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扯面扯到伏龙芝

文/李建印

前几天在家做了顿早饭,其实就是蘑菇汤下挂面,孙子评价“香的很”。我给他吹,这不算啥。快二十年前,爷爷就把拉面做到伏龙芝了!孙子问我伏龙芝在那,我骄傲的告诉他,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是世界有名的军事学院,培养过许多世界名将,也有我们国家的元帅曾经是这里毕业。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我是按照中俄两国协议,到俄罗斯武装力量联合学院,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伏龙学院留学的。尽管学制只有半年,但安排的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涵盖了俄国家和军队对世界战略格局的认识与把握,预测与应对,运用与塑造;俄罗斯国家战略和军队发展建设战略的基本判断、任务目标、战略指导、作战准备以及海外行动的大致内容;俄罗斯对北约主要是美国及其军队作战指导、作战指挥、军事革命、特种作战、海外驻军及运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俄罗斯军兵种建议发展与运用,俄军作战训练主要方式与方法,俄军武器装备尤其是防空反导方面的发展现状与作战运用。学习中有课堂听讲、讨论消化、课后复习,有参观现地多军兵种联合演习、首长司令部现地作业、克服江河专项演习和防空装备现地参观见学,空天军武器装备展览参观以及部分装备操作实习。参观过军营,住宿过连队,体会过3天士兵伙食,参加过和俄军官兵座谈。与现地指导演习的俄军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大将以及莫斯科军区的上将司令等俄军高级将领做过短暂交流,算是风光过一把。最后考核,开卷面试,三堂会审,当场打分。好在我得了个5分和“奥钦,哈拉绍”的评价。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说起来,不仅仅是吃过洋面包,喝过洋墨水,有过一些浅显的体会,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有过一些个人的思考。真正有意义的是对个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尤其是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方面也有较多收获。特别是对自己抓部队、搞训练、管装备等等方面有了较大帮助和改进。时光过去多年,但想起来仍是思绪万千。

写起做饭,只能是一段逼上梁山的半年经历。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2002年7月下旬,正在某装甲团指导训练的我,得知军区党委首长决定推荐我去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半年,心里除过责任喜悦之外,有两大担心。一是语言关。俄语是上高中时学过字母和简单句型之外,其他一律不会;部队学习过战场喊话,也是只有缴枪不杀之类内容,去了之后听课就是大问题。二是饮食关。从小吃面粉长大,面对洋面包,怎样适应或者解决?有过留学经历同志告诉,可以自己做。这样我就开始做准备,家属在酒泉准备了酵母粉,我进行了简单实习,初步学习了如何发面蒸馒头。到了北京准备了擀面杖与其他饮具与厨具,急匆匆去了俄罗斯。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2002年8月31日,经过9个多小时飞行,莫斯科时间下午5点多,我们到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宿舍,首先面临着如何解决晚餐问题。好在有留学时间长的同志,准备好了简单的晚餐,让我们有了第一餐饭垫底。次日早上他们要早早出发上学,我们也得参加开学仪式,这样就只能以面包解决早餐,不能影响学员整体行动。午餐由翻译带着到教学区餐厅吃俄罗斯人做的餐食,新鲜感不少,但味道不敢恭维。下课乘45分钟地铁返回,进宿舍区前翻译带着我们熟悉街道小商店,指认远处的大商场,为我们采购主副食做了指引。

中国人尤其是我这样西北汉子西北兵,采购了俄罗斯生产的面粉,纸袋包装,最小1公斤开始,我买了2公斤。加上大米,牛奶等基本用品,算是能够保障基本生活。蔬菜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根本不能用国内标准来衡量,反正算是有,至于其他不能计较。我们刚来地理环境不清楚,只能按有吃的算数。后来当然可以去“越南市场”、阿尔巴特大街中国城、基辅车站市场以及较远的冻鱼市场,或者是星期天到郊外的自由市场,品种当然略多,采购的物品当然可以更多一些。 这不包括过元旦时一斤芹菜合人民币140块钱的情况。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有了面,这就让我有了一试身手好时机。

