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江西吉安自古以來名臣、名相、名士極多,文風鼎盛幾乎到了紅遍宋明兩朝六百年的地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缙,這幾大家自不必說。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今天小編偏偏來說一位出自吉安,大器晚成的才子名臣,他三十歲前都還在村裡做量體制衣的小裁縫,如果不是為了和輕視他的嶽父以及兩個勢利姐夫鬥氣,他也不會成為威震朝野,卻險些被皇帝一怒之下扔進河裡淹死,最終流芳後世的一代名臣!

此人名叫蕭樟,字國材,号秋山,明憲宗成化三年出生,江西吉安府永新縣汶村人,從小調皮搗蛋,不愛讀書,長大成人之後隻能在村裡做制衣裁縫,後來娶了鄰村一個富戶的三女兒為妻,可這個富戶的長女婿是鄰近安福縣的書香官宦之後王秀才,二女婿是鄰鄉貢生,都是身負功名,在鄉裡有頭有臉之人,唯獨這個三女婿是個小裁縫,是以受到了嶽父一家和鄉裡的輕視。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每到逢年過節,嶽父都是從正門迎接大女婿、二姑爺進屋,而隻讓蕭樟從又窄又低的後門進來。到了他二十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在嶽父家,他又受到嶽父和兩位姐夫的鄙視和譏笑,嶽父甚至對他說道:“你都快三十歲了,要是想和你兩位姐夫一樣從正大門進屋,那就像他們一樣中個舉人,讓人八擡大轎擡你過來,要是你習慣了走後門,我就把後門拆掉,擴建成正門一樣大,好讓你擡轎進來!”

蕭樟受到這樣的羞辱,實在忍無可忍,悻悻回家之後,便将做裁縫的鐵尺和剪刀都丢到了水塘之中,并對天說道:“我就快三十歲了,恐怕不會再有什麼出息,要是老天再給我一次榮身發迹,考取功名的機會,除非鐵尺和剪刀都浮出水面來!”沒想到鐵尺和剪刀并沒有沉到水底,而是被落在水裡的樹杈挂住了,竟真的浮出了水面。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蕭樟則認為這就是天意使然,于是知恥而後勇,發憤圖強,以超越常人五十倍的工夫,勤于攻讀詩書,終于在四十八歲,入京科考殿試中高中進士,被皇帝任命為福建莆田縣令。

在衣錦還鄉的時候,他的老丈人和兩位貢生、秀才姐夫吓得趕緊在村口五十裡外迎接,并懇請他到家中吃一杯喜酒,蕭樟冷笑着同意了,當老丈人請他從正大門進屋的時候,蕭樟執意要從後門入屋,老丈人隻好尴尬無比地使喚兩位得寵女婿,兌現當初的承諾将後門當場拆掉,改得像正門一樣寬大,然後隆重迎接三姑爺入内。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不久之後,蕭樟又被任命為廣東四會縣知縣,也就是如今的廣東肇慶。明武宗正德十五年,蕭樟被晉升為刑部主事,這時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東廠太監的慫恿下,荒廢朝政,到處遊玩,朝中百官當着皇帝面進行猛烈的“犯阙進谏”,使得正德帝勃然大怒,将進谏朝官一百四十六人全部拖至宮門外進行殘忍的廷杖,當時就有十一人被當場杖斃。

原來在明朝,冒犯皇帝會被皇帝處以廷杖,也就是命錦衣衛将官員拖至午門口,由宮中司禮太監的監督下進行杖刑,百官則在一旁觀看,錦衣衛會視太監雙腳站姿而定受刑官員的生死,如果太監是外八字站法,就是網開一面,留下活口,錦衣衛下手就不會太狠,如果太監是内八字站法,則是往死裡打,這樣受刑之人必死無疑。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蕭樟進京沒有多久,就見識到了這種殘忍的刑法,然而這卻沒有讓他感到一絲恐懼,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敢于勸谏皇帝向善的決心,自古“武将死戰,文官死谏”乃是展現一個人氣節的最高榮耀。于是蕭樟不久便向正德帝上書勸谏,希望皇帝不要再沉迷于酒色和玩樂,不要再寵信太監,荒蕪政事,放縱閹宦作惡,任由朝廷腐敗。

