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她在的地方就是溫暖的家;
她的呼喊,是世上最動聽的聲音;
她的眼神充滿了不舍與牽挂;
或許,她聽到的最開心的一句話,
就是——
媽,我回來啦!

今天是母親節,或許你回不了家,不在媽媽的身邊,但也不妨礙對媽媽說句動情的話。
如果,你不善表達,不知該說些什麼,
沒關系,其實,古人早就替我們想好啦。
<h1>母愛的頌歌——遊子吟</h1>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古詩詞賞析
詩人孟郊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态炎涼,愈覺親情可貴,于是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母親對孩子的愛,往往展現在瑣碎的生活點滴中:當你遠行時,她坐在燈前為你趕制寒衣,那一針針,細細密密,将她對你所有的愛都縫了進去。
小詩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縫衣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
<h1>送給母親的花——萱草</h1>
遊子詩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很多人不知道,盡管在我們的傳統節日中沒有“母親節”這一明确的提法,但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就有了專門用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意的花卉,而且它還有個非常詩意,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名字——萱草。
古人認為,此草嫩苗為蔬,食之令人昏然如醉,可以使人忘憂,是以又稱為忘憂草、忘憂物。
遊子要遠行時,會在堂前種植萱草,希望減輕母親的思念之苦,忘記煩憂。孟郊詩中以景喻情,流露出母子間深摯情感,令人動容。
<h1>盡孝應及時,不要留下“未盡反哺心”的遺憾——慈烏夜啼</h1>
慈烏夜啼
唐·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慈鳥,又叫慈鴉、孝烏、寒鴉。體形像烏鴉但較小,經常群體飛行并發出鴉鴉的聲音。古代“烏”與“鴉”所指非一種鳥,據說烏(即寒鴉)能反哺其母,故稱慈烏,而鴉(或名鴉烏)則貪婪。
這首詩寫慈烏失去了母親,不停地啞啞啼哭,它從早到晚一直守着舊林,不肯飛離。
詩以“慈烏”自喻,寄托“舐犢情難報,未盡反哺心”的無盡愧恨和哀傷。
<h1>母親,您辛苦了!——凱風</h1>
詩經·邶風·凱風
佚名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此詩以凱風吹彼棘心起興,把母親的撫育之恩比作溫暖的南風,把孩子們比作酸棗樹的嫩芽,言孩子之是以能夠健康成長,全賴母親的辛勤哺育。
母親生養弟兄七人,至今還如此勞苦,讓作兒子的如何心安?況且,兄弟們長大之後不成材,更不能撫慰母親那顆飽受孤苦的心。全詩流露出詩人對母親的感激與愧疚之情。
<h1>如果可以,不要給母親太多離别——别老母</h1>
别老母
清·黃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
此時有子不如無。
黃景仁在參加舉人鄉試時,屢試不中,無奈之下不得不離開老母親,到外地謀生,臨别時寫下這首詩。
末句“此時有子不如無”的自責,極為凝重,它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母之心、戀母之情,而變成了對所有無依無靠無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對天下不孝子女的嚴厲譴責。
<h1>最好的報答,就是在母親身邊盡孝——送母回鄉</h1>
送母回鄉
唐·李商隐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這是一千多年前李商隐的感慨,直到今天仍能引起我們強烈的共鳴。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你永遠虧欠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母親。趁着時光未老,多陪陪母親,不要讓這種虧欠成為一種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是在中國,“母親節”是一個外來詞彙。
但如果它能成為我們向母親表達愛意與感恩的一個契機,
又何必在乎它是不是“洋節”呢?
隻希望屬于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母親節”也能正式設立。
有些地方鼓勵将農曆四月初二孟母生孟子之日作為中華母親節,
你覺得如何?
【聲 明】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删除内容或協商版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