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荀子·大略》:什麼是真正的禮?01 仁義禮樂,其緻一也02 禮以順人心為本

後世儒家過多地強調禮的外在形式,過分地強調禮在展現尊卑貴賤等級差異中的作用,幾乎把禮的美好内涵抛棄得一幹二淨,這就難怪會引起人們的強烈反感,關鍵是它歪曲了禮的本來面目,敗壞了禮的名聲。其實,荀子早就對禮的本質闡述得清清楚楚。

《荀子·大略》:什麼是真正的禮?01 仁義禮樂,其緻一也02 禮以順人心為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1 仁義禮樂,其緻一也</h1>

荀子認為,仁義禮樂是内在統一的,實作了這種統一性才算符合聖王之道。仁是禮的前提,就是說禮必須夫妻,或者說仁是禮要達到的目标;義是禮的尺度,換言之,義是禮的底線,禮不能違背道義;而樂是禮的結果,禮的結果必須是美好的。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君主首先應該具備仁愛之心,學問應受仁心的左右,禮應該是仁心的完美展現。是以,王天下的君主應該先仁後禮,自然天道的安排就是這樣的。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仁有裡,義有門;仁,非其裡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和,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緻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親愛父母,不忘故交,獎賞有功人、慰勞辛苦的人,這是仁心在不同方面展現出來的程度差别;重視高貴的人、尊敬地位高的人、尊重賢人、愛護老人、敬重年長的人,這是義所要求的社會秩序。行為舉止都要恰如其分,就是禮所要求的社會秩序。

仁是愛心,是以親近;義是道理,是以奉行;禮是分寸,是以成功。

仁有仁的适用之處,義有義的作用之途。仁,如果不在它應該适用的地方發揮作用,它就不是仁;義,如果不在它應該發揮作用的途徑上被遵從,那就不是義。施行恩惠而不合乎義,就不成其為仁;合乎義的行為卻不敢去做,就不成其為義;嚴格遵守禮節卻不能使人們和諧,那就不成其為禮;大家和諧融洽卻不能表現出來,那就不成其為樂。

是以說,仁、義、禮、樂,它們的目标應該是一緻的。君子根據義來處理仁愛之情,然後才有了仁;君子根據禮來奉行義行,然後才有了義;制定禮時要抓住仁這個根本,然後完善禮的具體細節,然後才有了禮。仁義禮三者都貫通了,才是聖王之道。

《荀子·大略》:什麼是真正的禮?01 仁義禮樂,其緻一也02 禮以順人心為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02 禮以順人心為本</h1>

荀子還強調禮以順人心為本,禮是服務于人的,而不是單純為了限制限制人的行為。另外,禮需要将外在的财物作為載體,才能展現出它的内涵,但财物隻是形式,不是禮本身。如果隻看到禮的規範和形式,那麼這種認識就太膚淺了。禮順還表現為形式與内在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說,禮就是德行。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所謂德行,就是指奉行禮。所謂禮,就是對比自己尊貴的人要尊敬,對長輩要孝順,對兄長要敬愛,對晚輩要慈愛,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要施恩惠。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皆禮也。

禮以順應人心為根本。是以,即使《禮經》上沒有明确的條文,後來的人制定的行為規範隻要是順應人心的,都是合乎禮的。

文貌情用,相為內外表裡。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

人們因為禮所展現出來的容貌和與内心所用的感情,内外表裡一緻,這樣的禮才恰到好處。能夠按照禮的要求去思考才叫做善于思考。

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

禮,應當原則與細節互相不抵觸,結束和開始互相呼應。

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

禮,通過财物來展現它的作用,根據貴賤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财物,通過财物數量的多少來展現差異。

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時宜,不敬文,不驩欣,雖指,非禮也。

《儀禮·聘禮》記載說:“币厚則傷德,财侈則殄禮。” 貢品豐厚有傷德行,奢侈浪費敗壞禮制。禮呀禮呀,難道隻是指玉帛這些貴重物品嗎?

《詩經》上說:“物其指矣,唯其偕矣。”物品之是以美好,因為它們适合。如果不合時宜,不能展現恭敬有禮,不能帶來歡欣,即使很美,也不合乎禮。

總之,禮雖然是人為制定的,但仁義禮樂是内在統一的,真正的禮必須符合現實的需要,順應百姓的利益。

《荀子·大略》:什麼是真正的禮?01 仁義禮樂,其緻一也02 禮以順人心為本

繼續閱讀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

    鑷子

    04-12

  • 荀子·榮辱篇

    【原文】憍洩①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②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

    鑷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

    鑷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

    鑷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争國,内行...

    鑷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鑷子

    04-16

  • 跟着荀子學修身

    荀子真是儒家大師,第一篇學勸學,第二篇就學修身修身不僅是學習的過程,荀子還教會我們怎麼看人,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知人才...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不苟篇

    不苟,指不随便、不馬虎。君子以禮義治國,以誠信養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極力表彰君子的種種可貴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榮辱

    "榮"即光榮、榮譽,是指社會對個人履行社會義務之後所給予的褒揚與贊許,以及個人産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裡體驗。"辱"即恥辱,...

    鑷子

    04-18

  • 跟着荀子學王制

    本文是荀子對政治的看法。荀子認為王者之政是一種用賢罷廢、誅惡化民的政治,賞罰分明,可以使人人歸于禮義。處理政事要用禮和法...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儒效

    這一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衆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并強調了學習與法度...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說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開頭二字作為篇名,和内容并無關系。首二段是說霸者自然有其不滅亡之道,而不免會有用禮讓來裝飾自己的表現;...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相

    這是荀子對面相學的否定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進而...

    鑷子

    04-19

  • 跟着荀子學非十二子

    這是一篇對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陳仲、史魚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鄧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鑷子

    04-19

  • 荀子 | 以仁為基礎的禮義建構

    本文轉自|哲學基礎内容提要:學界一般認為,孔子仁禮并建,孟子主要發展仁,荀子主要繼承禮。荀子多言禮,少言仁,“仁”在荀子...

    鑷子

    07-26

  • 有名之堂新編諸子內建——《荀子》宥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