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體乾應曆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宋英宗——趙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是濮王趙允讓之子,過繼給宋仁宗為嗣,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嘉佑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治平四年(1067年),趙曙因病駕崩于宮中福甯殿,享年三十六歲。

前面我己經評說了宋朝的四位皇帝,今天我來給大家評說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宋英宗趙曙。說起宋英宗趙曙,我首先要說的就是他的身份問題。趙曙不是宋仁宗的親生兒子,而是宋仁宗趙祯堂兄濮安懿王趙允讓的第十三子,這是怎麼回事呢?說起這個,我個人覺得宋仁宗還挺可憐的,為什麼呢?你看啊,宋仁宗的親生母親李氏被送往宋真宗的永定陵守陵,讓母子二人無法相認,李氏得不到該有的名分地位,這讓宋仁宗如何不時時刻刻心如刀絞,長大後,自己的三個兒子無一幸免,全部早夭,這無疑是雪上加霜,你說這樣一位以天下蒼生為己念的仁君沒有辜負天下人,卻獨獨虧欠了自己的母親和子女們太多太多,就連皇位的繼承人也要領養别家的孩子,給他人做嫁衣,如何能不可憐啊!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好了,咱們言歸正傳,繼續說宋英宗趙曙。說完了他的身份問題,我就該評說宋英宗趙曙了,事實上,宋英宗和宋仁宗都是可憐人,為什麼呢?可能是宋英宗的免疫能力弱,亦或是初聞宋仁宗逝世的消息既驚且怕的緣故,宋英宗嘉佑八年(1063年) 農曆四月初一即皇帝位,四月初四就生病了,這一病,好家夥,就病了一年多,治平元年(1064年)農曆五月,趙曙病體恢複,而且這一病,還留下了病根子,成了治不好的頑疾,這直接導緻趙曙成了北宋時期除宋欽宗外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在位僅4年,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趙曙因病駕崩于福甯殿,去世時年僅36歲,你說他可憐不可憐?
趙曙親政僅半個月,宰相韓琦等人就向他提議請求有關部門讨論趙曙生父的名分問題。為此,趙曙批示,等過了宋仁宗大祥(中國古代漢族喪禮儀式之一,父、母喪後兩周年(即第二十五個月)舉行的祭禮)再議。時間飛逝,轉眼間到了治平三年(1066年),中書大臣在垂拱殿共同讨論趙曙生父的名分問題,當時即議定(趙曙生父)濮王為皇考。大家還記不記得,在電視劇《知否知否》中,皇帝也面臨過同樣的問題,可電視劇的可沒有趙曙這般幸運,電視劇中明确說,為了一個稱呼竟然在朝堂上讨論了幾個月,都沒定下來!由此可見,這一稱呼該有多重要!
電視劇《知否知否》劇照
在這裡我要給大家簡單地解釋一下皇考。關于皇考,有三種解釋:1. 古代對已故曾祖的尊稱,例如:《禮記·祭法》:"曰皇考廟。" 孔穎達 疏:"曰皇考廟者,曾祖也。" 2. 父祖的通稱。例如:《詩·周頌·雝》:"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孔穎達 疏:"考者,盛德之名,可以通其父祖……此與《閔予小子》非曾祖,亦雲皇考者,以其散文取尊君之義,故父祖皆得稱之。"3. 對亡父的尊稱。例如:《楚辭·離騷》:"帝 高陽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注:"皇,美也;父死稱考。"趙曙封濮王為皇考,顯然是第三種解釋。
趙曙在位期間,在政治上,趙曙繼續任用仁宗時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鑒于仁宗以來的弊政,趙曙向執政宰輔們提出了裁救積弊的問題,征求大臣們的意見;還下诏将各品級官員的轉遷年限加以延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冗官"現象給朝廷财政造成的壓力。為廣納人才、為國選賢,趙曙命宰執大臣推薦才行之士以充館職。經濟上,趙曙執政時,可謂是一個爛攤子,封樁庫、左藏庫等國庫空虛。以治平二年(1065年)為例,這一年宋朝歲入雖達一億一千六百一十三萬銀兩,官費、軍費等支出卻達一億二千零三十四萬銀兩,入不敷出。在文化上,趙曙非常重視讀書和書籍的編寫整理。為此,在治平三年(1066年),趙曙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鑒》。
關于對趙曙的評價,《宋史》中是這樣說的: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資,膺繼統之命,執心固讓,若将終身,而卒踐帝位,豈非天命乎?及其臨政,臣下有奏,必問朝廷故事與古治所宜,每有裁決,皆出群臣意表。雖以疾疹不克大有所為,然使百世之下,欽仰高風,詠歎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晉王廣、唐魏王泰窺觎神器,矯揉奪嫡,遂啟禍原,誠何心哉!誠何心哉!
最後他的廟号是"英宗",我想大概是與"道德應物"有關吧,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