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說魏忠賢是亡大明的第一人

魏忠賢,這個人以前在民國之前風評很固定——禍國權宦。而且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權威官方的書籍,史料會說他是大明的救國良臣。但随着網絡各種平台興起,大衆更加趨于娛樂化,魏忠賢口碑就突然慢慢變好了。有吹他是大明三百年第一功臣,有他在就有大明,沒他就沒大明。也有吹他是唯一一個能差點滅掉後金的人。其各中緣由我很難一一去解答。故整理了一些史料。以友善大家更加直覺的看到一個全面的魏忠賢。

魏忠賢其巅峰時期用明史一句話就可以形容:内外大權一歸忠賢。自内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官職任免,殺伐處置全憑他決斷。他居然可以架空皇帝,是大明朝僅有兩個可以架空皇帝的人之一。這也是崇祯必殺他的原因之一,皇權不能旁落。

我統計一了一下魏忠賢掌權時如何差點滅了後金的戰績。提供大家參考。天啟元年 ,遼陽之戰中,金軍攻陷沈陽、遼陽,曾經名震天下的戚家軍在此役徹底消亡,不複存在。同年奢崇明反叛(同後面的安邦彥并稱為奢安之亂)

天啟二年,廣甯之戰明軍大敗,遼西之地盡歸後金。此時後金已經控制了整個遼東了。開始把明軍壓縮在山海關以内,聞香教起義爆發。

天啟三年,水西土同知安邦彥造反。因朝廷克扣拖延軍饷,福甯,杭州兵變。這也是天啟時期财政不行而惡化的最直接表現。

天啟四年,兩當民變,明軍敗奢安軍于普定,進至織金(奢安之亂在崇祯10年才徹底平定)後金襲毛文龍屯住的鎮江城,焚島中積聚。這一年後金因援助蒙古科爾沁而進攻蒙古察哈爾部,并跟科爾沁簽訂盟約,無暇進攻大明。是以這一年暫無明軍跟後金發生大點戰争的記錄,同年年底,荷蘭正式占領台灣

天啟五年,柳河之敗,六萬多明軍潰逃。後金攻陷旅順,金州。這一時期天啟更加沉迷木匠不管國,也因為慶陵建成,多所賜魏忠賢。

天啟六年,覺華島之戰中明軍四營盡潰,清軍成功攻陷覺華島,并攻占了松山。

天啟七年,金軍進攻錦州、甯遠雖然失敗,但毀了大、小淩河二城。澄城民變,陝西王二起義,這也标志着明末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正式爆發,并迅速波及北方各地。最終陝西農民軍在十七年後滅掉了大明。

另外一個就是很多營銷号說的魏忠被抄家的時候沒有資産記錄,以此來說魏忠賢清廉偉大,但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崇祯隻是把他免去司禮監和東廠的職務,谪發鳳陽守祖陵。隻是讓他去守墓,而非抄家滅族(後魏忠賢自己自殺了)明史所載:遂安置忠賢于鳳陽,尋命逮治。忠賢行至阜城,聞之,與李朝欽偕缢死。是以史料上并沒有出現詳細魏忠賢資産數額也是正常的。

也不是說魏忠賢一無事處,當初兩浙受災,魏忠賢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内庫交納的孝敬費用。還有他針對所有非議,鄙夷他的那些士族,富商均采取打壓政策,重者全家被誅,輕者沒其家産。這可能就是網上很多營銷号吹魏忠賢幫助大明打壓商人,增加國庫收入的一個依據。但這個隻是因為這些人看不起魏忠賢或者鄙夷魏忠賢才被打擊報複。其出發點并不是為了國家。對于跪舔魏忠賢的那些土豪鄉紳,那魏忠賢是非常大方扶持。尤其是對自己跟客氏族人。他的兄弟的孫子魏鵬翼做了安平伯,封侄子魏良棟做東安侯,加魏良卿為太師,甯國公。魏鵬翼少師,魏良棟太子太保。當時魏鵬翼五歲,魏良棟還是襁褓中的嬰兒。都能位列三少,官居二品。這奇葩程度曆朝曆代僅此一例。依附魏忠賢而加官進爵者有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出,稱為“五虎”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稱為“五彪”更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等。朝堂裡前後依附魏忠賢者居然高達計315人,讓大明黨争達到了巅峰。魏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在南北郊舉行祭祀儀式,祭祀祖廟。如此逾越之舉,堪比謀反。

