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这个人以前在民国之前风评很固定——祸国权宦。而且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权威官方的书籍,史料会说他是大明的救国良臣。但随着网络各种平台兴起,大众更加趋于娱乐化,魏忠贤口碑就突然慢慢变好了。有吹他是大明三百年第一功臣,有他在就有大明,没他就没大明。也有吹他是唯一一个能差点灭掉后金的人。其各中缘由我很难一一去解答。故整理了一些史料。以方便大家更加直观的看到一个全面的魏忠贤。
魏忠贤其巅峰时期用明史一句话就可以形容:内外大权一归忠贤。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官职任免,杀伐处置全凭他决断。他居然可以架空皇帝,是大明朝仅有两个可以架空皇帝的人之一。这也是崇祯必杀他的原因之一,皇权不能旁落。
我统计一了一下魏忠贤掌权时如何差点灭了后金的战绩。提供大家参考。天启元年 ,辽阳之战中,金军攻陷沈阳、辽阳,曾经名震天下的戚家军在此役彻底消亡,不复存在。同年奢崇明反叛(同后面的安邦彦并称为奢安之乱)
天启二年,广宁之战明军大败,辽西之地尽归后金。此时后金已经控制了整个辽东了。开始把明军压缩在山海关以内,闻香教起义爆发。
天启三年,水西土同知安邦彦造反。因朝廷克扣拖延军饷,福宁,杭州兵变。这也是天启时期财政不行而恶化的最直接表现。
天启四年,两当民变,明军败奢安军于普定,进至织金(奢安之乱在崇祯10年才彻底平定)后金袭毛文龙屯住的镇江城,焚岛中积聚。这一年后金因援助蒙古科尔沁而进攻蒙古察哈尔部,并跟科尔沁签订盟约,无暇进攻大明。所以这一年暂无明军跟后金发生大点战争的记录,同年年底,荷兰正式占领台湾
天启五年,柳河之败,六万多明军溃逃。后金攻陷旅顺,金州。这一时期天启更加沉迷木匠不管国,也因为庆陵建成,多所赐魏忠贤。
天启六年,觉华岛之战中明军四营尽溃,清军成功攻陷觉华岛,并攻占了松山。
天启七年,金军进攻锦州、宁远虽然失败,但毁了大、小凌河二城。澄城民变,陕西王二起义,这也标志着明末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式爆发,并迅速波及北方各地。最终陕西农民军在十七年后灭掉了大明。
另外一个就是很多营销号说的魏忠被抄家的时候没有资产记录,以此来说魏忠贤清廉伟大,但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崇祯只是把他免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谪发凤阳守祖陵。只是让他去守墓,而非抄家灭族(后魏忠贤自己自杀了)明史所载: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所以史料上并没有出现详细魏忠贤资产数额也是正常的。
也不是说魏忠贤一无事处,当初两浙受灾,魏忠贤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还有他针对所有非议,鄙夷他的那些士族,富商均采取打压政策,重者全家被诛,轻者没其家产。这可能就是网上很多营销号吹魏忠贤帮助大明打压商人,增加国库收入的一个依据。但这个只是因为这些人看不起魏忠贤或者鄙夷魏忠贤才被打击报复。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国家。对于跪舔魏忠贤的那些土豪乡绅,那魏忠贤是非常大方扶持。尤其是对自己跟客氏族人。他的兄弟的孙子魏鹏翼做了安平伯,封侄子魏良栋做东安侯,加魏良卿为太师,宁国公。魏鹏翼少师,魏良栋太子太保。当时魏鹏翼五岁,魏良栋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都能位列三少,官居二品。这奇葩程度历朝历代仅此一例。依附魏忠贤而加官进爵者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出,称为“五虎”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称为“五彪”更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等。朝堂里前后依附魏忠贤者居然高达计315人,让大明党争达到了巅峰。魏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在南北郊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庙。如此逾越之举,堪比谋反。
