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說起魏忠賢,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個詞語:“千古第一奸宦”。魏忠賢的身上也被貼上了小人得志、貪财枉法、陷害忠良等等無數的負面标簽,簡直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社會敗類。
但是不論魏忠賢是怎樣的一個惡人,小編始終認為一句話講的十分有道理: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滅亡。在明末的那個特殊的曆史節點上,不論魏忠賢個人的立場如何,但是他對于整個明朝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其實魏忠賢雖說是一個惡人,但是同時他也是一個很純粹的人。魏忠賢地痞流氓出身,進宮之後吃喝滾爬混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高位,到最終甚至“隻知有九千歲,而不知有皇上”,權勢極大。
但是不管魏忠賢的權位再高,他始終是一個流氓混混,理想也隻有一個:順從。可能就連他自己也意識不到,他這個簡單的理想,卻能夠成為影響大明存亡的關鍵因素。
對于魏忠賢來講,他對于“順從”的了解非常簡單,展現在朝堂上就是,誰彈劾我,誰中傷我,那我就幹誰,魏忠賢的做法進而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影響。
魏忠賢最直接對上就是東林黨,古代的文官們大多數都是一個尿性,每一位官員都不能容忍一個太監身居高位,騎在自己的頭頂拉屎拉尿。
而這個士大夫們所厭惡的太監手中,也恰恰掌握着決定文官生死的東廠和西廠,嚴重的威脅了他們的利益,是以每一個文官都恨不得将魏忠賢殺之而後快。
而魏忠賢在朝堂上的最大意義就是形成了閹黨和東林黨的對恃局面,使朝堂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但是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一家獨大,一群理想主義者治理國家的後果可想而知。
從經濟上來看,魏忠賢也是和東林黨對着幹,因為魏忠賢增加了礦稅、商稅等等,這些稅說實話和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一點都不沾邊,收稅的目标針對的是一些大地主、商人、世家大族等社會上的有錢人。
而這又恰好損害了東林黨的利益,因為這些士大夫們正是這些世家大族階級的代表人物。
魏忠賢此舉的意義所在,就是從官員和富人手中掏錢,相當于劫富濟國。但是他死之後,東林黨人取消商業稅等,數次加收農業稅,直接造成天下反賊無數,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脫穎而出。
而魏忠賢唯一一件抛開黨争的事情,就是用人,因為他也意識到了當時的形式,重用了當時的東林黨人孫承宗和袁崇煥,并且為當時的遼東配備紅衣大炮等先進武器,野豬皮努爾哈赤就是死在大炮之下。
但是魏忠賢死後,一些遼東将領紛紛下台,而且後勤工作逐漸跟不上,袁崇煥被崇祯淩遲處死,遼東局勢從原本的優勢也逐漸變得惡化。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魏忠賢不論權勢再大,他的所有都來自于皇帝一個人,始終可控不會反抗,魏忠賢就相當于皇帝養的一條好狗,讓咬誰咬誰,但是崇祯顯然并未意識到這一點。
說完這些,大家應該都明白了魏忠賢存在的存在有三個重要意義。(1)平衡朝堂勢力(2)在不損害大明基礎的情況下,讓大明有足夠的錢應付難題,這是最重要的一點(3)會用人、緩解外患的危害。
綜上所述,當時的大明就相當于一個将傾之大廈,而魏忠賢就相當于支撐着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是這根稻草卻被崇祯親自斬斷了。
魏忠賢此人不該死,至少不該死的那麼早,如果他不死,大明至少有喘口氣的機會,至少還可以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