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财百萬”。還有幾天即将迎來傳統農曆春節,17日,廣州市白雲區鐘落潭鎮龍崗村老人協會志願服務隊及鎮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80多名志願者們齊聚曾氏大宗祠“起油镬”,炸煎堆、油角、糖環、蛋散,送給村裡46戶特殊困難的老人。

煎堆“一姐”46秒捏出一個煎堆坯
“煎堆碌碌,你吃了呀,就靓仔滿屋,哈哈哈哈哈……”當日一早,記者來到龍崗曾氏大宗祠,還沒進門,就聽得陣陣歡樂的聊天聲和奔放的笑聲傳出來。宗祠裡被分成油角、蛋散、糖環、煎堆、圓仔等多個制作區,龍崗村民們、社群居家養老中心的志願者七八個圍坐一堆,邊聊天邊“整角仔”“搓圓仔”,吸引了不少八九十歲的長者動手參與,湊個熱鬧。
“油角的皮就是用面粉、雞蛋、豬油和成的,加上豬油就可以使皮的口感酥脆,裡面的餡有花生、芝麻、椰絲、白糖。”龍崗村老人協會志願服務隊隊長陳玉環拿起一隻包好的油角告訴記者,油角的形狀像‘荷包’(即錢包),包上香甜可口的餡料,寓意錢包鼓脹,日子甜蜜富足,新的一年賺到盆滿缽滿。
白雲區衆多的村落都有年末“起油镬”,做“年品”的傳統,不少女性村民從小跟着祖母、母親勞動,耳濡目染,十來歲就熟練掌握了炸煎堆油角的好手藝。在一衆年節食品中,龍崗村的巧婦們一緻認為,制作通心煎堆的技術含量最高,而被她們親切喚作“大嫂”的李曹,則是遠近聞名的炸煎堆“一姐”。
隻見李曹婆婆從和好的糯米面團上揪下一小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着面團,右手大拇指邊把面團往下捏薄,邊快速地旋轉空心面團,雙手配合默契,很快就将面團捏成了一個中空的錢袋子形狀。這時再将錢袋子放在左手手心窩,一邊飛快旋轉,一邊用右手拇指、食指捏緊“錢袋子”封口,并把多餘的面團去掉。
談笑間,一個胖嘟嘟的煎堆坯就出現在李曹婆婆的手裡。這娴熟的手藝看得現場圍觀的市民目瞪口呆。幾位年輕的市民禁不住試試手,卻不是捏得厚薄不一,就是怎麼都封不住口。還有市民掐起了秒表,李曹婆婆從取面團到收口,做一個煎堆坯隻要46秒。問及秘訣,76歲的李曹爽朗大笑,“不知道哦,就這個手感”。
“她十幾歲就會做煎堆,做了六十多年了,是我們的師傅”,“我們這裡嫁女兒一定會做煎堆送給男方家,寓意新人圓滿幸福,很多人都是請大嫂去幫忙做的”……曾金倩等村民們邊工作,邊幫記者“起底”。“一斤粉我能做二十六七個”,不一會工夫,李曹就捏了滿滿一盤煎堆坯,個個大小均勻。
一旁的油鍋已經燒開,随着一句“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李曹把十來個白胖胖的煎堆坯子一起放下油鍋,并用漏勺推着煎堆不停打圈旋轉,同時輪流輕壓煎堆。“火候很重要,油太熱了,煎堆也炸不起來”,另一位村民默契地站在竈爐口增減柴火。
煎堆越“碌”越大,體積比下鍋前增大了三四倍,煎堆表面也逐漸色澤金黃,香噴噴地氣味彌漫在廚房上空。很快,李曹便将炸好的煎堆迅速撈起,甩一下多餘的油,放進盆子裡晾冷。村裡的小孩子不時鑽進後廚,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個塞進嘴裡。
年節食品送特困老人,孝老愛親龍崗代代傳承
位于廣州郊區鐘落潭鎮的龍崗村已逾六百年曆史,聚居于此的曾氏村人自譽為先秦名儒曾子的後裔。因儒家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說,是以,龍崗的曾氏大宗祠亦名“追遠堂”。
“孝老愛親是我們龍崗曾氏家族的文化傳統。”陳玉環說,龍崗老人協會志願服務隊自2016年成立以來,就于每年春節前在曾氏大宗祠門口做煎堆、油角、蛋散等年節食品,送給村裡的46戶特殊困難老人,與他們一起分享春節的年味,祝福他們新年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陳玉環介紹,2017年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進駐鐘落潭鎮,為老人協會志願服務隊帶來新的服務理念,幫助她們提升服務水準,讓志願服務有了持續性。“志願服務隊變得生機勃勃,并吸引了不少服務對象加入成為志願者,目前已從建立之初的30多人,擴大到80多人”,陳玉環說。
“對于特殊困難老人來說,物質幫扶隻是很小的一方面,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關心。”鐘落潭鎮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任莫有政稱,他們通過三社關聯模式,把村、社的人力資源聚攏,為當地村民提供最接地氣的服務項目。比如,每年還會給特殊困難老人送上福袋,裡面有春聯、窗花、利是封等年節物品,并幫行動困難的老人布置一下房間,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
當日制作年節食品的志願者裡,曾阿姨就是一位特殊困難老人,她告訴記者,加入志願者隊伍為大家服務,平時一起有說有笑,自己的生活就感到充實而有意義。
文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湯南 通訊員曾結嫦
圖檔: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