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毛在写作这个圈子里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她的很多作品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童年时期的三毛可是学校里出了名的问题学生,那她是怎么从一个问题学生逆袭成为文学作家的呢?
01 用书填补了孤独童年
三毛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她出生后,父母按照家族族谱的排序给她取名“陈懋平”,但是幼年时期的三毛因为觉得中间的“懋”不好写,一定要把那个难写的字去掉,最后父母拗不过她,只好把中间的“懋”字去掉了。
4岁以前的三毛都是和哥哥姐姐一起玩的,所以那个时候她还是比较快乐的,后来她的哥哥姐姐相继去了学校,没有人再陪她玩了,没有了玩伴的三毛,特别的孤单。不过她向来热衷于探索,很快就在自己家二楼的书房发现了新的乐趣,在这样的环境下,三毛喜欢上了阅读,书也成了她唯一的伙伴。
她在书中写到:“那时候报刊不够看,所以什么书拿到手来就给吞下去。”家中的藏书不够看了,她就去找母亲要钱租书看。那时候,她已经开始看大部头的书了,比如《基督山伯爵》、《简爱》、《呼啸山庄》等等,三毛从这些书中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人生和风景,她心中埋下的那颗流浪种子开始渐渐发芽了。
上了小学以后,三毛开始接触中国的故事,随后遇到了对自己文学作品影响深远的两本书:《红楼梦》和《水浒传》。如果说《红楼梦》是对三毛文学灵性的开启,那么《水浒传》就是对她文字笔法的一种洗炼。我们仔细阅读三毛的作品,会发现她的文字非常的简单质朴,但是却能够击中你的灵魂深处,这正是她从这两本书中吸取到的养分。
三毛虽然爱读书,但并不喜欢学校的教条,所以她经常逃学去看书,而且还是去很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坟场,但是对于三毛来说,也只有那里,才是自己的一个真正的小天地。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三毛就已经有了流浪的潜意识。她尊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往不受约束的自由生活。
02 被搁浅的青春,从拾荒少年到问题学生
除了爱读书,三毛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喜好,就是捡垃圾。这个事情如果对于现在大多数的父母,一定会对自己的孩子一通喝斥,但是三毛的父母是一个很开明的知识分子,他们很尊重三毛的这个很特别的喜好,还跟她说,这些东西即便搬家也不会丢。
尽管有这样开明的父母,但是却没有开明的老师。有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让大家写“梦想”,三毛非常坦率地就写了,说“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老师看到后,勃然大怒,生气地要求三毛重写。三毛最后随便杜撰了一个当医生的梦想,老师这才喜笑颜开,认为这才符合三毛这种好学生的梦想。于是,三毛的拾荒梦就这么搁浅了。
这次的作文课,让三毛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如果说作文老师的否定,还能是让三毛的心关上了一扇窗,那么初二那年,数学老师的羞辱,则让三毛彻底地封闭了自己的心门。
那是在她13岁那年,由于三毛的数学成绩很差,因此时常得到数学老师的嘲讽。好胜的三毛就在数学这门学科上努力钻石,最后考试接连取得好成绩。但数学老师却认为她是投机取巧,为了惩罚她,当着上全班同学的面,用蘸满了墨汁的毛笔在三毛脸上画了两个又黑又大的圆圈,一边画还一边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班上的同学笑成了一团,这还不够,这位老师还让三毛到操场上走一圈,接受全校同学的围观和嘲笑。
这一次的羞辱,让三毛的精神世界坍塌了,她彻底着了自己的心门。从此她表面上每天正常地上下学,实际上却逃学游荡在各个公墓,与书为伴。直到学校的公函寄到家中,父母才知道三毛已经成为了逃学的“问题学生”。后来父母就给她办理了休学。
03 绘画恩师,用文学打开她心牢
休学后,三毛不仅关上了房门,也关上了心门。她谁也不见,变得越来越自闭,连吃饭也要母亲送到她房间里才吃。这段时间,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这为她日后良好的文学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三毛正在读一个日本作家的小说《河童》,她也特别喜欢这本书,因为对于现实世界的绝望,让三毛无比向往小说里描述的灵魂彼岸,她深深的沉沦在《河童》的这种精神共鸣之中。
在一个台风肆虐的晚上,她拨通了台湾知名的生命热线,反反复复地说站:“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救我。”尽管接线员一直积极劝阻,但始终没能安慰到三毛绝望的灵魂。她放下电话,选择了割腕自杀。
庆幸的是,三毛被救了回来,经过这次自杀事件后,三毛的父母非常担心和害怕,觉得必须要让三毛去做点什么事转移注意力,这个事最好能让她和这个世界产生一些连结,然后帮助她慢慢融入和接纳这个世界。
经过反复的斟酌,三毛的父母决定让她学习绘画,并且还给她请来了绘画老师上门教她。尽管老师教的很认真,三毛也学的很认真,可是三毛却始终找不到灵魂的共鸣,在一次偶然中,她看到姐姐的一个朋友的画作,必次三番终于打听到了那个人,这个人也是台湾新潮画派的代表人物,叫顾福生。
也是因为这个顾福生,让三毛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顾福生虽然是教绘画的老师,但他却发现三毛虽然善于捕捉美,但却没有绘画的天赋,他觉得三毛更适合用文字去传达她眼里的美。于是,在他的引荐下,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惑》便刊登在了1962年12月的《现代文学》上。
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刊登,不仅给了三毛一个响亮的回声,同时,这也是一个让三毛重新步入这个世界的开始,因此,三毛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心牢,开始用文字与这个世界交流,正式开启了她的文学创作之路。
顾福生也由此成了三毛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第一个引路人,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尽管他教的是绘画。在学校的时候,三毛由于自己的特立独行,老师对她的羞辱形成了她的自闭性格,但是却因为顾福生,使得三毛打开了自己的心牢。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遇见的人事物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