魏忠賢獨攬朝綱的時候大明百姓也不是豐衣足食,相反更加水深火熱,他恢複礦稅,礦稅在這裡不解釋了,大家可以自行查閱資料。打着增加國庫而剝削百姓的舉措本就容易造成民亂,是以天啟時期的白蓮教起義,聞香教起義,王二起義這些大一點規模民變。還有小規模幾百人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從這些百姓反應就能看得出來當時大明百姓生活是何等痛苦。對大明百姓更慘的是此時閹黨開創了一種新的奇葩風氣,就是建立生詞,而且還不是普通的蓋個平房那麼簡單。史籍記載:每一祠之費,多者數十萬,少者數萬,剝民财,侵公帑,伐樹木無算。開封之建祠也,至毀民舍二千餘間,創宮殿九楹,儀如帝者。僅天啟6年這一年就建立生詞七十餘座,各州縣府庫為之一空。我能了解為什麼天啟時期财政赤字那麼大了。更搞笑的操作來了,天啟還給其中一個規模較大的賜名永恩。其意是讓百姓永遠懷有對魏忠賢的感恩戴德之心。我就不知道當時的老百姓心中是不是都問候那些人的家父家母了。但這也是一些營銷号瞎編大明百姓永遠對魏忠賢感恩戴德的一個創作素材來源。但營銷号不會覺得,百姓被壓迫是因為皇帝昏庸,反而會覺得魏忠賢跟閹黨們欺壓百姓就是在幫大明。

魏忠賢跟客氏對内宮的幹預就更離譜了。因天啟的皇後張氏曾經勸谏天啟以疏遠客氏跟魏忠賢,而被魏忠賢報複,造謠張氏非國丈張國紀女,而是盜犯所出,想拿這個當借口誅連張氏全族,但幸好此時天啟尚有良知,張氏全族才逃過滅族之災。之後不敢再議魏忠賢。但還是在懷孕後被魏忠賢爪牙毒害緻使流産,連明光宗選侍趙氏為二人所惡,被其逼死。馮貴人勸熹宗罷内,被賜死。魏忠賢的對食客氏嫉妒天啟裕妃張氏,被殘害而以有孕之身絕飲食而死。因為客氏跟魏忠賢的聯手,天啟的嫔妃人人自危,更是導緻天啟兩個孩子還沒出生就沒了。讓天啟到死都沒子嗣。這怎麼看都不像忠心之家臣,更像是天啟隻是他們謀求權力的棋子,但天啟因為有魏忠賢在,讓自己可以專心玩樂,是以一直覺得魏忠賢是大明忠臣。這裡就說個誤區,很多人喜歡把阿谀奉承,鼓勵皇帝廢黜國事,放縱自我就是忠臣的表現,而無視國家興亡跟百姓存亡。這在我看來,極其離譜。古往今來,重用文官的不一定是明君,但重用太監的,沒一個是明君。從秦的指鹿為馬,漢的黨锢之禍,唐的甘露寺之變,再到明朝的土木堡之變跟遍地生詞。這無一例外的證明的宦官的危害。

再辟謠一點,營銷号說崇祯死之前讓人給魏忠賢收屍,這沒有史料依據,崇祯最後說的一段話是:朕自登極十七年,内地三陷,逆賊直偪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故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然後就自盡了。他在死前絕望的砍了自己的嫔妃,公主。這個時候他心裡怎麼可能想着是魏忠賢。而且魏忠賢已經死十七年了。是的,你沒看錯,不是魏忠賢一死大明就亡了,如果加上南明,那魏忠賢死後四十多年大明才徹底玩完,魏忠賢死了十七年後,農民起義軍才攻入北京,滅了大明。而這些起義軍最開始還是天啟時期魏忠賢掌權之後發生的民變産生的。可以了解為魏忠賢間接滅了大明。

接着辟謠魏忠賢幫助大明增加稅收是明朝兩百多年最多的謠言。魏忠賢掌權之前,朝廷給遼東之外的邊饷能有347萬兩白銀,而給予遼東的饷錢能高達628萬兩白銀。魏忠賢掌權之後,天啟五、六、七年,分别僅有298萬、104萬、146萬兩左右,錢去哪了?去哪了?魏忠賢掌權期間,能很明顯的看出軍饷在下跌這其中在天啟七年僅遼東就欠饷237萬兩,可大明不止一個遼東,可見大明兵變民兵層出不窮也是正常的了。那些士兵是真的拿信仰當飯吃,而他們出征在外,家裡生計,納稅還得繼續,百姓苦呐。這也間接導緻崇祯初年兵變。我不知道這跟營銷号說的魏忠賢在時大明稅收兩百年最多的,什麼國庫充盈之類的話。這些依據是怎麼來的。我起碼在現有的史料之中沒找到。

面對大明财政混亂跟赤字, 不是沒人試圖挽救,汪應蛟寫《計部奏疏》李起元的《計部奏疏》至今看來不失為是改變大明的一劑良藥。奈何閹黨把持朝政,這些人最終的被排擠出朝廷。而大明的末日,已經無法避免。

