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林黨人是否隻會空談誤國?大明滅亡東林黨有責任嗎?

他恨朝廷上都是庸庸碌碌之臣,竟沒有一人敢為朝廷擔當責任,想到這裡,他怒不可遏,将端在手上的茶杯摔的粉碎,怒罵了一句‘群臣皆誤我,個個該死!’

這是《明史》記載下的,明朝在即将面臨傾巢之災時,末代崇祯皇帝的表現,從這一段曆史我們可以看到,明末的朝廷政治已經到達了無比黑暗的程度,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源自明末的黨争。

明朝為什麼會滅亡?究其原因,是因為明朝已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任何優勢,當時的明朝天災四起,烽火連煙,外部強敵環伺,内部群臣紛争。

崇祯雖有力挽狂瀾之抱負,奈何天不賜良機,明朝已是日薄西山之模樣,無力回天。

東林黨人是否隻會空談誤國?大明滅亡東林黨有責任嗎?

若要往深層次探究,明朝滅亡和明末黨争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要談到黨争,東林黨自然難逃其咎。

明朝文臣對嘴炮的愛好,在二千多年封建王朝曆史當中極其少見,也許就隻有宋朝能和其比肩,明代萬曆皇帝之所開啟長達二十多年的挂機記錄,主要就是為了躲避滿朝文臣的唇槍舌劍,而這種情況在萬曆之後達到巅峰。

自張居正被明神宗清算之後,明朝内閣的權力降落到谷底,以緻後來上任的内閣首輔再也沒有能力獨斷乾坤,把持朝政。

閹黨和東林黨借勢登上曆史舞台,兩者之間鬥得死去活來,齊楚浙宣昆諸黨也和東林黨争鋒相對,促使明末朝廷辦事效率極度低下,有很多挽救大明的良方竊因朝臣無法達成共識,最終被擱置流産。

比如崇祯年間,當時整個大明已經面臨了非常嚴重的内憂外患的壓力,急需要朝廷作出果斷決策,楊嗣昌提出朝廷應該和滿清議和,在穩住女真鐵騎的情況下,創造機會鎮壓内部的農民起義,然後再徐謀北上征讨滿清,然而此建議受到黃道周等東林黨老臣的極力反對,整個朝堂又幹起了一番嘴仗,緻使崇祯帝再也不敢提出和滿清議和的想法。

楊嗣昌和黃道周到底誰對誰錯?

東林黨人是否隻會空談誤國?大明滅亡東林黨有責任嗎?

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他們都是為了大明的江山和社稷考慮,都有自己的道理,提出的建議也都能自圓其說,都沒有錯,也都有錯。

錯就錯在兩股勢力的互相争奪讓朝廷無法及時作出任何有利于改變當下局勢的大政方針,使大明錯過一次又一次可以實作自救的良機,頹廢之勢無可挽回,最終将明朝帶向深淵。

由此可見,明朝滅亡,東林黨自然也有一定的責任,但要論明朝滅亡的主要責任都在東林黨身上則有點說不過去,同時,東林黨被貼上“空談誤國”的标簽,更是對其的一種導向誤解,在封建社會,除皇帝之外,“想做就做”确實是一種奢求。

這樣說吧,東林黨人士是在晚明社會确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實際上,東林黨内部忠于大明的朝臣和有真才實學的文官比比皆是。

可遺憾的是,他們生于本就腐朽不堪的明末社會,皇帝怠政,使得整個朝廷的權力陷于真空狀态,各黨派為了争奪朝廷的控制權,才興起了黨派紛争的血雨腥風。

◎東林黨的起源

明末有一首童謠,唱的是:

“明末之争,起于門戶,起于黨争,黨争起于東林黨,東林黨起于顧憲成。”

東林黨人是否隻會空談誤國?大明滅亡東林黨有責任嗎?

顧憲成是明萬曆時期高中的解元,後來在吏部任職,憑借着這份差事,顧憲成在整個明廷上層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這也為他後來組建東林黨奠定了基礎。

張居正去世之後,明朝内閣權力開始遭受很大程度的削弱,是以,各部便開始與内閣展開了空前的權力争奪,其中尤以顧憲成所在的吏部與内閣鬥争的更加尖銳。

當時顧憲成的官職并不高,但能量很大,他居然能夠左右自己的上級,去修剪内閣的羽翼,甚至能夠任命自己的上級,更是不把皇帝放在眼裡。

内閣首輔王錫爵卸任後,萬曆皇帝下令要求吏部從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臣當中挑選一人來繼任首輔的職位,然而顧憲成所挑選的候選人不旦不符合萬曆意願,反倒讓萬曆十分厭惡,最終萬曆皇帝以顧憲成抗旨不尊的罪名将其貶為庶民。

回到家鄉的顧憲成熱忱不減,決定利用自己廣泛的人脈優勢幹出一份豐功偉業,以講學的名号建立了一所東林書院,開始廣交朋友,廣泛活動。

打東林書院剛成立起,就不是正規的講學場所,而是附有明顯政治意圖的在野人士俱樂部,由于加入的成員越來越多,聲勢浩大,東林學士開始抱團,慢慢就形成了一個黨派,叫東林黨,顧憲成是他們的首任老大。