正德帝讀完奏章後,龍顔大怒,沒想到剛打死十一位剛直之臣,還不能起到震懾百官的作用,就連一個進京沒多久的刑部小官都敢立馬上書教訓當朝天子。想到這裡,正德帝當即下令,命錦衣衛直接将蕭樟扔進宮牆外的金水河中溺死。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朝中重臣們都覺得這樣做,會大大損害天子的威德,趕緊向正德帝婉言勸谏,又打通宮中太監,讓他們也為蕭樟說好話,最後才使得正德帝收回聖旨,隻是将蕭林關入天牢待命。

不久之後,正德帝在江南玩耍溺水,被救上岸之後重病不起,便駕崩了。正德帝沒有子嗣,他的堂弟繼承皇位,也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這時候百官按照自古以來的禮法,請求嘉靖帝追認大伯明孝宗弘治皇帝為皇考,也就是法禮上的父親,而對自己的生父興獻王追封為皇叔父。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嘉靖帝聽完之後,非常惱怒,按他的意思,是不肯認大伯為父親的,原來這些朝臣們還提出,早在北宋的時候,宋仁宗沒有兒子就把自己哥哥濮王的兒子趙曙接進宮,作為儲君撫養,後來趙曙做了皇帝,也就是宋英宗,當時朝臣們也提出要宋英宗尊宋仁宗為皇考,而親爸爸濮王則被追封為皇伯,急得宋英宗和朝臣們大吵大鬧,最後英宗沒有認仁宗為父,但也沒有給自己親生父親更高規格的追封,君臣雙方就這樣不了了之,後來宋英宗在位抑郁了四年就這樣含恨而逝。

嘉靖帝想到這裡就來氣,百官還拿他和宋英宗相比,他則說宋英宗從小在宮中長大,對宋仁宗是有親情的,而自己幾乎沒有見過明孝宗幾面,他還是因為孝宗之子武宗駕崩無嗣,才來到京城入主皇位的,這等于自己不是給孝宗承嗣來的,而是給大明傳承正統來的,是以就不存在要對孝宗進行認父改宗。可百官們一味拿古制來壓他,非要把他整得比宋英宗還痛苦不堪才肯罷休。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于是嘉靖帝天威震怒,将進谏的朝臣一百三十四人進行廷杖,嘉靖元年出獄,官複原職的蕭樟也在廷杖之列,當時被打死的官員達十六人之多。最後嘉靖帝強行追封自己已故的生父興獻王為“睿宗獻皇帝”,并為其修築了皇帝規格的顯陵,還把自己在世的生母接進京師,尊奉為皇太後,而對明孝宗隻稱皇伯考。

這種完全颠覆百官的強勢做法,竟讓整個朝野都見識到了這位新皇帝和軟弱的宋英宗截然不同的剛硬暴烈性情。蕭樟受刑之時,錦衣衛早知他是兩朝忠直之臣,就沒有下狠手,嘉靖帝也顧念他是一個剛正的良臣,并不像某些官員隻是為了沽名釣譽,于是便将他外放到南京做刑部主事去了。蕭樟也被上自皇帝,下至朝中百官稱之為“蕭鐵漢”。

嘉靖十一年,六十五歲的蕭樟調任為雲南曲靖知府,不久之後便辭官還鄉,歸隐于永新縣秋山,後被世人稱之為“秋山先生”。秋山先生大器晚成的故事,在江西吉安一直都被奉為年輕人勵志的經典。

嶽父“拆除家門”擡其進屋,險些被皇帝怒沉于河的“裁縫”名臣!

一門四代進士,輔佐八位皇帝,“威逼”天子認伯為父的劉姓名臣!

繼續閱讀