總結一下,很多人喜歡刷評說魏忠賢隻是皇帝的一顆棋子,是以想殺就殺,他們隻是皇帝為了謀求權力的工具。但事實上明清兩朝是中國曆代最集權的兩個朝代。沒有哪個皇帝是不存在沒權力的。太監是皇帝的棋子,可皇帝又何嘗不是太監的棋子,利用皇帝的信任,結黨營私,禍亂朝綱,斂财謀權。王振,劉謹,魏忠賢就是大明最典型的三大代表。而且不止明朝太監是皇帝的工具人,所有文武百官也是,嚴嵩深得嘉靖信任,嘉靖不喜歡了一句話就直接涼涼,兒子更是身首異處,讓他無人送終。于謙堂堂少保,兵部尚書,名望盛極一時,英宗一句話就将他斬首。整個明朝(除去南明)任何官員任命,首輔任職罷免全憑皇帝一句話。不存在任何官員可以跟皇權對抗。是以那些所謂重用魏忠賢是因為皇帝沒權力,皇帝要掌權,要管理國家等等這些評論,其實壓根不懂明朝政治生态。何況天啟壓根也沒怎麼管國家,他更喜歡做木匠,對來說百姓還真比不上木頭重要。清朝人甚至說他在位時:婦寺竊權,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有如此君臣。可見大明百姓生活如何水深火熱了。另外魏忠賢打壓屠戮東林黨,楚黨,齊黨,浙黨僅僅是因為這些人反對宦官專權,跟天啟是否有權力沒半毛錢關系。如果這些人叫他幹爹,那他是很樂意照顧這些人的。如王化貞,阮大铖。也正因為魏忠賢加劇了大明的黨争,閹黨跟其他反對閹黨的人天天來回彈劾,然後又被魏忠賢一一下獄。導緻朝堂烏煙瘴氣,無一人思心國事。是以就有了那句話:明亡于天啟,實亡于萬曆,始亡于嘉靖”崇祯隻是很倒黴的出現在一個已經無法挽救的時代,最終背鍋成了亡國之君。

其實對于魏忠賢跟閹黨的危害,不僅僅是他們大量清洗了大明的文臣武将,尤其是一直緻力于屠戮陷害所有對抗滿清的大明武将,統帥。一直到崇祯時期的還一直努力幫滿清清除掉所有意圖抵抗滿清的武将。更緻命的是讓大明徹底失去人心。永遠不要小看知識分子對整個國家的影響。他們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太過于微末,但聚成一群的時候也能改天換日。是以從魏忠賢掌權後,大明的民變就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在天啟年間起義的陝西農民軍。後面更是成了滅亡大明的主要軍隊。是以明史對天啟的評價: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一對讓大明失去人心的君臣反而在營銷号瞎編下,幾乎成了大明兩百多年最偉大的君臣。實在是荒唐可笑。

在天啟崇祯兩朝,災害也頻發,但這跟魏忠賢無關,故此就不一一列舉出來。

再科普一下曆史常識。不管是明朝還是其他朝代,不是說你是文人就可以随便編撰史書。很多人營銷号說是東林黨寫的明史抹黑魏忠賢才這樣的。但實際上是清朝統一中國後,在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開始編撰明史,到乾隆四年才正式成書。這時候大明都亡了一百年多年了。我真不覺得是東林黨那些人活了幾百歲來幫清朝人寫明史。畢竟我相信科學不信神學,而且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是人家正統正黃旗,正藍旗的人編撰的。他們根本不認識魏忠賢。更談不上故意抹黑魏忠賢。任何看法,應有理有據,而不是憑空捏造。這不能證明那些營銷号說的有多與衆不同多對,隻能說他們素質不一般,喜歡颠倒黑白。更重要的一點,秉筆直書,君舉必書是曆代史官們的基本素養,從炎黃子孫,到中華一統。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風采,亦有衣冠南渡,北伐無望之遺憾。這些我們有自豪的也有氣憤的,有憐惜亦有可憎的,種種朝代事迹。讓我們非常清楚這個民族是如何傳承,發展。而這些連接配接古今的紐帶就是那些史官們的文字,他們用幾個字一句話勾勒出一個個皇朝的興衰更替。我們随意翻看的史書,其中他們有的人為了一本書,編撰十幾年,有人因為如實記錄而全家被誅,也有父兄死于非命等等如此事例不勝枚舉。我們并不能感覺到史書中一筆一劃之間的血雨腥風。但對于他們的信仰我們應該給予尊重,了解。而不能因為沒念過幾年書,就随意踐踏,羞辱他們的人格。否定他們的努力。張口就來說史書不能信,無憑無據的營銷号才是真的。然後各種刷反智的評論去惡意抨擊他們,這不會讓那些史官變得不堪,相反,隻會暴露自己的學識跟素質的低下。

如果持有不同反對意見的,請引用史料,别老是把那些查無出處的營銷号當依據

為什麼說魏忠賢是亡大明的第一人
為什麼說魏忠賢是亡大明的第一人

與諸君共勉,抵制曆史發明者,堅持做曆史的搬運工。

參考資料《明清戰争史略》《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明熹宗實錄》《明史》《明通鑒》《崇祯實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