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餐飲美食012-秋冬适合吃陝西名吃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

陝菜

鹹鮮

餐飲美食012-秋冬适合吃陝西名吃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是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固市鎮的小吃。羊肉泡馍,也叫羊肉泡,古時候也叫“羊羹”,是關中地區的特色美味,它在過去是進貢給皇帝的飲食。蘇轼寫關于羊肉泡馍的詩句有“隴馔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羊肉泡馍可以說是陝西名吃的“總代表”,也有“天下第一碗”的美名。

餐飲美食012-秋冬适合吃陝西名吃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 的起源和傳說故事

起源

羊羹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當時古人将粗糧面食投入羊肉羹湯中作為祭祀時的禮馔,這也是羊肉泡馍的雛形。有許多相關的文獻都有記載羊羹的出現。

《禮記》有提及過羊肉羹。最開始常常用來祭祀和宮廷禦筵。西周時,羊肉羹是國王和諸侯的禮馔。

《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因為一杯羊羹激怒了司馬子期。後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服楚王伐中山,後來中山國就滅亡了。

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後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

到了隋朝,謝諷《食經》記載“細供沒忽羊羹”。這是最初羊肉羹和面食混作的烹調形式。

據相關文獻記載,唐代宮廷禦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傳說故事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寒冬流落長安,饑寒交迫,囊中隻有一餅,難以下咽。後來街上賣羊肉湯的老闆,大發善心,送了他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把餅掰碎泡在裡面,吃完以後,滿血複活,踏上征程。他後來登基以後,嘗遍了世間美味,心中唯獨放不下記憶裡的羊肉湯泡餅,于是傳令禦廚仿制,近百名廚師苦思冥想,終于定下做法,也造就了流傳到現今的羊肉泡馍。據說趙匡胤吃後龍顔大悅,後來他每天必點這道菜。廚師長還被封了萬戶侯。

據說慈禧太後西走避難的時候來到了西安,也曾經吃過道地的羊肉泡馍,她稱贊這羊肉“肉軟不糜、滋味甜美”。

2012年羊肉泡馍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餐飲美食012-秋冬适合吃陝西名吃羊肉泡馍

制作工藝

原料

主料:羊肉、烤餅

輔料:香菜、姜、蔥、粉絲、糖蒜、桂皮、八角、黨參、黃芪、山奈、香葉、草寇、砂仁、山楂、花椒、胡椒粉等

餐飲美食012-秋冬适合吃陝西名吃羊肉泡馍

食材準備

提前處理好配料。

選用上好新鮮的羊肉,一般用嫩羊肉的羊腿和後臀。洗淨後順着紋理切成片狀大塊,然後放入高壓鍋,加水,加入多種香料如姜、蒜、桂皮、八角、黨參、黃芪、山奈、香葉、草寇、砂仁、山楂、花椒等,大火煮開後去除浮血沫,然後轉小火炖一到兩個小時後,肉爛湯香的時候可以關火。

面粉适量加少許鹽水和孜然粉,再加少許水揉成比較硬的面團,醒20分鐘後,用高筋粉揣面團。然後用高筋粉多次揣揉面團直到變硬。再把面團揪成大小相同并且擀成圓片,然後放入不放油的平底鍋(也可使用烤箱)中,小火烙馍,注意反複翻面。烙好的馍用手撕或刀切成小丁備用。

制作羊肉泡馍

用一個鍋,鍋裡盛入炖羊肉的原湯,将泡好的粉條下入湯中,加入适量胡椒粉等調味料(原汁原味的羊肉泡馍一般很少調味料),煮沸後轉小火再煮1分鐘左右關火,然後将羊肉和馍丁裝入碗中,撈出粉條拌勻,然後撒上切好的蔥和香菜,最後澆上熱湯,撒點兒香油即可。出鍋裝盤,不要攪動,依據個人喜好搭配辣椒醬、糖蒜、香菜等佐食,即可開動。

餐飲美食012-秋冬适合吃陝西名吃羊肉泡馍

羊肉泡的傳統做法有單走、幹拔、口湯、水圍城四種。

單走:馍與湯分端上桌,把馍掰到湯裡吃,食後單喝一碗鮮湯,曰“各是各味”。

幹拔:煮好的碗裡看不到湯,能戳住筷子,以前去飯館掰完馍,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夥計便會明白,這是“幹拔”。馍的大小如黃豆。

口湯:泡馍吃完以後,就剩一口湯。馍的大小如花生。

水圍城:顧名思義,寬湯,像大水圍城。馍的大小如蠶豆。

掰馍有掰,撕,掐,揉,搓等12種手不一(據說隔夜馍馍比新鮮的更好)

餐飲美食012-秋冬适合吃陝西名吃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馍筋爽滑,肥而不膩,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後讓人回味無窮。吃羊肉泡馍熱性秋冬吃是補氣健脾的佳品。

西安的羊肉泡馍館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孫家"、"同盛祥"等,西安道地的泡馍館都有自己的特色風格,老米家的比較肥美;黃家的比較清淡;白家的不肥不淡。

秋冬來了,到不了西安的話,有時間就嘗試一下,這道菜的制作吧,暖心暖胃,會感覺人間值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