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荀子·大略》:什么是真正的礼?01 仁义礼乐,其致一也02 礼以顺人心为本

后世儒家过多地强调礼的外在形式,过分地强调礼在体现尊卑贵贱等级差异中的作用,几乎把礼的美好内涵抛弃得一干二净,这就难怪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感,关键是它歪曲了礼的本来面目,败坏了礼的名声。其实,荀子早就对礼的本质阐述得清清楚楚。

《荀子·大略》:什么是真正的礼?01 仁义礼乐,其致一也02 礼以顺人心为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1 仁义礼乐,其致一也</h1>

荀子认为,仁义礼乐是内在统一的,实现了这种统一性才算符合圣王之道。仁是礼的前提,就是说礼必须爱人,或者说仁是礼要达到的目标;义是礼的尺度,换言之,义是礼的底线,礼不能违背道义;而乐是礼的结果,礼的结果必须是美好的。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君主首先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学问应受仁心的左右,礼应该是仁心的完美体现。所以,王天下的君主应该先仁后礼,自然天道的安排就是这样的。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仁有里,義有門;仁,非其里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和,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亲爱父母,不忘故交,奖赏有功人、慰劳辛苦的人,这是仁心在不同方面体现出来的程度差别;重视高贵的人、尊敬地位高的人、尊重贤人、爱护老人、敬重年长的人,这是义所要求的社会秩序。行为举止都要恰如其分,就是礼所要求的社会秩序。

仁是爱心,所以亲近;义是道理,所以奉行;礼是分寸,所以成功。

仁有仁的适用之处,义有义的作用之途。仁,如果不在它应该适用的地方发挥作用,它就不是仁;义,如果不在它应该发挥作用的途径上被遵从,那就不是义。施行恩惠而不合乎义,就不成其为仁;合乎义的行为却不敢去做,就不成其为义;严格遵守礼节却不能使人们和谐,那就不成其为礼;大家和谐融洽却不能表现出来,那就不成其为乐。

所以说,仁、义、礼、乐,它们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君子根据义来处理仁爱之情,然后才有了仁;君子根据礼来奉行义行,然后才有了义;制定礼时要抓住仁这个根本,然后完善礼的具体细节,然后才有了礼。仁义礼三者都贯通了,才是圣王之道。

《荀子·大略》:什么是真正的礼?01 仁义礼乐,其致一也02 礼以顺人心为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02 礼以顺人心为本</h1>

荀子还强调礼以顺人心为本,礼是服务于人的,而不是单纯为了约束限制人的行为。另外,礼需要将外在的财物作为载体,才能体现出它的内涵,但财物只是形式,不是礼本身。如果只看到礼的规范和形式,那么这种认识就太肤浅了。礼顺还表现为形式与内在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礼就是德行。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所谓德行,就是指奉行礼。所谓礼,就是对比自己尊贵的人要尊敬,对长辈要孝顺,对兄长要敬爱,对晚辈要慈爱,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要施恩惠。

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皆禮也。

礼以顺应人心为根本。所以,即使《礼经》上没有明确的条文,后来的人制定的行为规范只要是顺应人心的,都是合乎礼的。

文貌情用,相為內外表裡。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

人们因为礼所展现出来的容貌和与内心所用的感情,内外表里一致,这样的礼才恰到好处。能够按照礼的要求去思考才叫做善于思考。

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

礼,应当原则与细节相互不抵触,结束和开始互相呼应。

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

礼,通过财物来体现它的作用,根据贵贱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财物,通过财物数量的多少来体现差异。

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詩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時宜,不敬文,不驩欣,雖指,非禮也。

《仪礼·聘礼》记载说:“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 贡品丰厚有伤德行,奢侈浪费败坏礼制。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这些贵重物品吗?

《诗经》上说:“物其指矣,唯其偕矣。”物品之所以美好,因为它们适合。如果不合时宜,不能体现恭敬有礼,不能带来欢欣,即使很美,也不合乎礼。

总之,礼虽然是人为制定的,但仁义礼乐是内在统一的,真正的礼必须符合现实的需要,顺应百姓的利益。

《荀子·大略》:什么是真正的礼?01 仁义礼乐,其致一也02 礼以顺人心为本

继续阅读

  • 《荀子·君道篇》

    12·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

    镊子

    04-12

  • 荀子·荣辱篇

    【原文】憍泄①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②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镊子

    04-13

  • 荀子·不苟篇

    3·1。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

    镊子

    04-13

  • 荀子·非相篇

    5.2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

    镊子

    04-13

  • 荀子·仲尼篇

    7·1“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

    镊子

    04-16

  • 荀子·儒效篇

    8·1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

    镊子

    04-16

  • 跟着荀子学修身

    荀子真是儒家大师,第一篇学劝学,第二篇就学修身修身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荀子还教会我们怎么看人,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知人才...

    镊子

    04-18

  • 跟着荀子学不苟篇

    不苟,指不随便、不马虎。君子以礼义治国,以诚信养心,以自律而求同志。极力表彰君子的种种可贵品格,揭露和批判了小人的不良行...

    镊子

    04-18

  • 跟着荀子学荣辱

    "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肯定心里体验。"辱"即耻辱,...

    镊子

    04-18

  • 跟着荀子学王制

    本文是荀子对政治的看法。荀子认为王者之政是一种用贤罢废、诛恶化民的政治,赏罚分明,可以使人人归于礼义。处理政事要用礼和法...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学儒效

    这一篇除了论述大儒的作用外,还论述了圣人、君子、劲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众人、鄙夫几类人的德行,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说仲尼

    《仲尼篇》用了文章开头二字作为篇名,和内容并无关系。首二段是说霸者自然有其不灭亡之道,而不免会有用礼让来装饰自己的表现;...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学非相

    这是荀子对面相学的否定面相学是中国五术中的一种学问,主要从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征、行为举止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健康,从而...

    镊子

    04-19

  • 跟着荀子学非十二子

    这是一篇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

    镊子

    04-19

  • 荀子 | 以仁为基础的礼义构建

    本文转自|哲学基础内容提要: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并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

    镊子

    07-26

  • 有名之堂新编诸子集成——《荀子》宥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