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世界上有四种人,聪明的懒人、聪明的勤快人、愚蠢的懒人和愚蠢的勤快人。就崇祯和他的前任天启而言,天启属于聪明的懒人,实际上我认为天启应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不喜欢政务,成天忙于自己的爱好(木匠活)去了,便把政务交给了魏忠贤。崇祯属于愚蠢的勤快人的类型。</h1>
就危害程度来说,聪明的懒人危害最小,一般来说懂得放权,大事情自己抓,小事都交给属下去做;而愚蠢的勤快人危害最大,啥事都自己一手抓,一件事情都抓不好。
聪明的懒人模式下的魏忠贤虽然天启皇帝什么政务都不管,但是有明一代从来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外戚专权以及权臣专权的情况,我说的专权是指能够废立皇帝的哪种专权,说白了有明一代就是下属再怎么闹腾,在皇帝面前都是浮云。在这个前提下,天启放心地让魏忠贤去做事了。
天启时期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就是关外的满清势力。那么怎么对付满清呢?要用兵,用兵的话需要什么呢?自然是钱粮了。

▲魏忠贤的优点在于解决了军费问题又没有后遗症
那么钱粮从哪里来呢?以当时明朝的财政收入是无法支持的,毕竟一年只有320万两左右的财政收入,而东北地区一年的军费在400万两白银以上。要弄钱,要么加征赋税,找广大老百姓要,要么找有钱人或者官宦人家。
魏忠贤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找老百姓加征税收,因为他知道穷人已经活在了生死边缘,一旦加征税收会造反。所以他把手伸向了有钱人和官宦人家,这些人有钱,数量不大,也不敢造反。所以在魏忠贤时期,他做到了能保障东北地区军费的同时,老百姓也没有造反。
▲木匠皇帝虽然啥事不管,但也人畜无害
毕竟明朝家大业大,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总是能够组建起足够的军队去抵御关外的满清,虽然失误很多,但好歹明朝在量能上远远大于当时的满清,满清也就自然打不进来了。
愚蠢的勤快人模式下的崇祯崇祯犯下的错误太多,原因在于他确实能力太差,不适合当皇帝,却偏偏当了皇帝。
失误之一:过于尖酸刻薄
崇祯对于大臣最喜欢问话,一问话就问这个问题多久能解决?这种问话首先就坑了袁崇焕。袁崇焕当初也是意气用事说五年能平定东北的满清。结果崇祯当真了,只给了袁崇焕五年时间。我认为后来袁崇焕的种种失误就跟这个有关。袁崇焕后来知道崇祯是当真了,心态也就发生了变化。他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呢?其实是没必要杀的,但是当时一是他和皇太极有约定,皇太极说只要他能杀了毛文龙,那么皇太极就会和明朝议和。当然这基本是在忽悠,可是当时急了的袁崇焕有些信了;其次是袁崇焕需要统一调配,既然要五年解决满清,那么东北的一切都要集中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偏偏毛文龙不听袁崇焕的调遣,袁崇焕也怕毛文龙的这种风气一旦助长起来,自己调配其他地方的将领就麻烦了,于是也动了杀毛文龙之心。结果毛文龙就被杀了。
▲没有用好袁崇焕,说明崇祯当皇帝的素质不行
这就造成了后来袁崇焕被杀的因素之一吧。毛文龙死了以后,皇太极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攻明朝,结果就绕过了山海关打到了北京,袁崇焕与皇太极经过大战,终于打退了皇太极,也造成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彻底失去信任,从而杀了袁崇焕。其实袁崇焕后来反常的表现,很可能是五年之约造成的。
除了袁崇焕外,其他的官员也是如此,非要问多久能解决,如果大臣说一年,崇祯就真的只给一年,如果要时间长,崇祯其实也不允许。往往到了一年之后,问题没解决,崇祯一天也不多给直接就把这个官员给办了,但只要再多给一些日子,其实问题也就真的解决了。
失误之二:急功近利,胡乱指挥。
这点体现最典型的就是洪承畴,当年洪承畴剿灭李自成,本来打的李自成只剩下了十多人,躲在了深山老林中,眼看就要抓到李自成了,结果崇祯就在这个时候调走了洪承畴,要他去东北对付满清。
▲另一员大将洪承畴也是被崇祯作死掉的
到了东北,洪承畴组织了松山会战,一开始很顺利,如果按部就班步步推进,此战是可以获胜的,但是崇祯急功近利,要洪承畴在后勤补给没有跟上的情况下与皇太极决战,洪承畴无奈之下发动了一场试探性的进攻,结果就被皇太极断了后路,最终全军覆没。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后来的孙传庭也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崇祯催促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结果战败。
失误之三:尖酸刻薄
其实打仗需要的是钱,崇祯很有钱,内府里藏了3700万两白银和价值150万两白银的黄金,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崇祯一毛不拔。而当时北方的老百姓由于连年天灾,早已食不果腹,许多人家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悲惨境地,在崇祯死前的两个多月,他还下旨要各地催征粮饷,完全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当时他只要拿出自己私产的一个零头,都可以解决全国两年的加征。可见崇祯尖酸到了什么程度。
▲崇祯把当时的北方地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因为加征,所以才会造成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人民活不下去了,就只能跟崇祯造反了。
失误之四:死要面子
其实关外的皇太极诚心想和崇祯谈判,这种信号发了十次以上。对于皇太极来说,议和也确实是他所需要的,因为东北地区缺生活必需品,需要通过与明朝的贸易来实现,而议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贸易来解决他所辖地区的生活问题。遗憾的是崇祯出于面子一直没有和皇太极议和,怕别人说他认怂。
到了松山大战之后,崇祯才决心议和,派了陈新甲全权办理此事。陈新甲也是跟皇太极谈好了,结果这个消息泄露,崇祯直接甩锅陈新甲,自己撇得一干二净,杀了陈新甲,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崇祯上煤山其实是死有余辜
到了最后,李自成包围了北京,眼看要打进紫禁城了,李自成向崇祯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条件,继续承认崇祯是皇帝,崇祯封他为西北王,给他一百万两白银,今后他为崇祯剿灭其他农民起义军。就是这种情况下的这种条件,崇祯出于面子竟然没接受。
所以崇祯最后上吊自杀确实怪不了别人,只能怪他自己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