魏忠贤独揽朝纲的时候大明百姓也不是丰衣足食,相反更加水深火热,他恢复矿税,矿税在这里不解释了,大家可以自行查阅资料。打着增加国库而剥削百姓的举措本就容易造成民乱,所以天启时期的白莲教起义,闻香教起义,王二起义这些大一点规模民变。还有小规模几百人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从这些百姓反应就能看得出来当时大明百姓生活是何等痛苦。对大明百姓更惨的是此时阉党开创了一种新的奇葩风气,就是建立生词,而且还不是普通的盖个平房那么简单。史籍记载: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开封之建祠也,至毁民舍二千余间,创宫殿九楹,仪如帝者。仅天启6年这一年就新建生词七十余座,各州县府库为之一空。我能理解为什么天启时期财政赤字那么大了。更搞笑的操作来了,天启还给其中一个规模较大的赐名永恩。其意是让百姓永远怀有对魏忠贤的感恩戴德之心。我就不知道当时的老百姓心中是不是都问候那些人的家父家母了。但这也是一些营销号瞎编大明百姓永远对魏忠贤感恩戴德的一个创作素材来源。但营销号不会觉得,百姓被压迫是因为皇帝昏庸,反而会觉得魏忠贤跟阉党们欺压百姓就是在帮大明。
魏忠贤跟客氏对内宫的干预就更离谱了。因天启的皇后张氏曾经劝谏天启以疏远客氏跟魏忠贤,而被魏忠贤报复,造谣张氏非国丈张国纪女,而是盗犯所出,想拿这个当借口诛连张氏全族,但幸好此时天启尚有良知,张氏全族才逃过灭族之灾。之后不敢再议魏忠贤。但还是在怀孕后被魏忠贤爪牙毒害致使流产,连明光宗选侍赵氏为二人所恶,被其逼死。冯贵人劝熹宗罢内,被赐死。魏忠贤的对食客氏嫉妒天启裕妃张氏,被残害而以有孕之身绝饮食而死。因为客氏跟魏忠贤的联手,天启的嫔妃人人自危,更是导致天启两个孩子还没出生就没了。让天启到死都没子嗣。这怎么看都不像忠心之家臣,更像是天启只是他们谋求权力的棋子,但天启因为有魏忠贤在,让自己可以专心玩乐,所以一直觉得魏忠贤是大明忠臣。这里就说个误区,很多人喜欢把阿谀奉承,鼓励皇帝废黜国事,放纵自我就是忠臣的表现,而无视国家兴亡跟百姓存亡。这在我看来,极其离谱。古往今来,重用文官的不一定是明君,但重用太监的,没一个是明君。从秦的指鹿为马,汉的党锢之祸,唐的甘露寺之变,再到明朝的土木堡之变跟遍地生词。这无一例外的证明的宦官的危害。
再辟谣一点,营销号说崇祯死之前让人给魏忠贤收尸,这没有史料依据,崇祯最后说的一段话是:朕自登极十七年,内地三陷,逆贼直偪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故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然后就自尽了。他在死前绝望的砍了自己的嫔妃,公主。这个时候他心里怎么可能想着是魏忠贤。而且魏忠贤已经死十七年了。是的,你没看错,不是魏忠贤一死大明就亡了,如果加上南明,那魏忠贤死后四十多年大明才彻底玩完,魏忠贤死了十七年后,农民起义军才攻入北京,灭了大明。而这些起义军最开始还是天启时期魏忠贤掌权之后发生的民变产生的。可以理解为魏忠贤间接灭了大明。
接着辟谣魏忠贤帮助大明增加税收是明朝两百多年最多的谣言。魏忠贤掌权之前,朝廷给辽东之外的边饷能有347万两白银,而给予辽东的饷钱能高达628万两白银。魏忠贤掌权之后,天启五、六、七年,分别仅有298万、104万、146万两左右,钱去哪了?去哪了?魏忠贤掌权期间,能很明显的看出军饷在下跌这其中在天启七年仅辽东就欠饷237万两,可大明不止一个辽东,可见大明兵变民兵层出不穷也是正常的了。那些士兵是真的拿信仰当饭吃,而他们出征在外,家里生计,纳税还得继续,百姓苦呐。这也间接导致崇祯初年兵变。我不知道这跟营销号说的魏忠贤在时大明税收两百年最多的,什么国库充盈之类的话。这些依据是怎么来的。我起码在现有的史料之中没找到。
面对大明财政混乱跟赤字, 不是没人试图挽救,汪应蛟写《计部奏疏》李起元的《计部奏疏》至今看来不失为是改变大明的一剂良药。奈何阉党把持朝政,这些人最终的被排挤出朝廷。而大明的末日,已经无法避免。