首先是开始发面,用酵母粉试着准备,经达几次之后,大致掌握了要领,可以保证与我一起搭伙做饭的张亮同志,天天有馒头吃,每周能够吃上两次以上饼子,既有用高压锅烙就的,也有用当地电烤箱烤出来的葱花饼,只要8分钟时间,确保熟的透,吃起来香。至于饺子与包子也是有过几次,有时吃的是满头大汗,有时来了同学,表现一下,也是热热火火。尤其是每天放学后,回到宿舍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睡衣睡裤之后,开始到餐厅和面,为晚上吃面条准备。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一个多小时后,依据录音把听课内容复习一次,把课堂笔记完善之后,我与老张同学进入餐厅,他准备副食,我负责主食。这时老张把他平时在家里水平发挥的淋漓尽致,准备的各种凉菜特别可口,尤其照顾我这个西北喜欢吃酸与辣的人,那怕他自己不吃辣子也要为我做一碟辣椒,让我能够香香的叫上可口的饭与菜。感动的是有一次我们参加莫斯科军区组织演习活动,到一个乡村市场,看到有出售的红辣子角,老张马上买回来一大袋子,保证我吃了几个月。我按照在家中学习的知识,把面和好后放在暖气旁边,防止把面冻了不好操作。尔后不断的揉、抻、拉、掼,再揉再捯,直到拉到手中完全可能自由伸展。这时候把面揪成一节一节,抹上点油,放到盆子里继续放一回。等到菜炒完,水烧开,这时候由我上案板,用手把拿出的面,轻轻的按一下,然后提起来,两个手用匀劲,慢慢往开拉。等到了两个来回,按照兰州人讲拉了两把,这时把面在案板上甩一下,听到响声,再拉一次从中间扯开,放入锅中,等到汤开,通过二次点水之后,马上捞出来 ,浇上准备好的哨子,有时是西红柿炒鸡蛋,有时则是肉炒其他菜,有时则是炒的茄子加上西胡芦,我再加上从国内带去的红辣椒或者是老干妈炎类,有点生蒜当然是美味无比。吃的是满口香辣,满头大汗,浑身通泰,叫个舒坦。对吃面不内行的老张肯定是一碗以上,我则两碗过岗,再加面汤。一个星期上五天课,中午要带饭去,我可以与老张同志做到主食不重样,这半年时间,我与老张同志一起准备的主食既能保证自己吃,有时给同学们品尝,也带到了由莫斯科出游的游船上,带到了俄罗斯在北极的城市莫尔曼斯克,也带到过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车上。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至少在我们那一期同学中,我的做面水平是出了名的,这样大家都有吃的要求,我也不能摆什么架子 ,只要有时间,就可以给大家做一餐扯面吃。甚至国内去人对我们进行学业终了考核,由我们学员管饭,也是由我准备的扯面。大家吃了几大盆面条,评价蛮高。我自己清楚,大家不是用行家标准,而是用鼓励心情,也是在国外能够吃上就是好的要求来衡量,但对我来说,这总是算一段难忘的经历了。

李建印纪实散文:扯面扯到伏龙芝

陕西的男人,通常是不做饭的,好像这是传统。农村长大的我,更是只管吃,不管做。在家有母亲做好现成饭,上学有母亲给准备的麦面馍馍、玉米面窝头、红薯饸烙背上就行。工地干活有生产队派去做饭的,在公社工作有食堂,下乡住队就挨门数户吃派饭了。能够做几次饭,能把生的做熟,能把面做到国外,全是因为伟大的军队对我教育,把我培养,送我留学。更因为国家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提高,有粮食让你做,有面粉能够做,供应充分也不像当年农村老人害怕小孩们把粮食浪费了。

退休了,偶尔做个饭,但再不可能去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做扯面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