較大幫助和改進。時光過去多年,但想起來仍是思緒萬千。
寫起做飯,隻能是一段逼上梁山的半年經曆。
2002年7月下旬,正在某裝甲團指導訓練的我,得知軍區黨委首長決定推薦我去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半年,心裡除過責任喜悅之外,有兩大擔心。一是語言關。俄語是上高中時學過字母和簡單句型之外,其他一律不會;部隊學習過戰場喊話,也是隻有繳槍不殺之類内容,去了之後聽課就是大問題。二是飲食關。從小吃面粉長大,面對洋面包,怎樣适應或者解決?有過留學經曆同志告訴,可以自己做。這樣我就開始做準備,家屬在酒泉準備了酵母粉,我進行了簡單實習,初步學習了如何發面蒸饅頭。到了北京準備了擀面杖與其他飲具與廚具,急匆匆去了俄羅斯。
2002年8月31日,經過9個多小時飛行,莫斯科時間下午5點多,我們到了伏龍芝軍事學院宿舍,首先面臨着如何解決晚餐問題。好在有留學時間長的同志,準備好了簡單的晚餐,讓我們有了第一餐飯墊底。次日早上他們要早早出發上學,我們也得參加開學儀式,這樣就隻能以面包解決早餐,不能影響學員整體行動。午餐由翻譯帶着到教學區餐廳吃俄羅斯人做的餐食,新鮮感不少,但味道不敢恭維。下課乘45分鐘地鐵傳回,進宿舍區前翻譯帶着我們熟悉街道小商店,指認遠處的大商場,為我們采購主副食做了指引。
中國人尤其是我這樣西北漢子西北兵,采購了俄羅斯生産的面粉,紙袋包裝,最小1公斤開始,我買了2公斤。加上大米,牛奶等基本用品,算是能夠保障基本生活。蔬菜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根本不能用國内标準來衡量,反正算是有,至于其他不能計較。我們剛來地理環境不清楚,隻能按有吃的算數。後來當然可以去“越南市場”、阿爾巴特大街中國城、基輔車站市場以及較遠的凍魚市場,或者是星期天到郊外的自由市場,品種當然略多,采購的物品當然可以更多一些。 這不包括過元旦時一斤芹菜合人民币140塊錢的情況。
有了面,這就讓我有了一試身手好時機。
首先是開始發面,用酵母粉試着準備,經達幾次之後,大緻掌握了要領,可以保證與我一起搭夥做飯的張亮同志,天天有饅頭吃,每周能夠吃上兩次以上餅子,既有用高壓鍋烙就的,也有用當地電烤箱烤出來的蔥花餅,隻要8分鐘時間,確定熟的透,吃起來香。至于餃子與包子也是有過幾次,有時吃的是滿頭大汗,有時來了同學,表現一下,也是熱熱火火。尤其是每天放學後,回到宿舍脫下厚厚的冬裝,換上睡衣睡褲之後,開始到餐廳和面,為晚上吃面條準備。
一個多小時後,依據錄音把聽課内容複習一次,把課堂筆記完善之後,我與老張同學進入餐廳,他準備副食,我負責主食。這時老張把他平時在家裡水準發揮的淋漓盡緻,準備的各種涼菜特别可口,尤其照顧我這個西北喜歡吃酸與辣的人,那怕他自己不吃辣子也要為我做一碟辣椒,讓我能夠香香的叫上可口的飯與菜。感動的是有一次我們參加莫斯科軍區組織演習活動,到一個鄉村市場,看到有出售的紅辣子角,老張馬上買回來一大袋子,保證我吃了幾個月。我按照在家中學習的知識,把面和好後放在暖氣旁邊,防止把面凍了不好操作。爾後不斷的揉、抻、拉、掼,再揉再捯,直到拉到手中完全可能自由伸展。這時候把面揪成一節一節,抹上點油,放到盆子裡繼續放一回。等到菜炒完,水燒開,這時候由我上案闆,用手把拿出的面,輕輕的按一下,然後提起來,兩個手用勻勁,慢慢往開拉。等到了兩個來回,按照蘭州人講拉了兩把,這時把面在案闆上甩一下,聽到響聲,再拉一次從中間扯開,放入鍋中,等到湯開,通過二次點水之後,馬上撈出來 ,澆上準備好的哨子,有時是蕃茄炒雞蛋,有時則是肉炒其他菜,有時則是炒的茄子加上西胡蘆,我再加上從國内帶去的紅辣椒或者是老幹媽炎類,有點生蒜當然是美味無比。吃的是滿口香辣,滿頭大汗,渾身通泰,叫個舒坦。對吃面不内行的老張肯定是一碗以上,我則兩碗過崗,再加面湯。一個星期上五天課,中午要帶飯去,我可以與老張同志做到主食不重樣,這半年時間,我與老張同志一起準備的主食既能保證自己吃,有時給同學們品嘗,也帶到了由莫斯科出遊的遊船上,帶到了俄羅斯在北極的城市莫爾曼斯克,也帶到過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車上。
至少在我們那一期同學中,我的做面水準是出了名的,這樣大家都有吃的要求,我也不能擺什麼架子 ,隻要有時間,就可以給大家做一餐扯面吃。甚至國内去人對我們進行學業終了考核,由我們學員管飯,也是由我準備的扯面。大家吃了幾大盆面條,評價蠻高。我自己清楚,大家不是用行家标準,而是用鼓勵心情,也是在國外能夠吃上就是好的要求來衡量,但對我來說,這總是算一段難忘的經曆了。
陝西的男人,通常是不做飯的,好像這是傳統。農村長大的我,更是隻管吃,不管做。在家有母親做好現成飯,上學有母親給準備的麥面馍馍、玉米面窩頭、蕃薯饸烙背上就行。工地幹活有生産隊派去做飯的,在公社工作有食堂,下鄉住隊就挨門數戶吃派飯了。能夠做幾次飯,能把生的做熟,能把面做到國外,全是因為偉大的軍隊對我教育,把我培養,送我留學。更因為國家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提高,有糧食讓你做,有面粉能夠做,供應充分也不像當年農村老人害怕小孩們把糧食浪費了。
退休了,偶爾做個飯,但再不可能去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做扯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