東林黨不僅有豐碩的學術成就,而且還有鮮明的政治主張,東林黨推崇儒學,成員都以君子自居,主張隔除朝廷弊病,針砭時弊的提出一些有利于民的建議,由此受到底層群眾的廣泛支援,東林黨的社會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

但勢力大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自古就流傳“黨同伐異”一詞!東林黨勢力的坐大不可避免的觸及到了其他非東林黨派人士或官員的利益,許多在朝廷當官的非東林黨派人士也紛紛組建自己的團隊。

以高官為首領,以地域為名号,一時間促使整個明廷社會黨派林立,出現了宣浙楚齊昆等諸多黨派,由于立場不同,各黨派之間針鋒相對,整個明廷官場烏煙瘴氣。

明熹宗繼位之後,東林黨因扶持天啟皇帝有功,命運出現轉機,當時的内閣首輔劉一景,吏部尚書趙南星,兵部尚書熊廷弼和禮部尚書孫慎行等人都是東林黨人士或東林黨的支援者。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東林黨已經掌控了朝廷大權,已經成為整個明朝社會的主流黨派,如果此時的他們能将自己曾提出的政論付諸實踐,必然能将明朝帶向一個更好的方向。

然而尚未等東林黨派各顯神通,一股和東林黨勢均力敵的勢力正在形成,提起名字大家應該熟悉,就是明末著名的閹黨,尤以九千歲魏忠賢的權力更加滔天。

東林黨人是否隻會空談誤國?大明滅亡東林黨有責任嗎?

明熹宗是明朝著名的木匠皇帝,對所謂的政治并不太感興趣,而魏忠賢又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寺人得以借勢崛起。

為了對抗在朝廷林立的東林黨勢力,魏忠賢開始排除異己,廣開門戶,那些之前和東林黨相鬥且處于下風的其他黨派便開始巴結并依附魏忠賢的宦官集團,魏忠賢開始在朝廷遍布一套完整的特務網絡,以此專門對付東林黨。

此時的魏忠賢有多嚣張呢?他居然敢在皇帝的寝宮面前敲盆打鼓,影響皇帝睡覺而皇帝卻是敢怒而不敢言,與此同時,魏忠賢還下令在全國興建生祠,使整個民間隻知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帝,閹黨的行為自然受到了正直的東林黨人士的痛恨。

比如楊漣曾經就上疏直言魏忠賢的二十四條罪狀,赤子報國之心不僅沒有得到皇帝賞識反而是以獲罪被貶,其他東林黨人士并沒有望而卻步,而是繼續迎難而上,對魏忠賢筆誅口伐。

不過,結果就是,整個東林黨也是以受到了來自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的全力報複。

魏忠賢先是利用熊廷弼事件,誣陷楊漣,周順昌,缪昌期等人貪贓枉法,大肆捕捉東林黨人,大量東林黨人冤死獄中,後來魏忠賢又捕殺了著名的東林七君子,連帶獲罪的東林黨人數不勝數。

東林黨人是否隻會空談誤國?大明滅亡東林黨有責任嗎?

經曆閹黨的一番清洗,曾經把控朝廷的東林黨在短短四年後就被閹黨趕盡殺絕,很快就喪失了在朝廷的優勢地位,東林黨之前提出的治國政策也是人亡政息。

崇祯皇帝繼位之後,對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進行打壓和清算,同時也為東林黨平冤昭雪,東林黨在一定時期内又重新回到明廷,但後來又因為袁崇煥事件,東林黨再次遭受打壓,被迫退出内閣。

是以說,明朝亡于東林黨的偏見對東林黨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倒不如說閹黨加速明朝滅亡更加合理,雖然東林黨派當中也不乏有一些濫竽充數之輩,但大部分東林黨派人士都有一番赤子報國之心,他們想用自己的信念來匡正朝廷,用自己的行動來拯救世風日下的大明王朝。

怎奈老天根本就不給他們機會,先是受到其他黨派的争鋒相對,後來又受到閹黨的緻命打擊,到崇祯年間,又因為崇祯帝的不信任或其他機緣巧合,使得東林黨始終無法發揮自己的餘熱。

東林黨的過錯,在于明熹宗當權期間本有四年時間可以一展抱負,可以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國方案,但他們同樣為了排除異己而錯失了良機,看着魏忠賢坐大又沒有任何防備之心,當他們真正意識到問題嚴峻性的時候,一切都已為時過晚。

東林黨人是否隻會空談誤國?大明滅亡東林黨有責任嗎?

不過往大的方面說,這也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東林黨的權力縱使再大,也大不過皇帝,皇帝掌有生殺予奪大權,他想信任或想利用誰,并不是群臣隻言片語就能幹涉的,明神宗和熹宗寵信宦官,利用宦官掌握政權,打壓奉法的文武大臣,縱使群臣有一番治國韬略和一腔報國熱血,但也沒有施行的餘地,這是東林黨的悲哀,同樣也是整個大明的悲哀。

曆史往往是公正的,雖然史書對東林黨的評價并不高,但公道自在人心,雖然東林黨自身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完美,可東林人士也成為了愛國知識分子的象征。

直到現在,東林書院仍舊是一些愛國知識分子的瞻仰和憑吊之地,東林學仕們廉潔奉公,為國為民的這種精神仍舊值得我們去推崇和學習。

文/深度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