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毛:被擱淺的青春,從拾荒少年到作家,她的人生經曆了什麼?

衆所周知,三毛在寫作這個圈子裡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作家,她的很多作品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童年時期的三毛可是學校裡出了名的問題學生,那她是怎麼從一個問題學生逆襲成為文學作家的呢?

01 用書填補了孤獨童年

三毛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她出生後,父母按照家族族譜的排序給她取名“陳懋平”,但是幼年時期的三毛因為覺得中間的“懋”不好寫,一定要把那個難寫的字去掉,最後父母拗不過她,隻好把中間的“懋”字去掉了。

4歲以前的三毛都是和哥哥姐姐一起玩的,是以那個時候她還是比較快樂的,後來她的哥哥姐姐相繼去了學校,沒有人再陪她玩了,沒有了玩伴的三毛,特别的孤單。不過她向來熱衷于探索,很快就在自己家二樓的書房發現了新的樂趣,在這樣的環境下,三毛喜歡上了閱讀,書也成了她唯一的夥伴。

她在書中寫到:“那時候報刊不夠看,是以什麼書拿到手來就給吞下去。”家中的藏書不夠看了,她就去找母親要錢租書看。那時候,她已經開始看大部頭的書了,比如《基督山伯爵》、《簡愛》、《呼嘯山莊》等等,三毛從這些書中她看到了更廣闊的人生和風景,她心中埋下的那顆流浪種子開始漸漸發芽了。

上了國小以後,三毛開始接觸中國的故事,随後遇到了對自己文學作品影響深遠的兩本書:《紅樓夢》和《水浒傳》。如果說《紅樓夢》是對三毛文學靈性的開啟,那麼《水浒傳》就是對她文字筆法的一種洗煉。我們仔細閱讀三毛的作品,會發現她的文字非常的簡單質樸,但是卻能夠擊中你的靈魂深處,這正是她從這兩本書中吸取到的養分。

三毛雖然愛讀書,但并不喜歡學校的教條,是以她經常逃學去看書,而且還是去很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墳場,但是對于三毛來說,也隻有那裡,才是自己的一個真正的小天地。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三毛就已經有了流浪的潛意識。她尊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往不受限制的自由生活。

02 被擱淺的青春,從拾荒少年到問題學生

除了愛讀書,三毛還有一個很特别的喜好,就是撿垃圾。這個事情如果對于現在大多數的父母,一定會對自己的孩子一通喝斥,但是三毛的父母是一個很開明的知識分子,他們很尊重三毛的這個很特别的喜好,還跟她說,這些東西即便搬家也不會丢。

盡管有這樣開明的父母,但是卻沒有開明的老師。有一次作文課上,老師讓大家寫“夢想”,三毛非常坦率地就寫了,說“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拾破爛的人”。老師看到後,勃然大怒,生氣地要求三毛重寫。三毛最後随便杜撰了一個當醫生的夢想,老師這才喜笑顔開,認為這才符合三毛這種好學生的夢想。于是,三毛的拾荒夢就這麼擱淺了。

這次的作文課,讓三毛第一次意識到,這個世界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如果說作文老師的否定,還能是讓三毛的心關上了一扇窗,那麼初二那年,數學老師的羞辱,則讓三毛徹底地封閉了自己的心門。

那是在她13歲那年,由于三毛的數學成績很差,是以時常得到數學老師的嘲諷。好勝的三毛就在數學這門學科上努力鑽石,最後考試接連取得好成績。但數學老師卻認為她是投機取巧,為了懲罰她,當着上全班同學的面,用蘸滿了墨汁的毛筆在三毛臉上畫了兩個又黑又大的圓圈,一邊畫還一邊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班上的同學笑成了一團,這還不夠,這位老師還讓三毛到操場上走一圈,接受全校同學的圍觀和嘲笑。

這一次的羞辱,讓三毛的精神世界坍塌了,她徹底着了自己的心門。從此她表面上每天正常地上下學,實際上卻逃學遊蕩在各個公墓,與書為伴。直到學校的公函寄到家中,父母才知道三毛已經成為了逃學的“問題學生”。後來父母就給她辦理了休學。

03 繪畫恩師,用文學打開她心牢

休學後,三毛不僅關上了房門,也關上了心門。她誰也不見,變得越來越自閉,連吃飯也要母親送到她房間裡才吃。這段時間,大量的文學作品,可以說是縱貫古今、橫跨中外,這為她日後良好的文學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三毛正在讀一個日本作家的小說《河童》,她也特别喜歡這本書,因為對于現實世界的絕望,讓三毛無比向往小說裡描述的靈魂彼岸,她深深的沉淪在《河童》的這種精神共鳴之中。

在一個台風肆虐的晚上,她撥通了台灣知名的生命熱線,反反複複地說站:“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救我。”盡管接線員一直積極勸阻,但始終沒能安慰到三毛絕望的靈魂。她放下電話,選擇了割腕自殺。

慶幸的是,三毛被救了回來,經過這次自殺事件後,三毛的父母非常擔心和害怕,覺得必須要讓三毛去做點什麼事轉移注意力,這個事最好能讓她和這個世界産生一些連結,然後幫助她慢慢融入和接納這個世界。

經過反複的斟酌,三毛的父母決定讓她學習繪畫,并且還給她請來了繪畫老師上門教她。盡管老師教的很認真,三毛也學的很認真,可是三毛卻始終找不到靈魂的共鳴,在一次偶然中,她看到姐姐的一個朋友的畫作,必次三番終于打聽到了那個人,這個人也是台灣新潮畫派的代表人物,叫顧福生。

也是因為這個顧福生,讓三毛真正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顧福生雖然是教繪畫的老師,但他卻發現三毛雖然善于捕捉美,但卻沒有繪畫的天賦,他覺得三毛更适合用文字去傳達她眼裡的美。于是,在他的引薦下,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惑》便刊登在了1962年12月的《現代文學》上。

也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刊登,不僅給了三毛一個響亮的回聲,同時,這也是一個讓三毛重新步入這個世界的開始,是以,三毛終于走出了自己的心牢,開始用文字與這個世界交流,正式開啟了她的文學創作之路。

顧福生也由此成了三毛在文學創作之路上第一個引路人,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盡管他教的是繪畫。在學校的時候,三毛由于自己的特立獨行,老師對她的羞辱形成了她的自閉性格,但是卻因為顧福生,使得三毛打開了自己的心牢。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遇見的人事物無形中影響和改變着我們的人生走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