总结一下,很多人喜欢刷评说魏忠贤只是皇帝的一颗棋子,所以想杀就杀,他们只是皇帝为了谋求权力的工具。但事实上明清两朝是中国历代最集权的两个朝代。没有哪个皇帝是不存在没权力的。太监是皇帝的棋子,可皇帝又何尝不是太监的棋子,利用皇帝的信任,结党营私,祸乱朝纲,敛财谋权。王振,刘谨,魏忠贤就是大明最典型的三大代表。而且不止明朝太监是皇帝的工具人,所有文武百官也是,严嵩深得嘉靖信任,嘉靖不喜欢了一句话就直接凉凉,儿子更是身首异处,让他无人送终。于谦堂堂少保,兵部尚书,名望盛极一时,英宗一句话就将他斩首。整个明朝(除去南明)任何官员任命,首辅任职罢免全凭皇帝一句话。不存在任何官员可以跟皇权对抗。所以那些所谓重用魏忠贤是因为皇帝没权力,皇帝要掌权,要管理国家等等这些评论,其实压根不懂明朝政治生态。何况天启压根也没怎么管国家,他更喜欢做木匠,对来说百姓还真比不上木头重要。清朝人甚至说他在位时:妇寺窃权,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有如此君臣。可见大明百姓生活如何水深火热了。另外魏忠贤打压屠戮东林党,楚党,齐党,浙党仅仅是因为这些人反对宦官专权,跟天启是否有权力没半毛钱关系。如果这些人叫他干爹,那他是很乐意照顾这些人的。如王化贞,阮大铖。也正因为魏忠贤加剧了大明的党争,阉党跟其他反对阉党的人天天来回弹劾,然后又被魏忠贤一一下狱。导致朝堂乌烟瘴气,无一人思心国事。所以就有了那句话: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崇祯只是很倒霉的出现在一个已经无法挽救的时代,最终背锅成了亡国之君。
其实对于魏忠贤跟阉党的危害,不仅仅是他们大量清洗了大明的文臣武将,尤其是一直致力于屠戮陷害所有对抗满清的大明武将,统帅。一直到崇祯时期的还一直努力帮满清清除掉所有意图抵抗满清的武将。更致命的是让大明彻底失去人心。永远不要小看知识分子对整个国家的影响。他们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太过于微末,但聚成一群的时候也能改天换日。所以从魏忠贤掌权后,大明的民变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天启年间起义的陕西农民军。后面更是成了灭亡大明的主要军队。所以明史对天启的评价: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一对让大明失去人心的君臣反而在营销号瞎编下,几乎成了大明两百多年最伟大的君臣。实在是荒唐可笑。
在天启崇祯两朝,灾害也频发,但这跟魏忠贤无关,故此就不一一列举出来。
再科普一下历史常识。不管是明朝还是其他朝代,不是说你是文人就可以随便编撰史书。很多人营销号说是东林党写的明史抹黑魏忠贤才这样的。但实际上是清朝统一中国后,在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开始编撰明史,到乾隆四年才正式成书。这时候大明都亡了一百年多年了。我真不觉得是东林党那些人活了几百岁来帮清朝人写明史。毕竟我相信科学不信神学,而且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是人家正统正黄旗,正蓝旗的人编撰的。他们根本不认识魏忠贤。更谈不上故意抹黑魏忠贤。任何看法,应有理有据,而不是凭空捏造。这不能证明那些营销号说的有多与众不同多对,只能说他们素质不一般,喜欢颠倒黑白。更重要的一点,秉笔直书,君举必书是历代史官们的基本素养,从炎黄子孙,到中华一统。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风采,亦有衣冠南渡,北伐无望之遗憾。这些我们有自豪的也有气愤的,有怜惜亦有可憎的,种种朝代事迹。让我们非常清楚这个民族是如何传承,发展。而这些连接古今的纽带就是那些史官们的文字,他们用几个字一句话勾勒出一个个皇朝的兴衰更替。我们随意翻看的史书,其中他们有的人为了一本书,编撰十几年,有人因为如实记录而全家被诛,也有父兄死于非命等等如此事例不胜枚举。我们并不能感知到史书中一笔一划之间的血雨腥风。但对于他们的信仰我们应该给予尊重,理解。而不能因为没念过几年书,就随意践踏,羞辱他们的人格。否定他们的努力。张口就来说史书不能信,无凭无据的营销号才是真的。然后各种刷反智的评论去恶意抨击他们,这不会让那些史官变得不堪,相反,只会暴露自己的学识跟素质的低下。
如果持有不同反对意见的,请引用史料,别老是把那些查无出处的营销号当依据

与诸君共勉,抵制历史发明者,坚持做历史的搬运工。
参考资料《明清战争史略》《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明熹宗实录》《明史》《明通鉴》《崇祯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