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蘇德兩個軍事大國在莫斯科簽訂秘密協定,稱為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個條約在簽署之時就注定了它的結局,果然在不到兩年之後,納粹德國就用槍炮和裝甲車的行進碾碎了這一紙條約。1941年6月,納粹德國正式發起了
對蘇聯的侵略戰争
。
蘇德戰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最殘酷的戰場
,納粹德國和蘇聯這兩個有着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國家在東歐的土地上硬碰硬,而這個戰場的勝負将會直接決定整個世界戰争
局勢的走向

隻可惜,這場戰争的開始并不是很理想。在此之前,納粹德國的“
閃電戰
”是當時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戰術。由于有着飛機、坦克和自動化裝甲部隊的優勢,納粹德國憑借極強的機動能力和精準地調配軍隊,以
淩厲的攻勢
在戰場上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而蘇聯這邊,雖然在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的兩年間,他們和納粹德國在瓜分波蘭的同時也在加緊備戰,以防這個餓狼似的盟友在未來的某天
反目成仇
,但他們沒有想到戰争到來得
如此之快
。更何況,在神話一般的閃電戰面前,前線戰場傳來的壞消息和求援電報像西伯利亞的雪花一樣紛至沓來。
除了受制于德國突如其來的戰術壓制,蘇聯在戰争前期處于被動的原因還在于,斯大林在整個戰争的指揮和部署上都有
明顯的失誤
首先是對德國野心的不察覺。由于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堅信希特勒不會在
短時間内就撕破協定
,更何況在西歐,盟軍雖然節節敗退,但由于英國的堅守,德軍還沒能占領不列颠群島,斯大林認為德軍不可能會在這時
兼顧兩方
是以即便是戰争開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德軍的偵察飛機頻繁地進入蘇聯的領空進行偵查,蘇軍也
從未引起過警覺
。甚至到戰争全面爆發的
前一天
,他們都沒有禁止德軍的飛機闖入自己的本土。
就這樣,蘇聯的一個
非常嚴重的部署失誤
就暴露在了德軍的軍事地圖上:他們将大量的戰機密集地排列在飛機跑道上,這對于德國的轟炸機來講就像是魚塘裡的魚一樣,能夠
非常輕易
地進行轟炸。
不僅如此,蘇聯空軍的技術條件落後,無線電缺乏且容易被監聽,甚至被拉上戰場的的火炮大多數都沒有配備彈藥。而且
斯大林的剛愎自用
導緻了蘇軍的真實實力遠遠低于他們所宣傳的水準。這所有的一切導緻了在戰争爆發初期,德軍在戰場上
高歌猛進
戰争開始以後的四個月,德軍将坦克的炮管指向了莫斯科。而在此之前的侵略過程中,蘇軍的防線
幾乎全面崩潰
,近70萬人被俘,隻有
不到9萬人
成功突破了德國的重圍。
到了此刻,戰況已經進入了
背水一戰的時刻
。蘇聯紅軍的背後就是莫斯科,這座曆史悠久的城市,蘇聯的中心。而在戰場上,一路春風的德軍勢如破竹,戰敗而歸的蘇軍士氣低迷,大量飛機、坦克退出戰鬥,要麼被德軍的炮彈摧毀,要麼因為後勤補給不足無法投入使用。情勢已經到了
危急存亡的時候
進入十月後,離德軍“
台風行動
”的計劃,在冬天來臨之前占領莫斯科隻有一步之遙。為了不讓國土被德軍蹂躏,蘇聯開始全面組織防禦戰。朱可夫和科涅夫分别擔任新西方面軍和加裡甯方面軍的司令,在莫斯科周圍
建立起了一道防線
軍隊的動作還不夠,蘇聯手裡還有一股獨特的力量,這是隻有在本土作戰,隻有在保衛國家的戰争中才有的天賦力量:
民兵
早在蘇聯建國初始,就有一個見識卓越的戰略家提出了一項政策,那就是全民備戰。他清楚隻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保衛祖國,才能讓國家不被世界各地的強敵侵犯,是以在他的努力下,蘇聯國内有着數目龐大的民兵部隊,這些人雖然職業不同,但在平時也還會接受軍事訓練,
時刻保持戰鬥準備
。這位戰略家就是
伏龍芝
有了這股力量的加入,蘇聯在十月後的防禦戰中終于開始有了起色。他們迅速地動員起數十萬人,動手
修築防禦工事
。這些人雖然都是平民百姓而非戰士,甚至有
超過七成的人是婦孺
,但他們都接受過軍事訓練,修築工事的時候不比正經的士兵慢多少。
很快,蘇聯戰場上的反坦克塹壕和火力點已經準備好,
超過700公裡的防禦戰線
讓德軍的坦克部隊難以向前推進。這對于未嘗敗績的德軍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終于,蘇聯軍隊在市民的援助下
挺過了十月
。在那之後,天氣轉冷,暴雨讓土地變成泥沼,拖住了德軍的坦克和裝甲部隊;驟然寒冷的氣溫也讓缺乏戰鬥補給的德國士兵不得不
忍受冰凍的折磨
天時、地利、人和同時站在了蘇軍這邊。12月,朱可夫率軍開始反攻,次年1月,蘇軍奪回加裡甯,重創德軍的35個師。4月,德軍撤退到遠離莫斯科300多公裡的位置,宣告了
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這場戰役的艱難獲勝,
婦孺和民兵的功績
無法忽視,在兵敗如山倒的時候,是他們辛勤勞作,修築起了堅固的防禦工事,為軍隊提供了堅強的後盾,拖住了德軍前進的步伐。不得不說,是
伏龍芝的戰略
眼光讓莫斯科免遭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